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美华  海英 《东北之窗》2010,(10):43-44
中国近20年来一直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然而,在外资以“超然”的身份游走于中国经济各个角落的时候,一场关于外资是否应该继续享受“超国民待遇”的问题早已争论多年。  相似文献   

2.
林华 《环球财经》2004,(1):79-81
加入WTO对外资零售企业开放的时间表,本是为了给国内零售业争取几年的保护期。然而,实际情况是各种“超国民待遇”使得前门未启、后门已开,不少外资零售商抢占了有利的商业地位。  相似文献   

3.
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两税合一”的事,争论了许久,但有关草案一直被推延.无疑令人遗憾。然而更让人惊诧的是,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日前公开表示,外资企业在中国并未享有所谓的超国民待遇,“外资商业企业在一些方面甚至还没有享受国民待遇。”就好像重男轻女了许多年,当立法要改变这种状况时,有人站出来说,“重男轻女”是讹传。这无疑让人郁闷。  相似文献   

4.
《浙江工商》2007,(4):25-28
内资企业呼唤已久的内外资所得税税率统一将成为现实,由此终结外资企业在国内享受的“超国民待遇”。而这对我国吸引外资会否造成影响?对行业发展又会带来哪些利与弊?[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两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12月24日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进行并轨的“两法合并”议案——企业所得税法草案首次审议.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结束了我国沿用十多年的内外资企业执行不同税率的“异税”时代。外资企业在税负上将不再拥有超国民待遇。市场讲求公平竞争.外企超国民待遇的存在,既是歧视,更是不公。两税统一,则是以制度建设来实践市场公平。“两税合并”不仅意味着将取消外资企业在所得税上的“超国民待遇”,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吸引外资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陈娟 《辽宁经济》2004,(11):66-66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软硬件环境越来越好,外资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中国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国之一。取消普适的外资“超国民待遇”不仅不会降低中国对外资的总体吸引力,而且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资零售业一直处于国家利好政策难以企及的边缘地带,再加上大量外资的挤压,内资零售企业长期以来在夹缝中生存着。与此同时,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超国民待遇包括很多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为了吸引外资,  相似文献   

8.
对外资国民待遇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国 《特区经济》2006,(3):303-304
作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中国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受到WTO基本原则的限制,其中之一便是外资国民待遇原则。由于正处于转轨经济阶段,我国现今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存在超国民待遇、国民待遇和低国民待遇并存的现象,学者们对此已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分歧较大。本文正是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现实情况,对我国外资国民待遇问题做了进一步地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传媒     
《浙江经济》2010,(9):12-12
真正有竞争力的在华外企需要的不是“超国民待遇”的特权,而是市场环境的公平和公正、政策环境的稳定和透明  相似文献   

10.
论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超国民待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新江 《南方经济》2002,(8):34-36,8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享有不少的“超国民待遇”。“超国民待遇”有利有弊,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它仍然有存在必要,但从根本上应当逐渐地减少乃至取消。这需要我们在立法上采用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外商投资企业与“国民待遇”国家外汇管理局山东分局王富全"国民待遇"是指一个国家给予外国公民、企业和商船以本国公民、企业和商船所享有的同等待遇。根据国际法,在一国的外国人在人身安全和财产保障方面享受国民待遇。其它方面的国民待遇一般由国内立法和有关国家所...  相似文献   

12.
酝酿多年的两税并轨问题行将尘埃落定,内外资税负“分制”也将结束。届时,外资企业在税负上将不再拥有超国民待遇。应该说,以前的“分制”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政策效应的确为推动中国资本运营与技术革命起到过积极作用。给外资企业以超国民待遇的做法,只是市场不完善情况下政府的一种引导投资手段,其目的是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但是,“分制”有违国民待遇原则,也有悖于WTO倡导的公平精神。  相似文献   

13.
吴华明 《特区经济》2008,(12):240-241
本文认为对外资国民待遇的含义界定应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结合做出。从内涵上讲,应采纳"不低于"标准;从外延上讲,应限于东道国具体承诺的"不低于"领域。外资国民待遇的含义影响我国对外资法的调整,在外资法的调整中,要准确把握外资国民待遇的含义,充分运用好外资管辖权。  相似文献   

14.
易桦 《上海经济》2006,(7):18-20
2006年6月5日,商务部颁布《关于外商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补充规定》,宣布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权限将进一步扩大.然而,近年来一些“假外资”以投资者的名义相继进入中国,以骗取超国民待遇,给国家外汇管理工作带来困惑.据估算,目前国内资本返程投资“假外资”约占我国每年引资额的1/3,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有效治理,将严重削弱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从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问题提出以来,我国各有关方面十分重视,积极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逐步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这是应该的、必要的。但是另一方面,围绕外资国民待遇问题,人们又出现了一些误解。最根本的误解,是以为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就是要把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无差别地同等看待。据此,他们认为,我国经济特区及其他地区对外资给予优惠待遇是不妥当的,应该赶快取消;我国对外商投资领域给予一定限制是不合理的,应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假外资现象愈演愈烈。这既有变换身份门槛低、好处多的一般原因,更有政策寻租、制度套利、资本外逃和跨境洗钱等深层不良动机。显而易见。其危害非常之大。该文认为必须采取“疏”和“堵”相结合的方法加以治理:一方面,尽早全面取消“超国民待遇”,逐步形成内外资企业政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对假外资企业的监管力度,改进对资本流动的监测,逐步杜绝其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7.
由于某些方面的考虑而给予外国投资者以低于本国投资者的待遇。称为“低国民待遇”或“次国民待遇”,这样会形成对外税收的歧视;而另一种情况则是,给予外国投资者以高于本国投资者的待遇,称为“超国民待遇”,这样就会形成对内税收的歧视。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规划强调,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强国经济、创新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决策。笔认为,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民待遇”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此,必须在法律法规、市场准入、技术创新、信用融资和资产重组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晓慧 《新财经》2007,(4):82-84
随着中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完成历史使命而面临转型,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由其一统天下的局面即将结束,外资投行的优势在逐渐显现。似乎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也有被外资全面主导之势。通过本刊记者对雷华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谭国彬的专访,我们发现,相对于国内本土机构来说,外资参与中国不良资产收购确实具有很大优势。通过给中国坏账埋单,外资正在享受超国民待遇。外资机构参与不良资产收购的目的也并非只在单一市场获利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20.
自从我国“入关”谈判和加入WTO以来,“国民待遇”一词逐步成为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用语”,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一国在经济活动和民事权利方面给予其境内的外国国民不低于其给予本国国民享受的待遇。“国民待遇”一词最早出现在贸易条约中,是缔结贸易条约的一项法律原则,关贸总协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