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保理业务在国外已发展相对成熟,而在国内基本上是一项空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且保理业务具有很强的捆绑效应,这些是国外银行登陆国内金融市场后选择保理业务作为突破口的重要原因。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开展保理业务,如何控制保理业务中潜在的风险,本文谨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起来,国内企业对保理业务的需求呈持续增长状态,保理业务在国内有着广阔的发展市场。但是,由于保理业务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本文中,笔者从国内保理业务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国内保理业务在实际的操作运行中所遇到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管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重视国际保理业务,并且试图从操作层面进行规范,以有效地防范风险。对于操作层面的业务人员而言,国际保理业务的法律风险尤为值得关注。国际保理业务既涉及了进出口商之间的买卖法律关系,又涉及到出口保理商和出口商之间的保理关系,还涉及了出口保理商与进口保理商之间的法律关系,这些关系都可能影响到银行保理商开展保理的风险大小及其控制问题。因此,银行保理商了解国际保理业务的法律风险极为必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国际保理的意义及其法律特征,然后分析了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最后提出了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防范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最早推出保理业务的是中国银行,该行于1987年试办国际保理业务,1993年加入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1999年开始提供国内保理服务。其后,各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保理业务,但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保理业务起步晚,总体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尤其是国内保理业务,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推广,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需要。究其原因,有诸多因素制约着保理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外保理业务的比较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理业务作为一项新型贸易融资方式,因其特有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目前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保理业务的主体、规模、运作方式、发展环境等方面对中外保理业务进行了比较,指出目前我国保理业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2000年开始,中国保理业务实现了高速发展,业务量从最初的1.12亿美元,跃升至2009年的962.39亿美元。目前,我国开办保理业务的主体是各家商业银行,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的银行会员有18家。也有一些中外资机构,看好中国的保理业务市场,设立了独资或合资的专业保理公司(如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的瀛寰东润、IBM中国保理等公司)。  相似文献   

7.
国内保理是商业银行新引入的金融产品,是一项对技术性要求较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短期融资业务,其实质在于债权转让与债权实现。当前,我国国内保理业务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的市场形势和客户情况也很复杂。为了正确引导和开办此项业务,有必要从多角度对此项业务的风险进行研究与思考。本文拟从国内保理业务的性质、应收账款的转让、回购等保理业务开展过程中几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阐述,尝试对潜在风险提出解决措施,把我国现有环境下保理业务风险问题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保理业务,又称保付款代理或承购应收帐款业务。它是指保理商从其客户(出口商或供应商)手中,购进通常以发票表示的对债务人的应收帐款,并负责销售控制、销售分户帐户管理和债权债款回收的业务。交通银行于1994年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至今开办出口保险业务已有6年历史,保理业务发展较好。但目前保理业务拓展的难度还比较大,保理业务发展的外部条件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保理业务有了较大的发展。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2016年,国内保理业务和国际保理业务都出现放缓迹象,但与此同时,供应链融资与保理业务的融合、银行保理与商业保理的合作、自贸区创新保理的新发展等使得保理业务有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保理(Fatoring),又称保付代理、客帐融资或代理融通,也译作包理,是银行或专门保理机构代客收取应收帐款,并向客户提供资金融通的一种业务方式,是贸易信贷管理技术和融资方法的结合。一项保理业务通常涉及三方面当事人:一是保理机构,多为商业银行或经营保理业务的专业公司;二是为获得资金融通而出售应收帐款的赊销商;三是以商业信用方式赊购货物的赊购商。保理一方面通过保理机构代有商收帐,使应收帐款及时收回;另一方面保理机构以购买应收帐款方式向赊 商提供资金,及时解决了赊销商的资金需要。从而和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同时,也节约了赊销商用于管理和催收应收帐上的精力和费用。  相似文献   

11.
从国际环境看,国内保理业务是一个国家保理业务发展的主流,国际上各国的国内保理业务量均远远大于国际保理业务量。2000年,全球国内保理业务量为5967.29亿欧元,而国国际保理最仅为448.43亿欧元,国内保理量占到了保理叫量的93.01%。  相似文献   

12.
肖前 《中国外汇》2013,(2):26-29
中国保理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3年,夯实基础、顺势发展是其应对之策。 2012年,中国的保理业务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FAC)的统计数据,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23家已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的银行共办理国际保理业务669.90亿美元,同比增长85.87%;办理国内保理业务17034.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24%;国际保理业务占比从16.59%回升至19.86%,国内保理占比80.14%。在信保保理方面,国际保理项下为135.29亿美元,同比增长32.22%,受外贸出口增速放缓影响,增幅弱于2011年同期;国内保理项下实现805.06亿元,同比增长208.71%,在扩内需政策拉动下,仍保持了倍增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保理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永密 《济南金融》2002,(10):30-31
保理业务是一项新兴综合性金融服务,发展保理业务对商业银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保理业务的开展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本文在分析保理业务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保理业务风险、促进保理业务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谢旭 《首席财务官》2011,(12):86-87
随着政策限制逐步松动,保理行业将迎来商业保理与银行保理并行发展的良好局面,而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状况和市场信用环境将成为保理商与企业之间开展保理业务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5.
保理是在国内可能是一个新名词,大部分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甚至连银行员工也鲜有人知道。那么,它是一项什么业务呢?它能给银行带来什么好处?保理业务的电子化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李玲 《海南金融》2002,(9):27-29
本通过对商业银行是否应开办国际保理的讨论,指出开展无追索权保理业务,满足客户现时的融资需求,是顺应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并且就此业务由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合作,开辟了银保合作的新领域,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内保理业务作为一项具有自偿性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在为银行带来较高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银行面临的风险,因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内银行的高度重视,纷纷将其作为一顶战略业务大力推动。但是.由于国内信用环境还不够健全,商业银行办理国内保理业务的时间相对还比较短,尚未出台统一的国内保理业务规则,国内保理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多个方面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谢晓雪 《国际金融》2013,(12):12-15
近期中国银监会小台了《关于加强银行保理融资业务管理的通知》,一时间,保理业务的经营管理成为国内银行业谈论的焦点。事实上,保理业务可以划分为国内保理与国际保理,两者有着不同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特征。近年来,我幽国际保理业务展示给世人一组神奇数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会员数量全球第一;从2008年起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跃居全球之首,2011年又赶超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保理市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清河 《上海金融》2003,(12):59-61
国际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融资结算方式,以其独特的应用优势顺应了当今贸易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保理业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生银行是业内第一家为保理业务设立二级部的银行,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其保理业务犹如子弹飞似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第四十二届年会上荣获全球最佳出口保理商服务质量进步奖第二名。其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惊讶,也令大家对其背后的成长秘诀产生了兴趣。为此,《中国外汇》杂志采访了民生银行贸易金融事业部保理业务部蔡厚毅总经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