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江苏省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特征老人的劳动供给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农村老年劳动力劳动供给的因素.研究发现.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存在地区性差异,影响老年人参加劳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水平、子女数量和外出打工人数.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模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必须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日趋老龄化,养老难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更是老龄人口中的弱势群体。本文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收入与消费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河北省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湖北省孔镇343个农民的问卷调查,本文考察了农民的养老担心,并通过建立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家庭保障、社会保障与农民养老担心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状况对农民的养老担心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家庭经济状况是农民养老的基础,而相对于子女数量,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减轻农民养老担心的关键。研究还发现,新农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养老担心,发挥一定的养老保障效用,但是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并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也即新农保仅是有限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更甚。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加,农村空巢老人增加,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传统以土地为养老保障的农村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农村地区老年人因老返贫、因病致贫风险较大。需要结合农村现实情况,探索兼顾农村老年人医养双重需求的养老模式。医养融合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该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大量老年人养老问题,满足老年人生理与心理需求。本文结合农村老龄化发展现状,阐述农村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剖析农村医养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12个省1218份农村调查数据,借鉴医疗服务利用模型,构建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分析框架,利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预置因素中的受教育年限以及需求能力因素中的养老保险、所在地区、家庭规模和家庭存款,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受教育年限越长、养老保险水平越高、家庭规模越大的农村老年人,越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家庭存款越多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发生比,分别是东部地区这一概率发生比的0.514倍和0.422倍。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观解释表明,他们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首要考虑因素,并不是经济负担能力,而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问题。因此,把机构养老定位在补充地位是较为合理的,加强舆论引导和老龄化国情教育,鼓励老年人储蓄,构建温馨、舒适的养老机构,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更为突出。为研究江苏省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对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和养老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得出江苏省农村地区存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作为主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普及度不够高、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需重视、专业老年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仍需提高等问题。建议在江苏省农村地区创新发展多元化新型养老模式,探索家庭养老、社区养老、集体养老、互助养老等模式,走专业化养老和互助养老的优势互补之路。  相似文献   

7.
“新农保”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提供经济支持,进而改善老人的养老质量。且“新农保”对于养老质量的改善效应,也需较长的时间间隔才能比较充分地呈现出来,因此,文章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运用DID与PSM-DID等实证方法,评估“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的改善效果。研究显示,“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从养老质量构成变量来看,“新农保”均对其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新农保”对于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的改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ISM模型,并结合山东省调查数据,论证了农村老人社区互助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结果表明,制度保障偏好和经济状况满意度是影响农村老人社区互助养老意愿的表层直接因素;社区关心情况和生活担忧度认知是中层间接因素;居住方式、家庭年均收入、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文化程度是深层根源因素。  相似文献   

9.
养老或老年人供养 ,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老年人生活及医疗必需品或费用的供给 ;二是老年人生活照料所需劳务的供给 ;三是老年人老年期所需精神慰藉的提供。笔者将以 2 0 0 0年浙江、吉林、湖北、广东、甘肃等省“计划生育对家庭的影响”(国家社科课题 )调查数据为主线 ,结合近 2 0年来有关数据 ,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变动趋势、存在的问题 ,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一、农村家庭养老状况分析1 老年人的家庭状况。据 2 0 0 0年的调查 ,父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比重仍达 6 9%左右 ,其中与儿子生活在一…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权,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农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两个改革对于农村老年人、农户家庭以及家庭养老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现阶段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研究现行农村的养老方式,描述了目前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如何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经从物质层面逐渐转变为精神层面。受运行条件不成熟、思想认识缺乏和文化养老服务机制欠缺等因素影响,农村文化养老发展滞后。应以制度顶层设计为基础,以文化养老理念宣传为推力,兼顾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扩充,促进文化养老与互助养老模式融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养老能有效补充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0年对河南省叶县农村的养老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过半数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女儿比儿子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来自子女的日常照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评价;生病时的照顾情况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孝道转型视角出发,基于CHARLS2015年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比较分析了成年子女外出的不同类型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不同子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成年子女外出弱化了受空间限制的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但强化了不受空间限制的经济支持。较之对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成年子女外出对自理能力受损的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强度更大;较之成年女儿外出的影响,成年儿子外出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支持的影响更显著且强度更大。可见,成年子女外出并未全面弱化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支持,而是推动家庭养老由"侍奉在侧"型向"成就安心"型转变;成年女儿在农村家庭养老中并未扮演替代性角色,而是仍旧扮演着辅助性角色。为此,应加快推进就地城镇化,大力发展农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互助养老服务,倡导孝亲敬老的美好家风。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对山东省445位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村现存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存在问题,以及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指出:在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家庭规模日益缩小的情况下,老年人通过年老后获取劳动所得实现个人养老的能力将越来越弱,老年人子女的经济供养能力也将越来越弱,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应鼓励农民通过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方式,提高老年人的个人养老能力,从而减轻其子女的供养压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的因素。分析发现,健康状况越差、日常生活能力(ADL)越差和配偶去世的农村老年人越可能与子女一起居住;他们主观意愿上更想与子女一起居住,显示这些老年人对家庭养老有更高的需求;经济收入高低和是否有养老金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主要是可以得到子女的贴身照料或情感慰藉,而不是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赡养支持并不能替代他们在生活照料和情感上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和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生活境遇对其家庭养老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仍然具有家庭养老偏好。生活境遇对其家庭养老偏好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映个体客观状态与特征的年龄和个人年收入水平、反映经济支持境遇的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反映生活照料境遇的是否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以及反映情感慰藉境遇的心情烦恼时家人的反应,都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年龄越大、个人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村老年人,越可能有家庭养老偏好;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为子女供养、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和心情烦恼时能得到家人关心与安慰的农村老年人,更可能有家庭养老偏好。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不完全是一种"经济理性",而是一种嵌入生活境遇中的"情境理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自我养老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近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将加速、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的我国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本文结合对老年人存在的价值与老年人的需求的分析,认为自我养老是农村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促进农村自我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形势日益严峻。利用农村无人耕种的承包地和荒废的宅基地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农民以地养老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对于缓解农村老龄化形势、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对河南省176位农民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农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土地特征和农民心理认知情况4个方面选取了18个变量作为自变量,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以地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农民的学历越高、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非农收入占比越高、感觉养老金越充足,农民越愿意以承包地养老;农民的房屋面积越大、房屋常住人口数越多、在城镇买有住房、越认可这种方式,农民越愿意以宅基地养老。[结论]在农村养老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找准并关注有以地养老需求的农民、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周边的非农产业、明确以地养老成立的立法条件以及加大以地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农村老人实行普通的社会福利,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村老年人把依靠子女养老作为第一选择的有79.1%,男性老年人为76%,女性老年人为82%。然而,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人力自然储蓄基础之上的家庭内部资源代际交换机制。但在农村走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这种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养老模式很难适应农村集体经济向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养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和农村手机的广泛普及,加快了许多产业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采用"移动互联网+手机App"方式建设农村老人服务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快速、便捷、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加快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独居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改善当前农村传统的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建成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