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亚洲四小”经济面临的新问题1、内部因素(1)劳动力严重不足“亚洲四小”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服务行业的急剧扩大,不仅大量需要新的劳动力,而且促使劳动力从制造业部门不断转向服务业部门,结果导致制造业陷入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服务业本身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亚洲四小”各国和地区的失业率日益下降,香港1988年第4季度只有1.3%。一般来说,因为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人失业,所以失业率为3%即认为处于完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四小”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无不反映在亚洲“四小”经济上。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七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两次经济衰退,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景气变化。1985年  相似文献   

3.
<正> 一、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仍是亚洲“四小”经济增长的“推进器”。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急剧变化,必然给亚洲“四小”的对外贸易带来深刻的影响。近年来,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有利的因素是,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暴趺、日元的升值等,使得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亚洲“四小”受益匪浅。但同时,不利的因素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亚洲“四小”同美国的贸易不平衡,引起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加剧,导致其对美国的出口势将受阻。亚洲“四小”的经济主要是依赖美、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在60年代中期前后迅速发展起来的。1986年,新加坡、南朝鲜、台湾和香港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它们的出口总额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一般说来,产业结构的研究,都按照库次涅茨划分法,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进行相关分析。本文以这一划分法为基础,将亚洲“四小”产业结构的变动机制、特点以及发展趋向作一些比较分析。一、产业结构变动与作用机制的比较战后,亚洲“四小”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相一致,渐渐走向外向化和高级化。其产业结构演变,以战前的产业结构为起点,分为两类:一类为台湾和南朝鲜,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特征;另一类为香港和新加坡,以转口贸易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自1985年9月日元大幅度升值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日本和亚洲“四小”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特别是亚洲“四小”已崛起为该地区继日本之后又一重要的资金供应者,使该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受惠良多,东盟国家(本文仅指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下同)成为它们投资的重点。1989年“四小”在泰、马、菲、印尼四个东盟国家投资所占比  相似文献   

6.
关于东亚地区高速增长的原因。其说不一,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其合理性。本文就东亚地区整体而言,仅从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及国际贸易的关联上作一简要分析,其它原因均略而不论。 东亚地区(本文重点分析日本、“四小龙”和东盟)的产业结构具有分层次、阶梯式的特点。这一状况是战后逐步形成的。它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密切相关。50年代中期开始到60年代日本接受美国的技术实行重化工业化,使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同时亚洲“四小”也从美国接受了这种产业转移。70年代日本不仅向“四小”继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使亚太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经济体系的概念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重视。“亚太经济”具有了更加明确和丰富的内涵,人们把“亚太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已进行了多方面的大量的研究。更为有趣的是,亚太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也呈现出不同于世界其他区域性经济体系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亚太地区产业结构呈明显的横向梯度演进状态。在这一横向梯度演进过程中,“亚洲四小”则起到了“二传手”的作用。这一“二传手”作用发挥得好坏。  相似文献   

8.
于波 《亚太经济》1990,(4):53-57,70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从50年代末期开始,亚洲“四小”先后成功地步入了经济起飞时期。综观亚洲“四小”,其经济起飞时期的经济条件基本相同,受其历史背景和国土面积的制约,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同样的先天缺陷,诸如自然资源医乏、缺少资金、技术和设备,本地市场狭小,外资奇缺,国际收支恶化等等。正因为这些经济成长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亚洲“四小”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也正是因为这种外向型经济使亚洲“四小”成功地利用世界资金、世界市场、世界人才、世界资源和世界信息,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进一步分析亚洲“四小”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道路,我们发现,香港与其它“三小”相比有明显的特色。即是它成功地跨越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常难以逾越的进口替代阶段,一开始就走上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这种道路完全是市场选择的自发结果,或者说是民间力  相似文献   

9.
继日本之后,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四小”也愈发为世人所瞩目,并被誉为创造了“奇迹”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然而,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亚洲“四小”的前景如何,对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作何评价已  相似文献   

10.
一、亚洲“四小”化学工业概况 亚洲“四小”化学工业主要包括石油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除香港作为化学品再加工生产和经销地外,南朝鲜、台湾和新加坡都有相当发达的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代表是石油化工。亚洲“四小”没石油资源,从国外进口原油,但南朝鲜,台湾和新加坡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迅速发展了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11.
亚洲“四小”地域狭小,资源贫乏。近20多年来,虽曾遭到中东石油“冲击”、西方经济危机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然而,由于能因应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根据自身优势,采取适合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从而使其经济取得较快增长。 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4.9%。“四小”取得9.0%的增长;70年代西方世界为“石油冲击”、金融动荡和经济滞胀所困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放缓为3.2%,而“四小”依  相似文献   

12.
战后,亚洲“四小”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和国际分工关系的发展引人注目。作为亚太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形成的历史还很短,但其对外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呈现出跳跃式的变化,与美国的分工关系已从垂直型分工上升为初级形式的制成品水平型分工,而且这种水平型分工正向更高级阶段过渡。在50年代,亚洲“四小”对美贸易地位无足轻重。1955年,东盟国家对美出口占亚太地区对美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亚洲“四小”占不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亚洲“四小”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额迅速扩大,由1980年1644.3亿美元增至1989年4812.9亿美元。它们作为“新兴工业化社会”群体,显示出具有了参与稳定世界经济集团的基本力量。本文拟就以下三个问题作些分析。一、八十年代贸易的主要特征首先,贸易地位不断提高。1980—1989年,亚洲“四小”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由6.96%升至7.65%,其进口贸易由4.5%增至7.33%,出口贸易由3.9%增至7.95%。这些贸易地位变化,主要由以下两种因素促成。一是由于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供贷商品多元化,促其产品竞争力上升。1970—1984年,亚洲“四小”出口多元化指数提高了,其主要出口商品品种,香港由8种增至128种,南朝鲜由22种增至152种,新加坡由59种增至173种。另据1988年《日本经济新闻》调  相似文献   

14.
一、亚洲“四小”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给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以下简称亚洲“四小”)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一发展模式本身也隐含着许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发展,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更使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同时,曾经促成亚洲“四小”经济高  相似文献   

15.
亚洲“四小”实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在它们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升值、劳工短缺和工资上涨,特别是1989年1月1日起美国取消普惠制以后,它们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大为削弱,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显减缓。1987年,亚洲“四小”的贸易顺差为308亿美元,1988年降到200多亿美元,1989年已降至170亿美元左右。在亚太地区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下,亚洲“四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经贸战略和政策进行大幅调整,以促进外贸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亚洲“四小”与美、日贸易的发展 美、日在亚洲“四小”进出口中各据一端,一个为最大的出口市场,一个为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亚洲“四小”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它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一半以上,出口约占世界总出口的1/3。美国为使其产品输往世界各地,极力鼓吹自由贸易,并建立了由其控制的,以关贸总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当时,为在冷战时期  相似文献   

17.
进入八十年代后,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看来,象六、七十年代那样的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主客观环境已经失去。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经济社会环境说明它们的经济发展已到了重大转折时期。能否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将关系到亚洲“四小”的未来生存和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们对转变什么,怎么转变等问题尚无明确认识、因此今后三五年对亚洲“四小”来说将是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东盟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虽然不及联邦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但也跻身于世界上最有生气的国家之列,无论是在世界经济上升或衰退时期,其经济表现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好些,在亚洲仅次于“四小”而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准新兴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或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从过去的经济实绩和目前种种迹象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鸿阶 《亚太经济》1989,(1):11-15,20
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亚洲“四小”经济发展异常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四小”经济增长是得益于适宜的国际经济环境,实行出口带动增长战略;有的将其归结为儒家文化价值观,以及自由企业制度的作用。应该说,这些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对“四小”经济增长源泉的综合认定却很不充分。那么,“四小”经济增长源泉是什么?其前景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20.
亚洲世纪:从经济起飞发展到21世纪的两种前途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杨小佛二次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环境起了变化.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地先后成为独立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在转变。这种变化使亚洲的日本和“四小”在60年代出现了经济起飞的奇迹;改革开放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