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香港     
黄国瑜 《新经济》1995,(6):61-61
  相似文献   

2.
香港     
黄国瑜 《新经济》1995,(10):60-61
  相似文献   

3.
香港     
黄国瑜 《新经济》1995,(11):75-78
  相似文献   

4.
香港     
《新经济》1995,(8):61-61
  相似文献   

5.
香港     
黄国瑜 《新经济》1995,(5):60-61
  相似文献   

6.
香港     
黄国瑜 《新经济》1995,(3):60-61
  相似文献   

7.
香港     
《新经济》1995,(2):61-62
  相似文献   

8.
在香港中资企业群体中,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香港”)格外引人瞩目.这家集团公司有许多为世人所称道之处:它的全体员工,除少数领导由内地调派之外,其余的包括业务、财务、法律等专业人才,都招揽香港或海外的人才;它的运作方式完全按照香港的“经济模式”以及“游戏规则”办事,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港事港办”.应当说,中信香港已经融入香港社会,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实体之一.  相似文献   

9.
香港回归无疑是本世纪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在这个令人振奋的新时代,世界将更需要中国,中国也更需要世界.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最重要的交汇点,既会变得更加中国化,同时也会变得更加国际化.  相似文献   

10.
香港制造     
陈怡  施沛霖 《新经济》2001,(5):94-97
有人说,每年的香港时装节总会让人如待,却又总会让人失望. 看了2001秋冬预展上各位香港本土设计师的作品,的确,似曾相识的的感觉挥之不去,幸而也还有些令人惊喜的新意. 毕竟是香港,毕竟是国内吸纳国际时尚信息最快的城市,香港时装节仍然是一面领头的旗帜.不过,如果香港的"本地姜"们一味固步自封,时装节的地位被国内新崛起的上海、大连乃至广州时装节赶超就指日可待了.  相似文献   

11.
香港花市     
香港是个繁忙的都市,在高耸的楼宇和拥挤的车流间,鲜花、绿树不断闪入视野,使人们绷紧的神经得到些许调剂。中西文化长期交融,经济的长足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爱花、赏花和以花馈友成为时尚,经营鲜花和盆栽植物的生意也随之兴旺了起来。如今,香港有花店数千家,年营业总额超过3亿港元,传播自然之美的鲜花在香港庞大的市场体系中已占得一席之地。 时尚礼品 无论是旧时的“花为媒”,还是现今的以花示爱,在表达祝福、关怀、爱慕、亲昵以至哀思等情感时,鲜花有着其它礼品所不能取代的内涵。每逢亲友婚礼、侨迁、店铺开张、生日会或探病等场合,香港人已习  相似文献   

12.
香港简讯     
黄国瑜 《新经济》1997,(8):64-64
  相似文献   

13.
香港人可真会做买卖,在报上载文说,“电视台的《孔子》连续剧曲终人散。京华国际酒店竟也食正条水,礼聘国内特约名厨来港献技,推出‘鲁肴荟京华’来。” 京华国际大酒店是位于香港九龙窝有4万多平方米营业面积的一座四星级酒店,酒店雷总祢“此举早在一年前筹备,事先不知道电视台有这个剧集,今次可算是非常巧合。” 事情也的确如此,这位毕业于美国  相似文献   

14.
再会香港     
《商周刊》2015,(17)
  相似文献   

15.
香港中产阶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大乐 《开放时代》2004,(2):130-135
在香港,中产阶级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个人的方法,就是我不要问这个体制是什么样的,我也不问什么是应该不应该的,我只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努力拿到最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与以万国宝通、大通为首的美资银行相比,日资银行在香港的业务活动似乎略显“沉寂”,它们既不热衷于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以来,香港逐步发展为亚太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并业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银行中心,截止1995年底,共拥有海外银行机构337家(包括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接受存款公司以及代表办事处),其中,由按资产规模排名世界前100位银行设立的认可机构达85家,目前,在182家持牌银行中,有151家为外资银行所设分支机构.从资产规模上看,截止1995年底,美资、日资、欧资认可机构的资产总额占所有认可机构资产总额的比例超过70%;从业务发展上看,大多数外资银行在开发本港业务的同时,更以此为据点(甚或地区总部),拓展整个亚洲区的市场.  相似文献   

18.
张小蕾 《新经济》1995,(2):50-52
香港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土地和楼宇物业产生巨大需求,房地产业随之兴盛繁荣,成为支撑香港经济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9.
文人 《资本市场》2000,(11):17-18
<正> 每天都乘地铁上下班的香港市民,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地铁公司的股东。于10月5日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的香港地铁有限公司,为政府公有项目私营化开创了先河。香港地铁公司属于特区政府全资拥有,首次上市共发行10亿股旧股,占政府拥有股份的20%,计划将其中20%即2亿股在香港发售,80%售予国际机构投资者。招股价每股定9.38港元,预计可为特区政府带来近107亿港元的收入。  相似文献   

20.
香港的失落     
《经济导刊》2007,(7):12-13
从现在起,十年内,香港作为连接大陆与外部世界的枢纽这一无可争议的角色将被颠覆.这一结局固然无情,但已不可避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研究院的教授邬宏远在本文中预测,近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10年内,香港自诩的角色地位在虎视眈眈的大陆兄弟城市面前将难以保全,这些野心勃勃的大陆城市大有取代香港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