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九辉 《数据》2005,(6):50-52
2005年6月6日,注定是中国股市历史上难以忘却的日子.上证综合指数击穿1000点大关,最低报998点,上证综指已创出1 997年2月24日以来的收盘新低.蓦然回首,又见千点.中国股市在8年后似乎又完成了一个轮回,这8年间,国民经济状况、上市公司规模、投资者构成、证券市场制度建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股指却依然在原地踏步,如此巨大的反差,不能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东民  博飞 《数据》2007,(7):34-35
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曾经针对中国A股大牛市行情下的"股疯"浪潮进行了调查.5月30日起,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6月初,中国股市一度狂降,上证综指几天之内从4300多点跌至3600点上下,之后持续震荡.在这轮股市上涨时,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说,中国股市已经脱胎换骨;但在2月份以及近段时间的暴涨暴跌情境下,更多的人还是认为中国股市仍然是政策性股市.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股市面临的危机 1.生存危机 (1)股市下跌幅度超出投资者的可承受度.2001年成为中国股市牛熊转折的分水岭,2001年6月上证指数最高达到2245点,2005年6月最低达到998点,下跌幅度为55.5%;深圳成份指数在2001年4月份达到全年高点5091点,2005年6月份出现最低点2590点,下跌幅度为49.1%;2001年以后深沪股指不断走低,到目前为止调整时间已经达到49个月,这在深沪股市发展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一次最长调整过程,市场的调整幅度及时间跨度超出了投资者的可承受度.股市的长期下跌使得证券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市场已经走到生与死的边缘.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股市周期波动的特征 以沪市为例考察中国股市,上证指数自1990年12月19日的100点起步,1991—1992年呈现了持续上升的牛市行情,并在1993年2月19日达到了1559点的高点,而中国经济周期的顶点在1993年的6月,相对于宏观经济周期提前了3-4个月。上海股市从1991年1月到1993年2月  相似文献   

5.
1、1300点 2004年9月9日,沪指于上午9点跌破1300点关口创5年新低,最后以1284.31点收盘.1300点在中国股民心目中是一道防线,股市的不断下跌凸显了边缘化危机,那一时刻,中国股市宣告5年来的市场大底失守."端正股市的功能,解决股市的问题"已成为证监会、政府当务之急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一场突然打击后,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再次陷入了是否是“政策市”的争论之中这是一次股市危机的缩版预演。“印花税”成了压倒牛市的最后一根稻草。在2007年5月30中国财政部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之前,股市已经整整红了18个月,上证指数从1100点一路涨到4300点。从5月30日开始,至6月6日,上证指数则从4300点一直跌  相似文献   

7.
若是政府被利益集团所“俘获”,后果应比股市暴跌到800点更严重最近,一位朋友把MSN名字改成了“2005年6月6日11点4分4秒”,以纪念上证指数跌到998点,再创8年新低。四年前许小年的“千点论”终归得到证实。据报载,当时不少营业部的散户大厅响起了掌声、欢呼声。4年前的6月14日,上证指数达到2245点的顶峰,至今已跌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上证指数从2001年的2245点一路滑落至2005年6月6日的998点,创下1997年以来内地股市的8年新低.这样的事实提醒我们,市场需要理性的投资.为了维持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鼓励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和措施,随着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的机构化和国际化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得到了不断改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Lavielle和Teyssière(2005)提出的惩罚对照函数,对我国上证综指自2005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的5分钟收益率序列,及其已实现波动进行波动结构变点检测,结果发现有两个结构变点。针对这两个结构变点,本文采用了HAR-RV-J模型对其已实现波动进行分段建模,研究不同期限的投资者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作用。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结构突变发生的时间均能与相应的重大经济事件相对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期投资者对股市波动的影响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0.
自10月16日的6124.04点高位下跌以来,至11月22日,上证指数击穿了5000点整数关口,收报于4986.41点。对股市来说,每一个整数关口都至关重要,特别是中国股市经历了一年多的上涨牛市,22日的收盘价,不仅仅只是一个整数关口意义那么简单,5000点的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