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农村中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的在逐年增多,由此而引起了一些农民耕地撂荒问题。我国耕地在逐年减少,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不容忽视。土地撂荒实际是土地资源一种损失浪费。解决撂荒问题,要从剖析农民撂荒的症结入手,使这一问题真正迎刃而解。 农民群众都知道,外出打工并不是长期的固定职业。他们受职业不稳定性的制约,不愿在外出打工时把耕地交给村组。有的农民是农闲外出打工,农忙回家务农。有的是有活就在外面干,没活就回家种田。有的则是找到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就夫妻双双携儿带女长期在外地居住生活一去不归。农民担心外出找不到活,或虽找到活但不一定干得了  相似文献   

2.
《商》2015,(52)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和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导致我国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劳动力通过非农工作来增加收入,因此各地农村耕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介绍了我国耕地撂荒的现状,探究了其原因并且对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减少。同时,很多地区却出现了耕地大量撂荒现象,不仅浪费稀缺的耕地资源,降低耕地质量,而且还有可能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耕地撂荒行为,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一些省份陆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长此以往,轻则触及耕地保护红线,重则危及国家粮食安全。面对这一不争的事实,有效疏解至关重要。我们近期走访的四川省阆中市,耕地撂荒现象具有普遍代表性,在缓解撂荒上所做的尝试,则体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智慧。一、基本情况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距成都市329公里,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关于耕地撂荒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露 《市场论坛》2011,(4):25-26
我国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资源少,耕地状况和粮食产量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比较收益降低,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造成大量农地弃耕撂荒.在农业生产率没有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大量的农地无人耕种,极大的威胁了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增产节约,提高粮食有效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是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但是粮食产后和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非常严重,粮食供给又存在着土地和水资源的硬性约束以及耕地的撂荒等现象,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文章提出了依靠粮食物流信息化、指导农民科学储粮、减少粮食资源消耗以及加强节粮教育等措施,努力降低粮食的损失浪费,并充分利用政策手段保护耕地、科技兴农,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边辉颜 《中国市场》2008,(13):90-90
土地整理有利于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在我国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局面下,土地整理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浪费严重,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十分必要且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耕地等农业要素市场在农村各地自发地发育,另一方面农户对耕地等农业要素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耕地流转,特别是租入租出,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及其农业产出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各地耕地流转情况差异悬殊,压抑耕地流转和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冲动并存,耕地撂荒和租金过高并存,需要从规范耕地租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以及配套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加以完善,既要活跃耕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也呈现不同的特征。两国的土地流转均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整合土地资源、实现规模经济、维护土地产权。在此过程中,俄罗斯出现了耕地大面积撂荒现象,而中国则需要注意保护农村土地的财产功能和保障功能。两国的经验充分说明,农村土地流转对于产权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媛 《商》2013,(8):125-125
在我国非农化进程加速过程中,农村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业比较利润低下和大量农业劳动力外流等原因造成大量的土地撂荒。而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及法律上的诸多限制,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为加快农地合理有效流转,政府应明确农地使用权主体,通过发挥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内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由于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加快以及对经营土地的错误理解,使得耕地面积锐减,也使得我国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在经营土地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耕地,协调人与土地的关系,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首先对土地出让制度、土地所有制形式进行了分析;然后从现有土地法规等制度设计角度,分析了造成耕地锐减的原因;最后,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改革征地制度、整顿开发区、实施财产税等方面提出了保护耕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1)
随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的流出,被留下的土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流转,但过快的劳动力转移又会带来土地撂荒、生产效率下降的后果。土地流转同样是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前提。可见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对保证农业生产和推进城市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农业比较效益现状调查,透视了农业劳动力闲置、生产设施设备闲置、场地闲置、土地撂荒等是农业闲置成本形成的生物发育季节性、农业资源少、科技进步、继承传统等原因。转移农村人口、统筹城乡户籍、发展设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化等是降低闲置成本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商》2015,(40)
纵观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土地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在立足于研究浙江省土地撂荒问题,对本文主要选用温州市农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贷款余额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不仅仅侧重理论分析,更加强调实证分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搜集温州市1980—2012年相关的数据,描述土地撂荒现状,并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土地撂荒的影响因素,最后对这些影响因素做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调节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我国一直在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面积却仍然不断下降,农村许多地方仍有不同程度的耕地抛荒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制度运行和政策环境的影响、自然条件的影响及心理方面的影响等。只有剖析清楚土地被弃耕的原因,才能知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保护耕地。这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长富 《北方经贸》2011,(12):61-61
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从层层落实责任、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三方面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应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片的耕地被征用而转为开发建设用地。据有关资料,我国沿海地区14个省市目前的实际占用耕地都突破了规划指标,其中有的地方2010年的建设用地指标甚至在2002年已基本用完。所以会形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有经济快速发展要求等原因,另一方面与土地征用价格的不合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而小城镇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随着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全国各地的全面推行,大量的土地,特别是耕地被占用,而占用耕地多年来就是一条红线、高压线,所以小城镇的扩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短期内出现了颇为尖锐的矛盾。为破解这个难题,金乡县政府锐意探索,抢抓机遇,经过多方协调,于2009年6月,我县开始实施第一批增减挂钩项目,从此我县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量相应增大,城镇建设范围不断扩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指标屡屡被突破.然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建设发展却要不断侵蚀耕地,为了保证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也为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挂钩中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出的耕地可以按照要求,置换为建设用地周转指标,按照土地规划的要求,在城镇建设用地区内,布置指标确定的建设预留地.同时,项目区也必须在规定的年限范围内整理复垦出相应面积的耕地,完成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的置换归还.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特有的土地制度之下,耕地的抵押一直被我国法律所禁止,直接导致农民的融资手段单一,无法有效的发挥农村潜在的财富创造能力,满足农民的融资需要。本文以耕地的抵押权的实现方式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完整性,以求在制度上构建完善的耕地抵押贷款模式,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