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发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在他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需要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因此,关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开发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旨在满足当前社会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了解当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状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得出相关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2.
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对倡导“积极老龄化”的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这方面关注度比较低,但是一些学者对此做了一些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比如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内涵、老年人精神需求特点、老年人精神生活分类研究、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对策等进行梳理,希望对老年人精神生活在全国范围得到重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发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在他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需要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因此,关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开发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旨在满足当前社会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了解当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状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得出相关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同时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年数据和双重差分法,本文研究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善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政策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机制分析表明,试点城市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多医疗和照护服务、能够享受到更多日常陪伴是这一政策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政策只对高收入、城镇地区、50至59岁以及70岁以上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浙江工业大学50年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发展目标的科学认识,凝炼了浙江工业大学的办学特色:一是以“浙江精神”办学,即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具体特征为:确立办学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实践现代“工程化”教育的新思想;构建大学管理的新体系;二是与浙江经济互动,即主动适应、有效服务,具体表现为:满足社会需求,成为浙江省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成为浙江省科技研发的创新基地;开展软科学研究,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6.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国人不懈追求的理想。“乐”是养老的重要一面,老年人作为社会人,同样有相应的精神和情感需要。以孔子和蒂特马斯的思想为基础,阐述精神养老的重要性;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出发,论述农村的差序格局是精神养老的载体;分析差序格局中血缘、地缘、业缘因素在农村精神养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市场机会即市场上未被满足的需要。用企业家的大白话来说,就是做生意赚钱的机会。市场机会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我国各大城市逐步进入老龄化城市,衍生出许多养老的市场需求,又如上海有大量民工和流动人口,每天有几百万份盒饭的市场需求。但这样的市场机会并不适合大多数企业,第一百货决不会去占领盒饭市场.宝钢也决不会做老年人市场。  相似文献   

8.
2021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在倡导“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的同时,强调要“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两者之间能否兼容促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央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能否切实贯彻到解决养老问题的实践之中,但现有文献对两者之间关系缺乏必要关注。文章利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老年人金融参与的视角检验了子女同住对养老第三支柱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同住显著促进了养老第三支柱建设,提高了老年人金融参与积极性,尤其是对风险金融资产投入的促进更加显著。老年人为男性、居住东部地区、子女教育水平和个人收入高时这种促进效应更显著。机制研究发现,子女同住降低了老年人风险厌恶程度、增加了老年人知识认知和信息接触,从而增加老年人金融投资;同时发现老年人给予子女的劳动支持更能促进个人养老金参与,而子女对父母的照料未发现该促进效应,支持了子女同住的代际交换动机。结论表明,子女同住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可有效互补。发展养老第三支柱不但能够满足老年人在子女赡养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高质量的自我养老需求,更...  相似文献   

9.
崔莉 《特区经济》2002,(1):55-56
据中国老年协会分析,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2%,世界新增加的老龄人口中有23%来自中国,这使我国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统计表明,我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以3%的速度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5%的速度增加,这意味着我国每年净增380多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50多万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个快速增加的庞大老年群体,预示着在市场消费品需求中用于满足老年人的比重将不断增加,老年人所占市场消费份额的比例将越来越大,老年产品的消费总量将不断增加,在我国相对来说,老人在城市晨的比重普遍高于农村,而生活在城市里的老人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仅从这一点,有眼光的商家就可敏锐地感受到老年市场的庞大和潜力,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收入普遍提高,以上海为列,退休金在351-600元的中等收入者占到62.4%,收入在600-900元乃至千元以上者占4.5%,180万的4.5%是多少?加上“老有所为”的再就业收入,老年人的购买实力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我国老年人产品与服务的多种需求构成了一个十分丰富多彩的“银色市场”。  相似文献   

10.
张静 《黑河学刊》2008,(1):143-14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赡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精神赡养问题也日渐凸现。对老年人的赡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赡养上,还应该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精神赡养是我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是健康老龄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家庭结构小型化背景下,家庭养老逐渐弱化,由此对中国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文章以多维贫困为例,试图从家庭养老的角度对中国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展开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探讨空巢老人获得家庭养老资源变化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老年人的视角,利用2009年与2011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追踪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克服内生性的影响,采用滞后因变量回归(LDV)考察基期的居住形式在下一期的影响,实证检验了是否空巢所获得家庭养老资源差异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空巢增加了生活满意度维度的贫困发生率,降低了收入和健康维度的贫困发生率,综合作用下空巢并没有显著增加老年人多维贫困发生率,且该影响存在显著的城乡、性别和年龄差异。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空巢通过影响老人的经济和非经济支持获得作用于老人贫困:子女的经济支持和配偶的非经济支持保障了空巢老人免于陷入收入和健康维度贫困;子女的非经济支持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人生活满意度维度的贫困。这意味着在养老资源有限情况下需更多关注独居空巢老人,在鼓励子女关爱老人的同时,还可以鼓励老人通过社会参与弥补缺失的精神慰藉。文章为理解中国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 2011-2012 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将家庭养老分为经 济供养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居住方式四个方面,实证分析了社会养老对城镇居民家庭养老影 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对女性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挤出了老人的经济供养与精神慰藉状况, 并与其居住方式依然属于负向的关系;对男性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会对老人的经济供养和生活 照料有替代效应,而对精神慰藉与居住方式没有起到显著的影响。通过解释机制发现,原因在于 老年家庭决策权力在其中起到了调节效应。研究结论认为在完善社会养老的同时,应在老龄政策 中引入性别差异因素,针对不同性别的城镇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化的养老政策措施,协调社会养 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注重老年赋权的调节效应,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13.
王芳 《江苏市场经济》2012,(2):25-26,3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呈日益增长的趋势,人们普遍重视物质要求的满足,却忽视了精神赡养,给老人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应加强对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法律保护,让空巢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4.
从武功庙会的现状特征出发,可以发现并理解庙会在当代农村公共生活中所承载的情感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等多种功能。通过分析和探索,这些功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了人们的各种社会诉求。以功能的眼光来解释一切,从民众参与的情感需求,农村精英老人自我实现的需求,民间自组织对经济支持的需求,和谐社会建构的需求等多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公共生活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及家庭结构核心化,我国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导致家庭照料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更加凸显。基于社会支持理论,文章审视了农村老人的照顾需求及其差异性,同时也探讨了农村老人照顾需求与社会支持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当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政策建议,以弥补老人照顾需求与家庭照顾的不足,最终实现维持社会与家庭照顾责任之间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养老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根据老人的经济状况、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等的不同将我国农村老年群体分为底、中和高三个层级。分析不同层级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提出满足不同层次农村老年群体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农村失地老人群体的扩大。而当前,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模式。对农村失地老人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精神慰藉、医疗健康、安全隐患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农村失地老人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人群的收入水平增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中国养老产业蓬勃发展。养老产业包含各类市场,将其细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也能使养老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因此,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总结,对养老产业进行细分,探讨细分市场之后对产业运营发展的影响,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曹佳斌  王珺 《南方经济》2019,38(7):83-99
促进文娱消费对于拉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至关重要,但我国居民文娱消费增速偏低,对此学界还欠缺足够的经验论证。文章基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6)考察中国城镇居民人口年龄结构变迁对文娱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整体而言,城镇家庭少儿人口占比具有显著的文娱消费需求效应,但家庭老年人口占比增加对文娱消费需求形成挤压;进一步研究发现,文娱消费需求效应伴随少儿的成长表现更为旺盛,而老年阶段的文娱消费需求随着年岁增长愈加不敏感。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家庭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能够正向调节家庭老龄化的文娱消费需求效应,在收入水平更高、教育背景更好的家庭,人口老龄化对文娱消费的挤出效应愈不明显;在教育背景、健康状况更优的家庭,少儿抚养数量增加带来的正向文娱消费需求会被部分挤出。旨在促进城镇居民文娱消费的政策应该顺应我国人口结构变动规律,充分尊重不同年龄消费群体的文娱消费选择及习惯,重点关注"多子化"、高收入、高学历家庭的文娱消费需求,在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培育发展壮大细分文娱产业和消费市场,让更多居民对文娱"能消费"、"愿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