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价格管制导致的IPO时机选择现象.A股市场中IP0的发行价格受到管制,给公司带来不小的融资成本,研究发现,公司为了减少管制所带来的融资成本,会针对这种管制定价方式选择IPO时机,表现为:当公司的成长性较高时,将不愿意进行IPO,而会选择推迟上市,待其成长性实现后,当前盈利更高时才在A股市场IPO.海外资本市场不存在价格管制,公司去海外上市不需要根据其成长性进行IPO的时机选择,这使得海外资本市场上中国IPO公司的成长性要高于A股市场IPO公司.交叉上市的公司也多选择先海外上市,后回归A股市场.中国特殊的IPO定价制度使得A股市场成为一个低成长性市场.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时不时遭遇集体做空、频频遇冷,与此同时香港H股与国内A股市场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准了H股与A股市场时机,纷纷考虑回归中国资本市场.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司回归香港H股市场,市值高达4万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新股王,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详细分析了阿里巴巴回归的原因与相关影响,其原因:筹集更多资金,缓解债务到期与高投资的财务压力;拓宽融资渠道,规避依赖单一资本市场的风险等.其影响:促进港股市场的发展;给国内投资者更多机会等.并提出了优化A股市场各项机制,拓展企业融资路径,提升企业内部革新能力等建议,以期为后续的中概股回归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2002,(5):54-59
我国企业在境外上市(发行H股、N股等)同时,也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发行A股上市。这些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时首次公开发行价格(IPO)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对25家同时发行H股和A股的上市企业研究后发现,IPO价差与不同市场的发行机制有关,与上市企业所在行业有关。境外直接上市企业发行H股当年的H股市场年度指数收益率以及境内外发行上市的时间间隔对IPO价差影响比较显著,随着境内外发行时间间隔变长,IPO价差受发行H股当年的香港股市行情影响逐渐减弱。IPO价差受H股发行数量以及A股发行数量影响较不明显,发行A股时的企业盈利能力、发行H股当年的盈利能力对IPO价差影响也不显著。我们就境外上市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目前A股市场的高溢价发行、高市盈率、超高募资现象,分析新股发行定价的影响因素以及高溢价发行对市场所带来的影响.此外,基于统计数据,研究新股发行市盈率的可决因素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2006年以来,包括广深铁路、大唐发电、首创置业以及国航等多家H股公司先后表达了回归国内A股市场发行新股的计划,H股上市公司由此掀起一股回归A股市场的“回归潮”。而1月份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传出消息,2006年国家将重点支持H股公司在境内市场发行上市。在此背景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国A股样本公司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新股定价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无论是以配股还是增发形式发行新股,高溢价的新股未来的盈利能力不高于甚至低于低溢价的新股,这说明上市公司的新股定价与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不相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现行的新股定价方法存在着局限.  相似文献   

7.
将跨境交叉上市视为有益于促进公司治理改善、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的重要外部机制的观点是约束假说的核心内容,然而这一假说是否成立还有赖于跨境交叉上市所带来的市场和制度环境的变化。本文基于资本投资效率的视角,利用H股回归国内A股公司作为样本,对约束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横向上对交叉上市和非交叉上市进行考察,还是从时间纵向上对交叉上市前后进行检验,均没有发现交叉上市行为对资本投资效率有显著提升的证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企业由境外市场回归国内A股市场的交叉上市行为并没有使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与约束假说不符。造成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境外上市企业回归国内证券市场交叉上市存在类似国内上市公司同样的融资饥渴症,将追求廉价资本作为首要目的,并没有将改善公司治理作为主要目标。此外,本文的结论也为规避假说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股票发行市场定价(包括首次公开发行、发行新股等)以及二级市场股价一般高于公司每股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其中既体现正常证券市场的基本特征,也归因于我国A股市场的特殊因素。归纳起来,股票发行及上市流通溢价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公司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净资产账面价值的溢价;(2)创业溢价,包括营销网络、品牌形象、客户资源、管理团队、领导人能力等方面;(3)社会公众股(以下亦称为流通股、A股)的流通权溢价。前两部分实质上是企业整体公允价值超过各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溢价,可以并称为公允价值溢价,其来源于会计原则的局限性,国外市场也同样存在。第三部分则是我国股权分置格局下的流通股的特殊溢价。具体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彭 《经济咨询》2006,(5):40-41
一、国有企业海外上市的原始动机和预期效益 我们知道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股权融资比起国内来说要难的多。一般的海外资本市场都要求证券发行方有良好的会计制度和比较完善的信息披露程序,此外在定价上还要大打折扣。所以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无论在期前成本上还是期后收益上与国内融资相比都没有优势。那么中国企业积极的申请海外上市的原因何在呢?总体来说,国有企业海外上市的的动机主要由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10.
另类晋江模     
屈运栩 《商周刊》2013,(2):44-45
“晋江这里,哪个企业说不想上市都会被人说傻。”福建加拿大社团联合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肾江的老板去海外上市,真的有些二。”晋江一上市公司的高管说。在晋江,针对企业上市,尤其是海外上市,常常能听到非常矛盾的评价。和大品牌公司首选A股、其次H股不同,晋江一众中等企、业选择了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德国等“偏门”市场融资。“大企业上A股H股,中等企业去海外”足晋江企业主心照不宣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常嵘 《财经研究》2014,(4):90-102
跨境上市的信息效应源于境外市场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则和更高的市场信息需求。通过抑制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提高公司在境内的信息透明度,信息效应可以给跨境上市公司带来市场价值溢价。与国外的跨境上市公司不同,中国的跨境上市公司大多先在较发达的中国香港市场发行H股上市,然后返回境内发行A股。这种逆向跨境上市行为能否产生信息效应需要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H股公司返回境内上市后,在较发达的中国香港市场上市并没有减弱控股股东谋取控制权私利,而且公司在A股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也没有提高甚至还不及仅发行A股的公司,但这类公司仍具有更高的A股市值。文章研究结论为跨境上市相关理论及揭示投资者行为在公司治理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程庆生 《经济论坛》2008,(6):122-124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0618)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开创了境内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集资上市的先河.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共有146家中国大陆企业在香港联交所发行了H股,其中又有51家企业在A股市场发行股票成为A、H股双重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3.
IPO抑价是股票市场中新股发行上市后一段时间内存在显著超额收益的现象,说明IPO定价偏低于市场价值,定价机制出现问题.本文希望能通过探索我国股市的定价机制,来追溯IPO抑价原因.通过Kruskal-Wallis的非参数校验方式对我国A股市场进行检验,发现导致我国IPO抑价水平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我国股市的投机气氛,并在本文最后针对该现象提出了降低IPO抑价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万科,走出去     
停牌逾半个月的万科终于发布了"B转H"方案,印证此前市场的预判. 1月18日,万科对外公告,筹划"B转H"方案,拟申请将已发行的B股转换上市地,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及挂牌交易,变更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境外上市外资股,即H股. 一旦转板成功,万科将成为继中集集团"B转H"的第二单,处在规模化高速增长却倍受融资渠道局限之苦的万科,有望打通海外融资通道,实现融资双平台.  相似文献   

15.
新股发行定价制度的变革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股发行定价在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十几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的新股定价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不断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需要认真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如:国际上通行的“市场化定价方式”为什么在中国却行不通?新股定价为什么偏高?上市公司为什么偏重股权融资?新股上市为什么有较大的溢价?  相似文献   

16.
黄秀海 《经济论坛》2010,(1):181-184
运用均值比较与方差分析,对样本股在A股市场发行价(AF)、上市首日收盘价(AS),H股市场发行价(HF)、上市首日收盘价(H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AF与AS间存在显著性差异,HF与HS间没有显著性差异,AF与HF之间存在明显差别,A股中签率远低于H股中签率。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本文主张: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限定申购账户申购上限,建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直接对话与沟通的新股定价与发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A股市场新股发行一直处于高抑价和低长期回报状态,出现了IPO初始报酬率高、上市首日换手率高和超募融资比例高等特征,造成了中国A股市场特有的"圈钱市"、"投机市"的怪象。中国A股市场的IPO高抑价现象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表明中国A股市场新股的抑价程度远远高于国外证券市场。针对IPO抑价现象在国外己经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很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基于非对称信息下对IPO抑价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选取从1990年12月到2012年6月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共2032只股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表明:胜利者诅咒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显著适用,代理委托理论显著不适用,而承销商声誉理论适用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内地和香港在股票卖空制度、汇率制度以及新股发行制度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本文研究这些重大制度差异对A、H股二级市场定价差异的影响,发现A股禁止卖空使A股相对H股更容易被高估;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越快、人民币升值压力越大,H股折价就越轻。A股在一级市场越被高估,就会在二级市场被进一步高估,间接反映出新股发行制度差异对A、H股二级市场定价差异的影响。除这些制度差异外,需求价格弹性差异、资金成本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A、H股二级市场定价差异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步伐的加快和海外上市公司纷纷“批量回归”,双重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差异不仅受到企业、政府和投资者的关注,也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以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48家中国双重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对1997年至2007年间A+H股价差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ARIMA(1,1,1)模型能够对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差进行很好的描述;而且,运用ARIMA模型对价差进行短期预测的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在分拆上市和单独境外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利影响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中央企业A股+H股整体上市是兼顾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现实选择。本文利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央企业先H股后A股、A股+H股同步和先A股后H股三种整体上市路径以及中央企业A股+H股整体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三种中央企业A股+H股整体上市路径都能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积极影响;同时,中央企业A股+H股整体上市对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中国资本市场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