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即科学发展,亦即科学发展观;“和谐”系和谐社会,也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是矛。矛者,利器也。喻意科学发展犹如一柄长矛,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冲锋陷阵”、“披荆斩棘”,对社会进步具有一种主动、锐意的推行乃至善终。这是因为“发展是硬道理”,更何况这个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适度消费观作为一种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墨家合理消费思想则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二者生长的“文化土壤”相去甚远,但却在消费问题上得出了如此相似的结论。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马克思的适度消费观还是中国墨家合理消费思想均对认识当今消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琳 《中国西部》2011,(5):46-47
“绿色经济”指无污染、节能降耗的经济发展方式,本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它最早出现于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所著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过去几十年,中国GDP飞速增长,社会经济整体提升,然而社会自然资源和环境也面临了“灾难”,空气质量急剧下滑,  相似文献   

4.
4月2日,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全国巡展在清华大学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展示我国科技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获奖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发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5.
陆林  段陈 《东北之窗》2010,(4):82-84
怕生孩子,不仅在当下的中国,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生得起却养不起”已成了他们的共识,一些生了孩子的父母称自己为“孩奴”。 “要生育还是要生存”、“房奴+孩奴=一生为奴”——类似的苦涩调侃近来在中国80后群体中引发了空前共鸣,也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孩奴”。  相似文献   

6.
冯洁 《浙江经济》2009,(5):62-62
几年前,看到腾讯网策划的一个专题“毕业了,我们一起失业”,恍惚觉得那是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当大学生和农民工一起失业,这个社会还有哪些人身在其位呢?如今,几千万民工失业返乡,干军万马的大学生拿着简历等候在人才市场门前,甚至是久经职场磨练的白领们也加入求职厮杀,却也见怪不怪。  相似文献   

7.
林夕 《重庆经济》1994,(5):53-54
进入90年代,又一轮经济浪潮横卷中国大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显示出它强大威力。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这是人类向文明进军的战旗,更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石。座落在重庆歌乐山上的东环油漆厂,在建厂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先后荣获省,市乡镇企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颁“产品质量信得过”证书,及“四川省科技先进企业”等称号。科技和人才为“东环”插上了双翼,让它向着蓝天,向着大海腾飞!  相似文献   

8.
唐勇 《魅力中国》2014,(26):12-12
现如今,许多的企业纷纷打出标语一“尊重人才”,国家政府也在大小的会议上提出“尊重人才”;不管是在高科技领域还是经济领域乃至工农领域,仿佛“人才”才能被重视和尊重。正如各大央企,高管人才位高权重,日新堪比普通职员三倍有余。试问那些高管人才应该被尊重,那么那些普通职员就天生贱命,不应该被尊重、被平等对待吗?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科学活动可分为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两部分。在我国1996年2月7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上将科普定义为“科学技术普及”,具体而言,就是将科学技术知识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法向社会、向公众传播。在西方,20世纪40年代以前,也像中国几十年来延续至今的做法一样,强调的是“科学普及”(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这种“科学普及”立足点是对科学中具体知识的传播和普及。4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更加全面深入,科学和技术对推进人类进步的积极作用以及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加清晰,科学和技术的普及工作开始超出了具体的知识的范围。也就是说,出现了由传统的“科普”向着“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的转变,除了向公众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之外,还有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技的异化等内容,以达到提高公众整体科学社会的文化和综合素质,实现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改革与开放》2012,(6):F0004-F0004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中国人的观点中,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现实生活中,酒却具有其它物品所无法替代的功能。“烟酒烟酒”、“研究研究”,“酒厚酒厚,越喝越厚”、“以酒助兴”、“以酒浇愁”、“以酒会友”、“酌酒吟诗”等等均为中国人所“发明”.  相似文献   

11.
任何管理都是“两难”的平衡,而企业文化在这种“平衡”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设计”的企业特点,要求我们在艺术创造与科学设计,个人奋斗和团队合作,硬技术和软管理等方面寻求平衡,把尊重个性、尊重人才和尊重知识,同追求科学,追求企业利益和追求行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石昕 《魅力中国》2010,(17):212-212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现代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彼此相联系并相互促进发展.但由于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的特殊性,人们有必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进行反思,以寻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科学人才观,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我们党爱才、识才、用才、聚才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使人才工程建设方兴未艾,确保了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如何协调置换国有资本的几种力量,平衡其利益矛盾,不仅是当前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交易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而且也会对中国未来社会结构之变动产生长远影响。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内部研究报告《置换国有资本的四种经济力量之协调研究》,于2004年1月30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以《调查·研究·建议》内刊(3)上报国家宏观决策部门。日前,国内和海外媒体以《置换国有资本的力量》为题,报道了该内部报告的相关内容,引起了海内外有关方面的关注。本刊编辑在阅读这一研究报告后认为,此报告的侧重点不是一般地分析“有哪些经济力量填充国资腾出的空间”,而是着力探讨如何“平衡这几种经济力量之间的利益矛盾”,这是本报告的独到之处。这个问题,正如作者所言,“不仅是一个微观的产权运营和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同时也是宏观层面的产权置换问题,而且以长远看也涉及若干年后我国的社会结构平衡问题。”这是一篇有深度的研究报告,对产权交易尤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现征得作者同意,本刊全文刊发这一研究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朱秋贤 《当代陕西》2006,(10):42-43
腐败是伴随人类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就出现的一种社会消极现象。随着封建私有制的发展,腐败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成为一种痼疾。为消除腐败,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为稳固“自家江山”曾作出不少尝试,广大人民在反对社会不公的各种斗争中,也采用了多种斗争形式。长期的反腐败活动和斗争,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积淀和思维定势,孕育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可以概括为:“民贵君轻”思想、“为民作主”的为官思想和道德自律的清官思想等。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等这样的开明盛世,涌现出包拯、海瑞等敢于藐视权贵“为民作主”的“强项令”,出现过像欧阳修、司马光、于谦、于成龙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廉吏,为世代百姓所传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科学院顾问顾方舟呼吁:建立科学法庭,树立科学观念。顾方舟认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不少违反科学的事情,究其原因,无非是两条,一是法制不健全,二是整个社会的科学素质太低。尽管去年已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法》,但实施细则却迟迟未能出台。细则的制订是一项大工程,完成一部完整的细则至少需要10年时间,还得不断进行修订。我们总不能坐等10年。科学是一件客观、严肃的事情,容不得半点主观意向及虚伪,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够多、够深刻的了,而且正在受着惩罚,再也犯不起类似的错误了。尤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科学界因走向市场而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仅靠目前那些不涉及科学的法律条文显然是不够的。前几年,美国生物科学界也曾出现过一件轰动一时的“伪科学”案,一位极著名的科学家用经过修改的实验数据做自己的“理论”依据,有人提出质疑后,美国成立了一个包括科学界、法律界及有关人士的专门委员会进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主义”是日本1890年代初兴起,在1900年前后盛极一时的一种国家主义社会思潮。它的出现和盛行,突出地反映了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化。深入分析“日本主义”的实质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近代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形成期的社会思想意识和社会舆论动向,究明近代日本向外扩张侵略政策的社会思想根源。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战后日本几十年来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种号称“法轮大法(法轮功)”的非法组织,在李洪志等人的鼓动下,进行了许多非法活动,严重干扰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模糊了人们的社会是非观念,同时也迷惑了许多朴实善良的人们,给许多人带来了极大的身心损害。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由法轮功所演绎出来的歪理邪说在城市、乡村的许多地方,在众多人群中越演越烈,盅惑民心,明目张胆地同科学文明争夺领地。如果任其发展,必将贻害无穷。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学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依靠人的感官经验和科学仪器的验证,采取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方法,不断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和合理答案。李洪志却认为:“现在的科学不算科学……;因为用科学这条路永远都探测不到这个宇宙的奥妙。”“我坐在这里可以看到北京的景象,看到美国的景象,看到地球那边去。有人理解不了,从科学上也理解不了……我给大家剖析出来:在这个场的空间中,在人的前  相似文献   

19.
废旧电池回收何日走出尴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废旧电池污染及其处理已经成为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环保焦点之一,然而在其回收处理过程中却遭遇尴尬。由于没有妥善的处理途径,一些环保工作者抱怨,现在对废电池“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有关人士提出,打造废电池处理的“产业链条”已是当务之急。废旧电池危害不容忽视有关资料显示,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在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而现在中国年消费电池70~80亿只,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几乎一天也离不开电池。…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它将给我们带来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