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进出口数据对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指标、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服务贸易显性优势指数的分析,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服务贸易整体及行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应从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方面着手,有针对性采取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保证我国服务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韩燕 《经济研究导刊》2008,(18):187-188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一部分。按照显示比较优势、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这些经济指标分析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并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服务贸易量不断增加,服务进出口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研究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和服务贸易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三个指标,对中国和美国、印度以及新加坡的服务贸易进行了竞争力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整体竞争力差。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劳务出口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在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弱。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进出口数据,对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国际比较。定量分析表明,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20的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但同自身相比,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近些年来有很大的提高,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等指标,分别从总体和分部门的角度分析了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差异,进而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与美国相比在通讯、金融保险、版税与许可证费用等领域处于竞争劣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高等生产要素缺乏、外商直接投资贡献率低、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等。加快建立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充分利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机遇、制定以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对促进中国服务贸易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在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本文从对我国服务业现状的分析入手,运用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对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贸易结构和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2000-2006年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对中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进出口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测算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了两国知识型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中印知识型服务业进出口结构的特征差异明显;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差,与印度存在较大差距;两国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行业的贸易竞争力均偏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两个指标入手,分析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探讨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9—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情况进行了总体和结构的分析,并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与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相比在总量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结构上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我国服务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菁  刘辉煌 《财经科学》2008,(12):89-95
全球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及其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的迅速提升,是当代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趋势.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总体及各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以此确定我国在知识型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抗竞争·合作竞争·超越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的竞争也经历了不同的导向阶段。如今,各界对于激烈的对抗竞争已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提倡企业间采取合作竞争。为实现企业的持久优势,理论界也提出了超越竞争的理论。本文尝试分析从对抗竞争到合作竞争再到超越竞争这一发展主线各个阶段的优劣。  相似文献   

12.
郭彬  郭焱 《生产力研究》2007,(22):110-112
竞争是市场经济永恒的话题,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的竞争战略已由纯对抗型竞争思维转变为协作竞争、求取双赢的非对抗型竞争思维,论述了协作竞争的概念及实现途径:集团化改造和战略联盟。并就企业实施协作竞争战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14.
地方政府竞争模式选择:制度竞争胜于资源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各不相同,该文把其概括为资源模式和制度模式。在资源竞争模式下,注重对生产要素的争夺和占有、强调对产业竞争力的培养;而在制度竞争模式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并降低制度成本,减少"制度腐败",促进地方政府间相互信任。因此,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必须由资源模式向制度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Expenditure Competi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iven the temptation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use some of their budget for "perks," residents face the problem of inducing officials to reduce such "waste." The threat to vote out of office officials who perform poorly is one possible response.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how the competition for residents induced by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ffects "waste" in government. We find that such competition reduces waste, raises the utility of residents, and increases the desired supplies of public goods (potentially above the levels that jurisdictions would choose if they could coordinate). These results are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presumed effects from "tax competition," and suggest an additional advantag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相似文献   

16.
审计市场结构:自由竞争抑或垄断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文献大多认为我国独立审计市场属于自由竞争市场.我们的市场检验发现,我国的审计市场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特征.按照贝恩的划分,以客户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计量的市场集中度表明我国寡占型审计市场已初步形成.但居高不下的本地客户率表明.我国审计市场地区垄断情况很严重,应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市场主体的竞争权经历了从自由竞争权到公平竞争权的发展历程。公平竞争权是指市场主体在经济竞争过程中所享有的开展自由、公平竞争的权利,它是竞争自由与竞争公平的统一体,是竞争法的基石范畴,是一项具有社会法性质的权利。由于我国现阶段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权缺失,为了实现竞争权的成功转型,需要由竞争法明确赋予市场主体以公平竞争权。  相似文献   

18.
区域竞争的两难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竞争是克服地方政府官僚主义深刻的动力,但政府也有可能采取各种机会主义行为与其它地区竞争。本文具体分析了区域竞争的这种两难困境对企业跨区域运作和市场跨区域协调资源的效率的影响。并指出,经济的一体化不能忽视区域竞争的制度背景,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超越机会主义构建统一大市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Mass Media Competition, Political Competition, and Public Polic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f better informed voters receive favourable policies, then mass media will affect policy because mass media provide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people use in voting. This paper models the incentives of the media to deliver news to different groups. The increasing-returns-to-scale technology and advertising financing of media firms induce them to provide more news to large groups, such as taxpayers and dispersed consumer interests, and groups that are valuable to advertisers. This news bias alters the trade-off in political competition and therefore introduces a bias in public policy.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broadcast media replacing newspapers as the main information source about politics.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this change should raise spending on government programmes used by poor and rural voters.  相似文献   

20.
Tax Competition Reconsidere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a classic model of tax competition,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public good provision and taxation in a decentralized equilibrium can be efficient or inefficient with either too much or too little public good provision. The key is whether there exists a unilateral incentive to deviate from the efficient state and, if so, whether this entails raising or lowering taxes. A priori, there is no reason to suppose the incentive is in either one direction or the o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