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哲 《改革与理论》2001,(10):44-45
林州以红旗渠闻名。林州人民向来把红旗渠视为自己的“生命渠”和“幸福渠”。在当年修渠过程中凝炼和升华而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林州要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打好“红旗渠”这一精神品牌。开展“红旗渠调查千里  相似文献   

2.
丁巍 《中国报道》2013,(7):38-39
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安阳林州)人民在共和国最困难时期,凭着自己的双手,通过十年艰苦奋斗,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并孕育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3.
王龙 《河南经济》2003,(7):20-21
林州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林州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靠一双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建成了著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二十年后.中国市场经济初澜乍起之时.他们又发扬红旗渠精神.以果敢和超前的意识,开始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红旗渠建设者后人的视角,以“红旗渠三问”即“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三个问题为主线,详细梳理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壮阔历史,还原了那个火红年代的时代背景、建设场景、心路历程等细节。本书跳出林县写林县,选取真实史料,科学缜密地评述这段历史,探寻新中国发展壮大的基因,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能的秘密,进而对当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有所思考。本书展现了党领导人民追梦圆梦、建设新中国的奋斗历程,既可以作为学习红旗渠精神的通俗读本,也可以为开展红旗渠研学提供有益导读和理论辅导。以下内容节选自《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  相似文献   

5.
陆彩荣 《中国报道》2014,(10):84-86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她的时代意义就在于昭示我们,任何时候,共产党人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为人民谋福祉。什么是红旗渠精神? 百度百科解释说: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是个出新闻的地方,六十年代,林州人在太行山腰修起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无数能工巧匠又率先走出家门,奔向全国建筑市场,“十万大军出太行”再次使林州誉满国内;八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林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短时期内跃居主导产业的地位,成为全市人民奔小康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旗渠、红旗渠精神风靡全国,感动了亿万人民,至今仍是人们心中的精神丰碑. 曾经,翻开林县县志,满眼都是干旱、连年干旱、禾枯、绝收、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缺水导致许多村庄出现因争水打架斗殴乃至伤人亡命、人与狼争水而丢掉性命的事. 1960到1969年,惊天地、泣鬼神“红旗渠的故事”在林县上演.  相似文献   

8.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98万人口。上个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修建了我国最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红旗渠精神激励下,锻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建筑能手,并且有组织地外出务工搞建筑,建筑业逐渐成为林州市的支柱产业。在新的形势下,他们充分发挥建筑业支柱产业的作用,把当地建筑业不断做大做强,对推进林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起了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3月20日至23日,中国期刊协会全国党刊分会举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全国党刊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其间,采访团一行来到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红旗渠,近距离感受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在壁立千仞、层峦叠嶂的太行山上,一条蜿蜒流动的“人工天河”盘绕在山腰,蔚为壮观。这就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  相似文献   

10.
杨少龙 《魅力中国》2010,(33):123-123
我非常喜欢祖国宝岛台湾的一首歌曲“爱拼才会赢”,面对挑战,只有去拼,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我对塑造豫剧现代戏《红旗渠》中杨书记的深刻体会。豫剧现代戏《红旗渠》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天斗地、自力更生,重新安排自己命运的真实故事。在这部戏里我饰演一位情系百姓.一心为民的县委书记杨光。说心里话,能否塑造好杨光,把握好县委书记的人物尺度,我心里确实没底,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  相似文献   

11.
红旗渠是一条飞腾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为了兴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个渡槽、挖砌土石方达1640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方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从哈尔滨排到广州!  相似文献   

12.
红旗渠是一条飞腾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为了兴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个渡槽、挖砌土石方达1640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方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从哈尔滨排到广州!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8):I0003-I0003
林州四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林州四建公司)是一家来自太行山麓、红旗渠故乡的建筑施工企业。上世纪80年代公司从河南抗震救灾来到天津,凭着林州人特有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转战海河两岸,渤海之滨,并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目前外地进津建筑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先进单位。二十多年来公司累计完成施工面积500多万建筑平方米,  相似文献   

14.
情系任羊成     
江泽民说:“任羊成了不起!”“不要忘记修渠的人们!”穆青流着眼泪说:“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侯宗宾说:“真不行,我用自己的工资去负担他们!”腰系绳索,手持钢钎,凭着一根从山顶垂吊下的碗口粗的绳子,在崖间飞荡。钢钎一点,滚滚碎石似流星飞泻;双脚一蹬,矫健身影如雄鹰凌空─—这,便是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中孙二旺的生活原型、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在虎口崖工地除险时的情景。他当年腰系绳索、咧嘴大笑的照片,如今依然陈列在林州市(原林县)红旗渠青年洞洞口的橱窗里,与潺潺的渠水朝夕…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仨书记。”这三个书记一个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一个是带领修红旗渠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第三个便是河南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  相似文献   

16.
在巍峨苍茫的太行山麓.在举世闻名的红旗渠畔,屹立着一家拥有总资产1.8亿元的股份制企业--林州合鑫钢铁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7.
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不仅改善了恶劣的生存条件,而且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积累了劳动力快速组合和优化配置的丰富经验。改革开放之初,林县县委,政府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大力组织剩余劳动力出山创业,走建筑致富的道路。十几年来,建筑业已成为林州市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建安企业436个,从业人员14万人,建筑市场分布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1995年,完成建安产值27.5亿元,创劳务纯收入9.4亿元。  相似文献   

18.
1969年7月,工程历时10年、总长度“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的红旗渠竣工。红旗渠与南京长江大桥一道被周恩来总理自豪地誉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作为“国家与民族精神财富”而饮誉世界的红旗渠,其源头是山西境内的漳河,由此源头引入红旗渠的漳河水成了河南林州市农业和工业生产用水的重要保障。红旗渠隐现的断流危机,既是该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直接体现,也是相关省份之间分水难题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19.
李良玉 《魅力中国》2010,(9X):109-110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蕴藏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价值导向。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近日,河南省省委宣传部与省扶贫办公室、省老促会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组织了“2008·太行老区行新闻扶贫采访”活动。本刊记者参加了历时7天的全程采访活动,通过对太行老区林州、辉县的实地采访,真切地感受到老区人民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褒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