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田国强、王一江两位老师合作发文认为: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可以做到“打破一种局面、引进两类股资、形成三方制约、达到四个有利”。但我们在引入模型分析的结果却是:当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租金大到可以补偿控股风险成本和股权交易成本时,引进外资与非国有两类股资后所形成的三方制衡体系是不稳定的,被打破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可能被新的股权集中模式所替代,而外资战略投资者更可能寻求获得银行的控制权,并造成银行价值额外的损失。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要先行从市场微观基础建设方面消除国有商业银行特殊的垄断地位、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租金。  相似文献   

2.
国有银行引资过程中的控制权租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占硕 《上海金融》2005,(10):11-14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推动国有银行改革,但我们在引入模型分析的结果却是:当国有银行的控制权租金大到可以补偿控股风险成本和股权交易成本时,引进外资与非国有两类股资后所形成的三方制衡体系是不稳定的.被打破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可能被新的股权集中模式所替代,而外资战略投资者更可能寻求获得银行的控制权,并造成银行价值额外的损失。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银行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消除国有银行特殊的垄断地位、降低国有银行的控制权租金。  相似文献   

3.
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中设置"金股"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股权创新,“金股”的设置在欧洲、亚洲等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在国有银行股权结构中设置“金股”,一方面,政府可以保持对银行的战略控制权而不参与银行的日常决策和管理,实现政企分开;另一方面,扩大战略投资者的决策影响力,从而激发战略投资者的投资兴趣。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很多商业银行都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的方式,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自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入股光大银行,首开国内银行吸收国际资本先河以来,已有多家中资商业银行通过股权方式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包括深发展、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商业银行、西安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先后成功“引资”。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掀起引资高潮。  相似文献   

5.
国际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四清 《中国金融》2004,(23):48-49
中国银行业进入了深层次制度改革阶段,中国政府与监管当局积极鼓励国际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使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中资银行改革重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汇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收购上海银行、交通银行的部分股权,恒生银行投资收购兴业银行的部分股权,其他地区性银行也引进了一些国际战略投资者。  相似文献   

6.
论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必要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国内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实践表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利于银行的持续改革与制度创新,有利于在资本市场成功筹资与上市,对于降低改革成本、尽快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银行领域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瞩目的现象:大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形成了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热潮。从理论上来说,商业银行积极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意在帮助实现股权结构的多样化,提高资本充足率,帮助银行境外募资上市,还在于可以促进我国中资商业银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和促进中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商业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促进中资银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约束机制。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后是否能够帮助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这将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战略投资者参与银行治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群 《新金融》2008,(3):34-37
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和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状况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根本原因,而战略投资者在中国银行治理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在中国的生动演绎和创新--据此,本文提出了"叠加于股权机制之上的'话语权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9.
研究背景1999年9月9日,中国银行业首次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以后各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引入战略投资者。2001年7月19日,最大的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吸引外资参股的计划获有关监管部门的批准。此后,陆续有很多股份制银行开始了与境外投资者的引资谈判进程。2005年6月17日,建行和美洲银行共同宣布,美洲银行以25亿美元的出价购入建行9.1%的股权,成为国有银行的第一家境外战略投资者。王一江、田国强(2004)认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将"打破一种  相似文献   

10.
余保福 《南方金融》2006,(11):13-16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次全新改革实践,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三种类型的关联交易:汇金公司注资商业银行可能引发的关联交易、引进战略投资者可能发生的关联交易和银行分拆上市模式可能发生的关联交易。本文对上述三类关联交易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研究》2009,(1):29-32
战略投资者,是指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投资主体,他们一般在较长时期内持有企业股权或其他资本工具.并在管理、业务、人员等方面与被投资企业有较深入的合作。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对于银行完善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基本情况关于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问题,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国际金融公司入股上海银行,持股比例为5%,后增持至7%。2003~2005年,五大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确定的改革思路之一是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从此,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中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银行大约15家左右。从战略投资者的类别看,主要是引进银行类外资金融机构,个别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大型中资企业,比如龙江银行引进中粮集团、汉口银行引进联想集团。  相似文献   

13.
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银行控制权、金融安全、战略投资者的道德风险等,本文在深入分析相关问题和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应客观评判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我国商业银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银行业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已到了必须借助外力来推动才能进行的时刻,我国民营资本不适合大规模的参股商业银行等原因使得境外投资者入股我国商业银行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股权转让价格是市场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不能简单的认为股权转让价格就偏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需要注意金融控制权、同业竞争、内部改革、核心信息和无形财富的流失等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银监会对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的指示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必须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外资的股份,就是“用外国人的钱办中国人的事”。但是“洋股东”一定能拯救中国的银行业吗?  相似文献   

16.
一段时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引起广泛争议,其焦点在于目前的改革究竟目标明不明确?路子对不对?方式好不好?成本高不高?效果理想不理想.但表面上,则集中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海外上市是否存在股权贱卖现象等极富刺激性的话题上;是否贱卖的争论又上升到是否威胁金融安全的高度.关于银行改革争论可能还会继续下去,还会产生新的争论,其间种种看法,种种见解,或批评,或建设,或激情四射,或理性见长,将使银行改革长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自2003年底正式启动至今,除中国农业银行之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已经相继沿着"财务重组--消除历史包袱--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改革路线图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文试从法律视角对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予以分析,望有助于随后跟进的中小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第五个年头。近年来,商业银行经过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建立了较为规范的  相似文献   

19.
李镇西 《银行家》2006,(7):28-30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股改上市、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吸收境外资本、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国内市场、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改革进一步深入,以及资本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实证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存在自己独特的逻辑.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既有的改革没有打破银行业产权单一和国有银行寡头垄断的局面,改革的方向是股份制,方式是整体改制,当前重点在于引入战略投资者,并与国有银行外部改革相配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