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蔡敏勇 《产权导刊》2011,(11):16-18
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国内外大城市正在由制造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创意产业由于能为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与文化元素,引导其向高端化升级,提升城市功能、放大经济规模,为城市人口提供多层次、多领域的就业机会而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2.
城市经济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梯度转移、老旧工厂的关闭,以及水、土地等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国内外许多城市遇到了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而且这已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我国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寻求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引擎,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和功能转型,是保持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黄钟苏 《特区经济》2013,(10):16-18
服务化趋势下的大城市制造业发展是个重要问题。在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中,国际大城市制造业或向都市工业发展,或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占据全球相关产业的制高点。以此为鉴,从现有产业基础来看,中国大城市制造业发展方向将是高新技术产业。中国大城市之干制造业,不应只看到其比重下降的一面,而更应看到制造业制商点的竞争才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宁波经济在制造业的支撑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也形成制造业与发达城市水平分工,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产业格局。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和区域环境下,宁波要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要求从发展市域经济的角度,整合城市资源,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选择,以增强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四、国家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提升(一)高端发展,高技术产业渐壮大国家高新区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使命,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和高端化,把高新区建设成产业高地。以高技术制造业3和高技术服务业4共同构成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经济普查公布的数据中,北京的三产比重已经达到67.8%,这不仅在全国领先,而且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的先进水平.说明北京的产业结构在“十五”期末已经初步实现了高端化和轻型化。北京“十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双引擎”发展模式,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战略构想。这将会使北京未来的产业结构更加趋向高端化和轻型化。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化模式是三次产业发展的一致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明确城市化发展模式有着更加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关于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城市因非农产业发展而发展,因此有必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城市化发展模式。本文认为,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是三次产业发展的一致要求,没有大城市化,就不可能有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大城市化模式是最优的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新区在引领大城市转型升级的普遍特点,提出洛阳伊洛区产业发展必须依托城市产业基础,同时又应体现创新驱动和优化升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伊洛区应加快建设新型产业体系、新型创新体系和新型管理体系的努力,积极构筑国内外有影响的产业高地,大力发展具有技术领先特性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最后提出配套支持伊洛区产业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洛杉矶产业转型对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杉矶从一个制造业城市发展成为全球性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升级是根本动力。本文总结了洛杉矶从区域性制造业城市、国家制造业中心到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全球性经济中心的三个阶段,在分析其成功转型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化城市的一般性标准和深圳的实际,提出了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已成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文章通过对产业发展能级提升的内涵和机理分析,以及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构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破解"区域阻隔",推动协同制造发展,打造产业能级提升"软实力";构建自主创新动力机制,以"全球价值链"为审察,推进产业发展不断迈向中高端。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选取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门槛模型重点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非线性关系及行业和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当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城市规模、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时,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呈倒U形关系。当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呈倒U形关系,且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更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协同集聚,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及监管强度。  相似文献   

12.
曼彻斯特、芝加哥和大阪三个城市,都是典型的国际性制造业中心城市,都成功实现制造,lk-~服务业的同步发展。天津可以借鉴这些城市的经验,在继续加强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基础性产业、重视发展会展经济和体育赛事等,加快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制造业服务化"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在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通过对业务结构、资源配置、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调整,敏锐地抓住了转型趋势,通过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重建产业价值链,为我国企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样本。  相似文献   

14.
迈向创意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融互动和互促效应日趋显著,创意城市也因此成为全球的发展热点.了解创意城市的特征和精彩纷呈的国际创意城市对我国城市经济的转型,特别是对于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无疑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大报告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服务业中的绝大部分属于实体经济,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其发达程度普遍被看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城市新兴化程度高低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对我国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以生产性服务业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明显偏离世界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进程。由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创新更为密集,服务业态、经营模式不断调整,知识性服务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由制造业向服务业不断延伸,服务业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以服务业转移和外包为主导,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一步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在国际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而我国在新世纪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服务业本应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实际上服务业比重反而进一步下降,服务业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差距继续拉大。  相似文献   

17.
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浙江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支撑。在未来的经济转型中,应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经济转型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推进制造业从传统模式向先进模式变迁,为经济转型提供核心产业动力;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转型提供后发产业优势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而催生的制造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制造服务业在诸多大型跨国制造企业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在国内仍是一个新兴领域。引导、培育和壮大制造服务业将是各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之一,天津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要因势利导,在制造服务业领域抢占先机.将其作为新时期天津推进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9.
《重庆与世界》2016,(3):20-23
<正>GDP增速连续3年保持10%以上—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重庆经济持续逆势上扬。更让人欣喜的是质量的嬗变:制造业由"小弱散"走向"高端化、配套化、集聚化",形成"6+1"支柱产业集群;新兴战略产业快速崛起,接续动力强劲;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增长点相继涌现。良好发展态势背后的"密码"何在?源于集群化打造现代产业群,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转型升级和动力转换。  相似文献   

20.
李敏 《中国经贸》2013,(11):80-81
国际成功经验表明,发展现代服务业足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承接服务外包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夯实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基础,有利于高端服务业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有利于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促进服务业产业集聚,有利于促进服务贸易出口、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