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同时,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2.
成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摆脱贫困,农业提升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如何成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民族地区、经济后发地区的重要课题.大湘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支撑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创新"三农"资金投入机制;加快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既可以利用乡村旅游实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能实现劳动能力就地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3.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显示,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东中西部农民收入差异明显,特别是西部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中东部,不仅造成西部土地荒置,还引发了城市就业压力和失业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西部产业调整和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尽快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两个模型入手,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探讨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留在农业内部的一部分职业农民。通过农业外延的拉长和产业领域的拓宽,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一部分劳动力。农业是基础,农业生产毕竟还需要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两个模型入手,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乡村旅游具有拉动就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积极作用,经验事实和数据也表明乡村旅游具有促进就业的动力机制.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及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并提出加强规划、制度创新和开发人力资源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乡村旅游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业已成为共识。以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显得切实可行。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乡村旅游的桥梁;构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建设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保障体系是实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转移、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路远 《商场现代化》2006,(24):341-343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如何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发展经济学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相应政策,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变不合理的城乡就业分割制度、提高农民素质等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两个模型入手,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劳务经济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广西田东县鼓励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务工创业 ,摸索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一、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基本情况田东县是著名革命老区 ,百色起义的策源地 ,也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目前有6万劳动力剩余 ,农村劳动力过剩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下山” ,是指将大石山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经济条件好、就业机会多的平原城镇创业 ;“进城” ,既指离土离乡到其他城镇打工 ,也指离土不离乡在县内务工 ;“入谷” ,是指利用右江河谷腹地良好…  相似文献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实际调查总结了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征及转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的促进盐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赵翠红 《中国市场》2007,(41):48-50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物流发展的角度来谈如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笔者主要从江苏和宁夏两省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主要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江苏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成功经验,尝试提出宁夏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聂艳 《商场现代化》2010,(23):203-20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实现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城市化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城市化的发展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赵翠红 《商场现代化》2007,(32):392-393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如何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发展经济学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相应政策,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变不合理的城乡就业分割制度、提高农民素质等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赵翠红 《商场现代化》2007,(11Z):392-393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以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和理论为主,分析了该理论在我国适用性。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高失业率使得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受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因此只靠城市根本无法吸纳,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