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正向盈余管理还是负向盈余管理公司,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治理作用,反而刺激了企业的盈余管理倾向,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机构投资者持股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2.
以2005~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会计稳健性对盈余惯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可以显著降低盈余惯性。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在会计稳健性影响盈余惯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和有分析师关注的公司,会计稳健性对盈余惯性的缓解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考察会计稳健性缓解盈余惯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增强投资者关注度两条路径缓解了盈余惯性。  相似文献   

3.
以2005~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会计稳健性对盈余惯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可以显著降低盈余惯性。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在会计稳健性影响盈余惯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和有分析师关注的公司,会计稳健性对盈余惯性的缓解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考察会计稳健性缓解盈余惯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增强投资者关注度两条路径缓解了盈余惯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对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及其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IPO前的盈余管理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对上市公司IPO前的盈余管理起到了积极的认证和监督作用。在我国,政府性资本占主要地位的风险投资机构更多地发挥了正面认证和监督作用。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和数量对上市公司IPO前的盈余管理发挥了较大作用,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越高、数量越多,上市公司IPO前一年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风险投资机构总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2004~2007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财务重述的视角透视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从中发现了机构投资者与公司信息披露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在控制了内生性影响后发现,我国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确实产生了积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及不同持股比例的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作用有所差异,证券投资基金和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对于减少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法律监管尚不完善的环境下,持有较多股权的机构投资者更容易利用私有信息牟取利益,从而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取2003—2009年所有股票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数据,对股票增发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其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流通股股东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但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不受其产权主体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外部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了媒体关注、机构投资者、分析师等外部治理因素对公司盈余操控行为的监督作用。研究发现:控制其他因素之后,越多的新闻报道伴随着越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新闻媒体能够发现、揭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没有纠正功能;机构投资者交易越活跃,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盈余的操控程度越小,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盈余...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中国上市公司2004~2008年相对较长时期数据,在控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内生性基础上,通过混合与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正向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这种相关性较非国有控股企业更显著;国有控股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负向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而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则变成显著正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绝对值显著正相关,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这种相关性较非国有控股企业也更为显著。这些证据充分说明中国机构投资者仍然是短视的,对盈余管理不存在制约作用反而推动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4年至2010年分析师跟进并出具盈余预测研究报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作为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分析师跟进和法律环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进与法律环境对于上市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上市公司的负向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在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投资者保护法律环境较弱的情况下,分析师跟进发挥了更强的外部监督作用,表现为分析师跟进与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程度的负相关性更强。在控制了分析师跟进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本文的研究,为从分析师跟进和法律环境两个维度理解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0.
以上市企业真实盈余管理作为研究切入点,系统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受限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幅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交易动机较强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被投资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幅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未显著降低企业真实盈余操控行为发生的概率;监督动机较强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被投资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幅度和发生概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机构投资者所持受限流通股比例与企业应计项目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幅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较之于监督动机较强的机构投资者,交易动机较强的机构投资者持股较多的企业信息风险更高,也倾向于持有更多的现金资产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这为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中具有双重动机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的影响提供了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11.
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以2007~2010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深入分析了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的企业,越容易进行盈余管理;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青睐费用方面的真实盈余管理,而非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倾向于应计盈余管理;两种盈余管理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一研究结果对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新的证据,应引起投资者、债权人、国资委及证券监管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和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这一独特的视角,研究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能够有效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基金持股和QFII持股能够显著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而券商持股、保险持股和社保持股则不具有显著抑制公司过度投资的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提高公司投资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业绩预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有关公司未来业绩的信息。然而,由于我国业绩预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征,因此国内关于业绩预告发布动机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2004~2010年的分析师预测样本,研究了制度因素及分析师预测特征因素对业绩预告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大部分满足强制性发布条件的上市公司都能按规定发布预告;分析师预测分歧度越大的公司越倾向于发布预告;分析师预测误差与业绩预告发布的概率正相关,负向误差加强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它是股票市场监管部门和投资机构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2007-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借助修正的Jones模型就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发现,在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情形下,企业高管人员为了追求高额报酬有积极性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最大股东持股比例、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同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呈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投资者保护条款的完善与执行、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我国证券市场2003~2005年的数据研究发现:(1)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并没有产生负面影响,事务所审计质量普遍有所提高;(2)随着法律责任的加重,法律保护条款的完善与盈余管理空间显著负相关,然而法律执行越严的省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却越强烈,这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出现了法律条款的完善与执行逆向起作用的"背驰效应";(3)审计师对盈余管理方向的关注与国外文献的发现不一致,审计师能够关注重要客户操纵盈余减少的行为,但却无法控制重要客户操纵盈余增加的行为;(4)相对于规模较小的事务所而言,投资者保护条款的完善对规模较大的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信息披露制度作为资本市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存在公司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仍然不够完善的问题,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的信息披露不规范、信息披露失真等问题。本文首次按照修订后的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在深市主板上市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市场效应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研究发现市场对不同等级的信息披露质量作出了理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LOGIT回归模型分析债务重组准则三次变迁和证券监管规则的历次修订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会计准则的历次变迁只是影响了盈余管理手段和形式,并没有控制住盈余管理的发生;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经理层通过合谋进行盈余管理,迎合或规避证券监管规则以保护和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而牟取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是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直接诱因和根本原因。因此,要制约盈余管理行为,需要改进证券监管规则,协调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