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80,自引:2,他引:80  
王良健  刘伟 《经济地理》1999,19(4):74-79
本文以广西梧州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包括工业化与城镇化、人口增长、经济管理机制和社会行为等 4 个方面。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黑箱”理论等模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数据资料,以呼和浩特市12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关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土地利用转化的速度以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影响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吸引外资带动开发区经济发展、建设用地增加扣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北京市城八区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1988年、1998年和2008年三期landsatTM遥感数据,研究分析北京城八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土地转移矩阵作为指标,分析北京城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揭示该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速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方向,最后结合研究区的自然环境、交通、社会及政策制度等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钟海燕  赵小敏  黄宏胜 《经济地理》2011,(9):1523-1527,1551
协调土地利用分区与主体功能区对于指导区域空间有序开发、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差异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从分区目标、分区内容、分区指标和分区方法等4方面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关系,指出两者的协调应在战略层面实施;然后以环鄱阳湖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区主体功能分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图等,通过制定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分区属性赋值规则,在ArcGIS9.2中进行叠置分析和空间聚类分析,得到环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分区图,将环鄱阳湖区划为农业用地区、生态林用地区、城镇及工业用地区和湿地保护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措施。结果表明,将主体功能区成果应用于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在用地上落实分区成果、实现地域功能管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10—2015年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洱海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生态用地向非生态用地转移,其中城镇扩张明显,而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减少。(2)洱海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为调节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2010年的656.03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709.40亿元,增长率为8.14%。(3)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生态建设工程、城镇扩张和农业开发等人类活动,其中对生态系统及其价值变化的正向影响(54.01%)大于负面影响(45.99%)。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导功能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驱动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多视角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以江苏省1985、1995、2005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定量研究了江苏省24年来区域用地转型规律与驱动力变化。结果表明:11985—2008年间,即前工业化阶段到工业化中后期,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整体经历了"缓慢变化—剧烈变化—缓慢变化"的倒U型转型规律。2农业生产用地和绿色生态用地呈逐步减少趋势,区域用地的粮食生产功能与绿库功能相对重要性降低,而其他主导功能用地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系统历经了生产、生态与生活用地之间的耦合转型。3转出和转入双重视角下,农业生产用地在三个时期均成为其他用地最主要的来源,而生活用地成为最主要的接受者;绿色生态用地成为其他用地类型的次主要来源,但其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调整使得生态用地总量保持稳定。4通过对多种潜在影响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因子进行典型相关性分析发现,GDP、工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对江苏省用地转型贡献作用最大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8.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空间差异对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性和结构性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地统计学原理,运用遥感、GIS和变异函数等方法研究了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时空分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从1991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因子总体上呈多样化不断增长的态势,土地利用驱动力的程度和强度加大;空间分布由中心区向北和向西呈现连片式扩展,向南呈现跳跃式延伸;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因素驱动程度下降,受人类活动驱动程度增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性降低,随机性增大,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1991年到2003年,以人类活动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主导性由单一方向转变为互相垂直的双方向;2003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分异呈现出多极主导的集聚式、组团式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土地、物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却只是世界平均占有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而降低。所以,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积极进行研究,以期可以进行土地的生态经济规划,以达到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本文主要以土地的生态经济规划为出发点,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规划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格局—过程—影响—可持续性”的研究思路,探究了2000—2018年京津冀都市圈内“三生”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都市圈内“三生”空间变化显著,各用地类型间发生了复杂的土地利用转移,其复杂性体现在不同时期内地类主要的转化方向和速度不同,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地点的转化方向不同;都市圈内生产空间减少,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生产空间大量转为生活空间是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趋势;京津冀都市圈“三生”空间分布呈“双轴一主一副”格局且较为稳定;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效益低下是推动“三生”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制约“三生”空间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分别为耕地严重流失和农村生活用地比重过大,应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农业技术革新以及土地整治等政策规划和技术的提升优化“三生”空间利用与布局。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耕地资源态势及其相关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津市50多年长序列耕地统计和土地调查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利用特征,探讨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资源数量在波动变化中呈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减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政策和比较经济利益等因素,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诱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吴郁玲  曲福田  姜海 《经济地理》2007,27(1):145-148
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开发区的土地浪费与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是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江苏省开发区,也存在区域内部和区域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文章利用Eviews3.0统计软件,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导致开发区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不同。而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上,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率、地均投资强度以及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和工业用地出让的市场化率是影响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从提高开发区投资强度、优化用地结构、积极培育土地市场发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熊鹰  王克林  郭娴 《经济地理》2004,24(5):653-656
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在全国农业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耕地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态势。文章利用1949-1999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湖南省近50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地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年来,湖南省耕地总体呈逐年下降态势,且区域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和科技进步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以呼和浩特市绕城高速公路内为研究区域,利用1987年和1997年的TM,2006年的UTM遥感数据,对呼和浩特市城市扩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用地1987—2006年间逐年增加,而耕地是城市扩展的主要来源;其间部分牧草地、弃置地、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呼和浩特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城市人口增加、开发区建设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北京市属特大城市,高度的城市化水平迫使其以摊大饼的模式不断向外扩张,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与供应紧张的建设用地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城市发展一度突破城市规划.文章选取北京市1986-2006年的城市扩张及经济、人口、交通等方面数据进行分析,以探求北京市20年来城市扩张驱动力所在,从驱动因素着手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并对这些凶素进行合理的引导限制,以改善北京市扩张模式并引导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江阴市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及耕地利用效率定量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俞勇军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02,22(4):440-443,447
江阴市耕地呈逐年不断减少的趋势,而且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寻江阴耕地减少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因子分析法的主因子载荷系数的含义,对江阴市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