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人才集聚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杏珍 《商业研究》2002,(15):65-67
人才集聚因其具有实现人才价值、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先行发展的作用而备受人们关注。实现人才的有效集聚,应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即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及相应的配套机制,包括物质利益机制、精神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和法治体系等。只有把人才流动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保障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  相似文献   

2.
通过一个"新"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产业空间分布的动力机制,发现:除传统的集聚力(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分散力(拥挤效应)外,微观企业的选择效应是产业空间分布的"第四动力"。其作用路径:一是企业层面,给定外部竞争水平,效率异质性可能是"外围"高效率企业向"中心"集聚的"向心力",也可能是"中心"低效率企业向"外围"迁移的"分散力";二是区域层面,给定现有产业空间结构和外部竞争水平,较高的区域平均生产率门槛值促使低效率企业更趋于集聚,以通过"抱团效应"抵消竞争压力;三是产业层面,给定企业个体特征,产业内企业异质性初始程度和边际变化的作用方向是有差异的,既可能是集聚力,也可能是向心力。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空间为产业份额和市场效率的双重"中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个“新”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产业空间分布的动力机制,发现:除传统的集聚力(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分散力(拥挤效应)外,微观企业的选择效应是产业空间分布的“第四动力”.其作用路径:一是企业层面,给定外部竞争水平,效率异质性可能是“外围”高效率企业向“中心”集聚的“向心力”,也可能是“中心”低效率企业向“外围”迁移的“分散力”;二是区域层面,给定现有产业空间结构和外部竞争水平,较高的区域平均生产率门槛值促使低效率企业更趋于集聚,以通过“抱团效应”抵消竞争压力;三是产业层面,给定企业个体特征,产业内企业异质性初始程度和边际变化的作用方向是有差异的,既可能是集聚力,也可能是向心力.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空间为产业份额和市场效率的双重“中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4.
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人才流动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层次人才集聚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进人才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层次人才有四种集聚模式,即:收益优势依傍型、产业集聚推动型、“领头羊”效应吸引型和政府牵引型。分析人才集聚所产生的效应,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有利于价值的最大化,促进集聚发展,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人才集聚。  相似文献   

5.
浅论人才集聚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才集聚因其具有实现人才价值,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先行发展的作用而备受人们关注。实现人才的有效集聚,应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即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及相应的配套机制,包括物质利益机制,精神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和法治体系等,只有把人才流动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保障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的经济地理学角度,从企业网络在区域中的空间结构分析入手,对基于跨国公司作用下的企业网络空间结构的二种模型:企业网络的内生空间集聚模型和企业网络的外部规模经济空间分布模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每一类型可分布在同一区域内或不同区域中;并均在企业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及存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前提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内生动力源于自我完善、自主创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一种超越内在动力,它具有创新性、自生性、持续性和群众性。通过对用人主体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激发用人主体内生动力的对策,就是用正能量来引导人、用竞争机制激发人和用活力激发创新。以某高职院校为例,通过改革用人主体的人才机制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和热情,通过岗位设置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和绩效考评制度改革,人才机制改革和创新能极大地调动人的内生动力,实行考核制度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对人才的激励作用,从而使该高职院校人才高度集聚、群体效应突显、多个团队和个人获佳绩。  相似文献   

8.
现有理论重点关注国际贸易的基础、结构及结果,而忽视了对国际贸易主体在哪里、为什么在那里以及国际贸易服务由谁提供、为什么由其提供的国际贸易空间嵌入方式研究。文章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内生比较优势、交易效率对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劳动分工结构的演进,进而对国际贸易方式变迁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内生比较优势与交易效率优势的动态变化是国际贸易买卖双方选择劳动分工模式的根本动力,分工模式的演进伴随着国际贸易方式由独立式向嵌入式演进的初期萌芽、形成发展到全面拓展跃迁。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不仅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效应,而且具有缩小贸易各方收入差距的分配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内生比较优势与交易效率优势是推动特大型市场集聚区向全球网货中心、贸易中心及信息发布中心升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广东省首批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广州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核心动力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形成了人才资源的集聚效应、创业平台的品牌效应、人才服务的生态效应、创新成果的井喷效应,在聚集创新资源、创新驱动发展上取得了  相似文献   

10.
王欣亮  汪晓燕  刘飞 《财贸研究》2021,32(6):98-110
在对税收竞争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理论机制分析基础上,利用中国2010-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进行SYS-GMM估计,结果表明:税收竞争与区域创新绩效间存在倒U形关系,分区域却呈现出东低西高的区位特征,表明西部地区具有更大的减税降费空间;适度税收竞争通过创新要素流动提高区域创新绩效,但创新资本与人才流动的中介机制发挥存在地区依赖性——东部创新人才流动作用更强,中西部创新资本流动效果更明显.从空间效应看,创新资本与人才在不同区域的空间效应基本一致,总体上创新资本流动的空间外部性尚未显现,但创新人才流动则能抑制税收竞争的空间负外部性,通过"邻近互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嵌入服务业全球价值链这两类经济现象的创新效应.理论上看,服务业集聚区、全球价值链构成了推动服务业创新的双重维度:服务业集聚区为企业间的横向合作提供了载体,全球价值链则有利于服务业企业创新能力的纵向攀升.基于江苏939家服务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服务业集聚区所提供的集聚外部性,以及嵌入全球价值链所获得的国际技术外溢,显著提高了服务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劳动力池、知识溢出这两类集聚外部性均具有正向的创新效应;四种典型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方式中,服务业进口、常规服务外包和逆向服务外包都促进了企业创新,服务业出口的影响则不显著.采用倾向得分匹配、马氏距离匹配处理模型的内生性后,实证结论仍然稳健.进一步分析发现,吸收能力对服务业集聚区、全球价值链与服务业创新的因果关系无调节作用,但能够直接促进服务业创新.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叶德珠  潘爽  武文杰  周浩 《财贸经济》2020,(2):146-160,F0003
高铁拉近了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重塑了人才这一创新第一要素的空间配置,为中小城市吸纳创新资源拓宽了空间。本文采用全国284个地级市2005—2015年面板数据,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PSM-DID模型对“距离与城市创新”命题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显著地提高了全国整体的城市创新水平;(2)高铁开通的城市创新效应呈现依“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而递减的特征,同时高铁开通对中心城市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创新提升效果不明显,表现出虹吸效应特征,综合这两种效应,最终高铁开通的城市创新效应在“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这个维度上呈现“∽”型结构特征,其作用的最优半径为距离中心城市200公里的范围;(3)高铁开通促进城市创新的机制之一是促进城市经济集聚;(4)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随着开通时长的增加而逐渐衰减的特征以及区域异质性。本文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工具变量等处理后依然成立,可为中小城市的差异化发展和战略定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烨  王琦  班元浩 《财贸经济》2023,(4):89-105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集聚平台赋能城市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技术选择模型将表征产业组织数字化的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考察了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通过知识结构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路径。研究发现,虚拟集聚促进了城市创新发展,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虚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识溢出的空间阻滞问题。异质性分析发现,虚拟集聚对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促进知识结构相关多样性提升是虚拟集聚影响城市创新绩效的重要渠道,并且虚拟集聚的创新增长效应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此外,城市虚拟集聚水平越高,引致的创新促进作用及创新模式越偏向于渐进式创新。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产业组织数字化和城市创新方面的文献,为探索产业数字化及中国城市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拓宽了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高铁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以中原城市群为例,基于中原28个城市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测度和揭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对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郑州米字型高铁对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郑州米字型高铁对中原城市群不同区域城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异质性影响;郑州米字型高铁可以通过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产业升级这三种作用机制促进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必须全面完善郑州米字型高铁网络,打造中原城市群高铁枢纽经济新高地,不断优化城市专业分工及产业空间结构,充分发挥高铁对产业升级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带动作用,推动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复杂网络理论,提出区域创新网络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并进一步探析中国区域创新网络集聚效应。研究主要结论有:各区域创新网络集聚系数存在较大差距;创新网络集聚对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网络集聚在科技环境对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复杂网络理论,提出区域创新网络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并进一步探析中国区域创新网络集聚效应。研究主要结论有:各区域创新网络集聚系数存在较大差距;创新网络集聚对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网络集聚在科技环境对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有助于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和经济格局的动态演化,进而推动城市规模的变迁.本文从"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双重路径探讨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城市规模影响机制,进而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就二者的非线性关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商贸流通业集聚初期会促进城市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2002-2018年DESTA数据库的贸易协定数据和USPTO数据库的国际专利合作数据,借助最新发展的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SAOM),基于跨网络视角实证检验了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与国际创新合作网络的共同演化。研究表明: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和国际创新合作网络的共同演化过程中存在双向的、非对称的跨网络效应。第一,无论是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还是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拥有共同合作伙伴的两个国家都会提升在另一个网络中双方达成合作的概率。第二,国家间签订贸易协定会直接提高彼此展开创新合作的概率,而国家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并不能直接促进签订贸易协定。第三,越是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国家,越难以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与其他国家达成新合作关系,而越是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国家,越容易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与其他国家签订新贸易协定。在此基础上,本文有效区分了专利数量和质量、贸易协定数量和深度以及条款异质性,凸显了贸易协定先于创新合作的阶段特性。此外,政府治理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以上三种跨网络效应存在负向调节效应,表明发展中国家将从中受益明显。本文研究结论为中国优化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积极融入国际创新合作网络,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FDI企业的区位选择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FDI企业选择区位时受到市场潜能、地理集聚、同源国效应、地区工资水平以及区域政策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的经验假说。选取2000-2010年期间20个国家(地区)与中国19个省份签订的合同项目数,采用面板Tobit模型对上述经验假说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市场潜能、地理集聚、同源国效应、地区工资水平等因素对流入中国的FDI区位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来源于不同国家的FDI在选择区位时所考虑的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但多数情况下同源国效应是影响FDI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成都是西部的“两枢纽三中心”,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环境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下,已发展成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中心和创新中心,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和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