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商誉减值规避行为的影响,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抑制商誉减值规避行为。这一结论在经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后回归、工具变量回归、替换被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控制力越大时,存在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越有可能抑制商誉减值规避行为;较好的治理环境会降低公司抑制商誉减值规避的意愿。文章扩展了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及商誉减值影响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私募股权(PE)”型并购基金能发挥PE机构的专业优势,实现产业资本的快速整合和价值创造。文章以美年健康为例,从战略、协同和市场三个维度探讨“上市公司+PE”模式的价值创造效应。研究发现,美年健康通过参设多支并购基金在短期内实现了企业业绩和规模双增长,但后期由于商誉减值、关联交易和大股东掏空行为等因素削弱了并购基金的价值创造效应,未来应科学筛选和估值并购标的,加强股权质押和信息披露监管,减少关联交易,以更有效并持续地发挥并购基金的价值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比例、高频次股权质押融资现象愈发普遍。股权质押行为引发诸多经济后果,成为资本市场的研究热点。文章以我国A股2007—202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越高,越倾向于在股权质押后进行重大资产并购重组,且并购溢价率会更高。民营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更有动机进行并购交易以推升股价,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并购之间的正向关系在股价下行期间显著。其研究结论为股权质押资产融出方、中小投资者、监管者等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会计行为主体在准则弹性下享有一定的行为自主选择权,其会计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上市公司可能发生以盈余管理为目的的商誉减值行为。基于此,将商誉减值行为与准则弹性相联系,结合案例实际对企业商誉减值行为的合理性及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动机进行深刻分析,并对商誉会计准则的完善及并购商誉的监管等方面提出建议,对于丰富商誉减值研究视角和探寻其与准则弹性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期商誉减值频频爆雷,商誉减值风险管控愈发重要,公司治理是其中重要一环。本文以2014—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实证分析研究公司股权结构和内外监督对于商誉减值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在股权结构上,股权制衡度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内外监督上,外部审计质量与商誉减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行为的不断普及,股权质押给上市公司带来融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部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比例过高,所引致的代理问题带来公司价值的降低远高于质押行为的正面效应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解释股权质押行为的利弊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本文选取FH公司作为案例对股权质押行为进行分析,得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大股东侵蚀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上市公司应该增加股权质押行为的透明度,加强对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13—2018年发生了股权质押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生命周期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偏好的影响,探讨了在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股权质押活动的偏好。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衰退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大股东股权质押更为显著,成长期偏好程度要高于成熟期。本文的理论分析为股权质押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股权质押与企业生命周期的认识,为不同企业生命周期下如何抑制管理层股权质押行为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4-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在大股东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存在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更严重,内部控制质量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较强的外部监管强化了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李瑜  赵祎禧 《商业会计》2023,(16):26-33
2018年上市公司商誉大面积爆“雷”,资本市场哗然,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商誉确认与计量模式的深思。文章以2012—2021年巨潮资讯网发布商誉减值公告的422个样本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了不同并购支付方式下商誉减值公告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是有效的,有效性表现在商誉减值公告具有负面市场效应。进一步地,对不同并购支付方式下商誉减值公告的市场效应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现金支付方式下商誉减值公告的负面市场效应最长,混合支付方式次之,股票支付方式最短;现金支付方式下非国企的负面市场反应大于国企,信息透明度高的企业负面市场反应高于信息透明度低的企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并购重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上市公司累计并购商誉逐年增长,为商誉减值风险埋下了隐患。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现状,分析了上市公司高额商誉形成的原因,论述了商誉减值带来的危害,并在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要降低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风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会计准则方面改进商誉的计量方式;对于有高溢价倾向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需要在财务顾问方面加强约束;为了对并购标的方产生更大的约束力并降低并购方的风险,可以通过设立分期支付方式向并购标的方支付并购价款;须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做到在不泄露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经营信息。  相似文献   

11.
梁亚停 《江苏商论》2023,(12):133-136
近年来,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趋势导致各种经济失调,由此刺激国内并购交易数量不断上升。而企业合并往往伴随着“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现象,导致上市公司的账面商誉大幅增加,商誉减值问题日益严重,大额商誉计提减值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利润。本文介绍了蓝帆医疗并购柏盛国际的过程、商誉以及商誉减值的形成,剖析了相关合并商誉减值的原因,解析了商誉减值对蓝帆医疗经营的影响,最终形成了本文的相关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越来越活跃。2012—2016年,我国A股市场一共发生并购项目19 811起,并购总额10.8万亿元,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6年,在A股市场上拥有商誉资产的公司超过半数,并购带来的商誉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元,商誉已成为A股上市公司的重要资产。但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严重,减值风险巨大,2012—2016年,我国商誉减值金额五年内增加10倍。上市公司如何防范并购带来的巨额商誉减值风险,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文章以GIMC公司2017年巨额商誉减值为例,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公司年报数据,以及各种渠道收集的关于GIMC公司并购信息的研究,分析了GIMC公司巨额商誉减值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现象十分普遍,而民营上市公司因股权质押而陷入的资金危机对其自身业绩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本研究集中于了解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现状,分析股权质押成因和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并提供短期解套路径选择。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成因主要有:一是公司大股东缺乏资金,同时又不愿意放弃现有的股权及其收益,因此选择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以获取资金;二是股权质押融资操作程序较传统融资方式更简单,审批流程快,所受约束较少。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主要有:(1)崩盘风险;(2)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短期内的解套路径主要有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和寻求合作伙伴资金支持,长期应鼓励大股东承担责任和加强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4.
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除了通过"用手投票",还可以选择"用脚投票",采用退出威胁的方式最终达到治理目的。基于新兴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特征,本文利用2003-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在除控股股东之外还存在其他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的退出威胁是否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并基于股票收益率和上市公司透明度进行异质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退出威胁可以显著降低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并在股票收益率高和上市公司透明度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化工行业2016-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该行业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手段达到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加入董事会规模及独立性、股权集中度及股权性质等代表公司治理结构的调节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管理行为,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董事会规模对盈余管理程度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董事会独立性削弱了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程度的正向影响;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进一步提升了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程度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能够以全新的角度厘清该行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对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保证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银亿股份较高的股权质押比例入手,分析了其股权质押的动机,发现前期股权质押融资用于支持上市公司转型,而后期大股东开始利用股权质押及现金分红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了中小股东权益。基于此案例提出规范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上市公司因商誉减值而导致业绩“暴雷”的事件频繁发生。通过对阅文集团并购新丽传媒这一案例进行研究,发现高估值并购、业绩承诺未达标、管理层可能存在盈余管理动机等都是该公司出现商誉减值风险的成因,可以通过理性评估被并购方资产、合理确定业绩承诺、改进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等措施来防范商誉减值风险,为后续国内企业并购中的商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许婷婷 《江苏商论》2020,(1):94-96,100
当前我国市场上的并购浪潮仍在继续,再加上监管部门对商誉减值的特别关注,使得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商誉减值的计提不但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也会对外部投资者、监管机构乃至整个市场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当前市场情况,以华谊兄弟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该企业商誉减值问题的影响因素,同时将研究结果扩大至整个市场,基于企业、监管层及投资者三方给出建议,以降低我国市场上的商誉减值风险。  相似文献   

19.
李淑铮 《商业会计》2023,(16):63-70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高度集中等问题,控股股东掌握着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权。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这一行为,其背后动机的不同对企业费用粘性产生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文章以2010—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费用粘性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质押资金投向下两者关系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比例与企业费用粘性呈线性负相关,说明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后产生的市值管理动机要大于其掏空动机。且这一关系在控股股东将质押资金投向被质押企业时更加明显。文章的研究从控股股东行为的视角解释了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2015—2017年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建立OLS模型,实证检验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对上市公司确认商誉减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总资产收益率与商誉减值计提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经济因素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确认商誉减值。利润平滑、CEO变更动机与商誉减值计提比例显著正相关,微利动机与商誉减值计提比例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存在盈余管理动机。与现有盈余管理研究结论不同的是,文章发现上市公司并不存在利用商誉减值进行"大清洗"的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