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以九寨沟为案例地,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自然遗产地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倾向之间的影响机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游客的环境态度可以进一步细分为4个维度:即环境情感、环境责任、环境知识和环境道德.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案例地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倾向的关系.模型估计结果显示,环境态度中的环境情感维度和环境知识维度对环境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环境道德维度对环境行为倾向影响较小,而环境责任维度与行为倾向没有显著关系.最后,本文对模型分析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2.
文章综合地方依恋、游客满意及环境责任行为理论,构建了地方依恋、游客满意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模型。实证研究表明:(1)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均直接影响游客满意;(2)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均直接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3)游客满意直接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4)游客满意在地方依恋各维度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关系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5)游客满意在地方依赖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6)游客满意在地方认同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关系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旅游情境下个体的道德受胁能否促进其自然联结水平,是旅游者行为与目的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沿性话题。该研究通过眼动仪记录被试者在阅读不同类型道德冲突情景(自我vs.群体)时的眼动指标,判断是否产生道德受胁;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了道德受胁对自然联结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1)旅游情境下,道德受胁的启动范式存在边界条件,即成功启动道德受胁必须满足刺激材料中的道德行为涉及的是群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2)道德受胁不仅对自然联结有直接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其中,环境敏感性作为感性路径变量存在中介效应,而环境知识作为理性路径变量的中介效应不成立;(3)自我肯定不仅调节了道德受胁与自然联结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了环境敏感性在道德受胁和自然联结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即当被试者的自我肯定被启动,个体在面临道德受胁时,其通过环境敏感性影响自然联结的中介效应消失。研究探究了道德受胁与自然联结的内在联系,为旅游情境下的道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作为联结旅游体验和健康的重要环节,是游客与旅游地环境交融形成的综合性体验,是游客管理研究的新视角,但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对游后行为意向的积极效用还未得到深入理解。文章从注意恢复理论出发,应用Mehrabian-Rusell模型,探讨游客恢复性感知、满意度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及游客涉入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得到547个有效样本,使用结构方程建模。研究发现:游客功能类恢复性感知(一致性、新奇)正向影响情感类恢复性感知(迷人、兼容性、逃逸);兼容性比迷人对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更大;新奇比逃逸对游后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更大;兼容性与满意度在"一致性、新奇-游后行为意向"的结构中有多重链式中介作用;迷人、兼容性对满意度的影响受游客涉入的正调节。游客恢复性感知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过程表现为"环境刺激认知-情感-意向"三阶段传递机制。最后讨论了上述发现对目的地营销与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研究——以台湾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构建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概念模型,以台湾游客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实施的复杂环境认知、态度、情感、意志的心理活动机制.研究表明:环境知识、环境态度、亲近自然旅游动机、环境行为意向、景区环境质量和景区环境政策是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6个重要驱动因素,其中,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意向发挥着关键的中介作用;修正后模型可解释游客的环境态度26.9%方差,环境行为意向31.8%方差以及环境责任行为77.5%方差,整个模型的解释效力较好;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受到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可相应划分为个人因素作用过程和情境因素作用过程两个循序递进、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过程,个人因素作用过程存在复杂的内部交织关系,并不能截然区分开来,其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既存在直接影响,又存在间接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而情境因素作用过程相对简单,仅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起到直接作用,且作用力度较小.  相似文献   

6.
个体亲环境行为对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已有研究缺乏对酒店特定空间情境的关注。绿色实践是酒店构建绿色空间情境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长沙市4家金叶级绿色饭店为研究案例,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采用质性研究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酒店绿色实践对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酒店绿色实践主要包括四大维度,分别为环境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宣传和绿色管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1)无论顾客组还是员工组,环境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宣传和绿色管理对个体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地方依恋在绿色实践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由于绿色产品对员工地方依恋无显著影响,导致员工组在此维度上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而其他中介效应均显著;(3)在绿色管理维度,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该研究强调了酒店空间情境的作用,有利于丰富酒店内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并对酒店的绿色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赵薇  李锋 《旅游研究》2023,(6):69-81
国家公园社区居民参与生态保护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基于TPB模型分析框架,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社区居民生态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模型,探讨了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感知价值、地方依恋对行为态度和生态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居民的主观规范、地方依恋、感知价值对行为态度和生态保护行为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社区居民的感知行为控制并未对行为态度和生态保护行为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社区居民的行为态度没有对生态保护行为意愿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厘清社区居民生态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浙江省温州市雁荡山为案例地,研究健康旅游地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对游后行为的影响,运用fs QCA方法构建了促进游客产生高水平游后行为的复杂因果模型,揭示了游客产生高水平游后行为的前因组态条件。研究表明:游客产生高水平游后行为的前因条件具有异质性和复杂性,影响游后行为的5种组态条件的一致性和覆盖度均达到标准,组态条件对结果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促使游客产生高水平游后行为有5种前因组态条件及其形成的复杂因果模型;恢复性环境的逃逸特质是游客产生正向游后行为的重要条件,新奇和迷恋的环境特征在不同的组态条件中也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安全氛围营造和游客安全行为引导,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仍值得探讨.文章建构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选择并获取滨海旅游地的研究数据,实证检验了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游客安全态度对游客安全行为的作用中,部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游客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对游客安全遵守、安全参与行为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游客安全认知相对于游客安全情感、游客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遵守行为的中介作用都较大;而游客安全情感相对于游客安全认知、游客安全意向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参与行为的中介作用都较大;总体上看,游客安全态度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遵守之间的中介作用大于游客安全态度在旅游地安全氛围与游客安全参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向婧 《西部旅游》2023,(20):44-47
<正>目前,旅游地村民亲环境行为影响虽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民族村寨旅游地村民亲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的相关研究还不充分。基于此,文章采用适合于民族旅游地村民的民族文化、社会责任意识、自然共情和亲环境行为量表,对湘西202位村民进行调查,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运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比较村民的亲环境行为差异并解释其成因。结果表明:第一,湘西旅游地村民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共情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社会责任意识和亲环境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第二,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村民在民族文化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第三,不同收入的村民在亲环境行为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元交互视角,文章从人(居民行为逻辑)、事(旅游本质)、境(社会网络环境)视角系统探究我国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内涵与产生机理,构建“关系嵌入-感知价值-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概念模型,并基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378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关系嵌入对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2)感知价值对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作用;(3)关系嵌入与感知价值的交互作用对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为研究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支持行为的影响机理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同时为培育居民的旅游支持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培育大众亲环境游客对目的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学界对此的深入研究却很贫乏。立足于大众游客的环境心理特点,文章通过概念模型构建与检验,探究其亲环境行为欲望产生过程中外加驱力(地方依恋维度)和内在障碍(大众旅游价值导向维度)的互动效果。以三亚的国内大众游客为样本,经因子分析和阶层多元回归分析,文章发现:(1)大众旅游价值导向两维度中",维护旅游功能"的亲环境阻碍力度更大;(2)地方依赖和地方情感都显著预测大众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欲望,但后者的驱力和抵御调节能力都明显更强;(3)地方认同发挥亲环境驱动负效应,且这一效应在大众游客情境下易受到积极调节。文章最后汇报了研究的总结论、结论探讨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杨亚芹 《西部旅游》2023,(19):43-45
<正>旅游本地化趋势下,居民兼有游客的身份,在居民游客双重文明公约的加持下,学者们开始研究居民游客文明行为的形成机理。文章以“需要—动机—态度—行为意向”为主要框架,通过整合TPB和MOA模型,综合构建居民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形成机制模型,并进行理论假设,以河北省邯郸市的居民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分析各因素及因变量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文明旅游行为养成路径上的价值观及心理驱动层面的研究非常重要,居民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并进一步影响文明旅游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14.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给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甚至使得来自疫区的旅行者遭受到社会强加的地区污名。文章以资源保存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认知评价理论为整体逻辑,以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的湖北籍旅行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旅行者的地区污名对其自我概念清晰度、负面情绪以及负责任环境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自我证明动机对该链式中介模型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调研239名的旅行者,文章利用Mplus和SPSS软件进行了结构方程分析、Bootstrap分析以及潜调节结构模型分析,实证检验发现:(1)地区污名对负责任环境行为存在负向影响;(2)自我概念清晰度与负面情绪分别在地区污名对负责任环境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自我概念清晰度与负面情绪在地区污名对负责任环境行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4)自我证明动机通过减弱地区污名对自我概念清晰度的负向影响进而对链式中介路径起调节作用。文章在借鉴资源保存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区污名化现象,阐释了地区污名化效应的内在逻辑及其干预措施,以期为重大卫生事件中如何优化旅行者体验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环境态度的游客游憩冲击感知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调查数据,分析了游客环境态度及其与游憩冲击感知之间的关系.采用"新环境范式"量表(NEP)测量游客的环境态度,并根据环境态度倾向将游客划分为生态中心主义者、人类中心主义者和立场模糊者.研究发现,与环境态度没有明显倾向的立场模糊者相比,人类中心主义者和生态中心主义者对社会性游憩冲击的感知强度更高,意即后两者对那些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与迹象更为敏感;环境态度不同的游客对于公园的植被、土壤、水体等资源性因子受冲击的感知强度无显著差异;环境态度不同的游客对管理性冲击感知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文章以广东省乡村旅游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构建目的地依恋与游客满意度的链式多重中介模型,研究乡村景观认知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使用自制量表收集数据,应用SPSS 26和AMOS 24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景观认知对重游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2)乡村景观认知正向影响目的地依恋,目的地依恋正向影响重游意愿;(3)乡村景观认知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游客满意度正向影响重游意愿;(4)目的地依恋和游客满意度在乡村景观认知与重游意愿之间存在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文章深入探究游客旅游行为动机和心理机制,可以为制定乡村旅游营销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出发,探讨了旅游环境启发的游客敬畏情绪体验对游客道德判断和道德意愿的影响,以及不同伦理意识下这种影响之间的差异.首先,通过现场实验提出在具有启发敬畏情绪特质的旅游景区中,游客具有更高的道德行为.其次,通过实验室实验操控敬畏和愉悦两种情绪发现,相对于愉悦情绪,敬畏更能促进游客在旅游情景中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意愿.最后,研究还发现情绪类型(敬畏和愉悦)与伦理意识(低相对主义和高相对主义)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对于高相对主义的游客,与愉悦情绪相比,启发敬畏的游客道德判断更加严格,道德意愿更加强烈;而对于低相对主义的游客,敬畏和愉悦在游客道德判断和道德意愿上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文章揭示了游客敬畏情绪在伦理旅游中的作用,丰富了关于情绪对伦理旅游影响的研究,对抑制我国游客道德失范,促进游客文明旅游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旅行社机会主义行为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该研究依托机会主义行为理论和制度环境理论,从游客感知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了规制性制度环境在旅行社机会主义行为治理方面的作用发挥情况.以保定、天津、北京、济南、杭州、昆明等地556名参加过包价旅游活动的游客作为样本,运用PLS路径建模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相互依赖不对称与环境不确定性都可能导致游客对旅行社机会主义行为的感知,游客会因为机会主义行为感知而降低对关系质量的评价.总体来看,规制性制度环境能够降低游客对旅行社机会主义行为的感知,但是作用相对有限.而对于游客机会主义行为感知对关系质量的负面影响,规制性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虽然我国酒店行业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在员工管理方面陆续暴露出系列问题,如职场偏差行为的频频发生。鉴于此,该研究拟探索酒店员工职场偏差行为的诱发因素,以期为酒店如何干预或抑制职场偏差行为提供理论启发。文章认为,酒店员工的职场孤独感是职场偏差行为的心理动因。基于自我损耗理论,职场孤独感会消耗个体的自我调节资源(即出现自我损耗),削弱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增加了职场偏差行为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在低道德型领导情境下更容易出现,但在高道德型领导情境下能得到有效抑制。该研究采用体验取样法,对酒店基层员工进行连续5个工作日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酒店员工职场孤独感正向影响职场偏差行为;(2)自我损耗在职场孤独感与职场偏差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直属上司的道德型领导风格削弱了自我损耗与职场偏差行为的正向关系,以及职场孤独感与职场偏差行为之间经由自我损耗的间接效应。以上结果对于理解职场偏差行为的成因以及应对措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野生动物旅游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实践,而旅游者行为是改善人与动物关系的重要方面。文章基于价值-态度-行为层级理论,构建野生动物旅游者“价值观-共情态度-动物友好行为意向”模型,并通过对3类野生动物旅游景区实地收集的1065份问卷进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发现:(1)野生动物旅游者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正向影响共情态度;(2)共情态度正向促进动物友好行为意向的生成;(3)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对动物友好行为意向没有直接促进作用,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则能够正向促进动物友好行为意向的产生;(4)共情态度在价值观与动物友好行为意向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在不同价值观的人群中也存在不同的中介效应。该研究丰富了野生动物旅游的研究视角,实证分析了价值、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理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人与动物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文章提出的价值观教育与共情培养的实践手段对规范野生动物旅游者行为与促进野生动物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