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是中国当代翻译史久负盛名的"黄金搭档"翻译家。他们珠联璧合地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同时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根据收集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活动资料,对其翻译目的、标准和策略进行描述性梳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饮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译者在进行中国菜名翻译时应遵循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充分体现中华饮食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关键词"仁""礼""君子"的翻译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外国读者是否能准确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而且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策略。目前这三个关键词的英文译文均没有体现出原文的真正涵义,误导了外国读者,不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采用音译加注释的"和谐翻译原则",既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特色,又不让外国读者误会为"文化威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信达雅"三原则在中国翻译界的是非争论从未停息过。在坏"译本"充斥市场的今天,重新提倡"信达雅",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即"准确、通顺、简明",或"信达简",对现代翻译危机有警醒之效。而要做到"信达简",要从外语水平、工作态度和中文水平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他己有不少研究,其中不乏洞见,但从译者的修养与责任对其翻译思想的相关研究尚鲜。见鉴此,本文参照严复翻译《原富》的经验,通过作者对译者的"选择"、"信"与"达"、"通"、"责任"这四个方面的理解,对译者的修养与责任提出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6.
"信"、"达"、"雅"是通行已久的翻译原则,但往往因为译者自身的语言文学修养、文字功力、对原作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等诸多方面差异,在翻译这样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中,丧失或改变了某些信息或面貌,对正确理解原诗作造成障碍或误导,这在对波兰著名诗人辛波丝卡的名诗《博物馆》的翻译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淮扬菜饮食特色及菜名翻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淮扬菜是中国四大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淮扬菜崇尚朴质归真的简约之美,漫溢着浓浓的平淡和拙朴的乡土风情。本文主要阐述了淮扬菜饮食特色及内涵,并举例说明淮扬菜菜名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菜名翻译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文化视角出发,梳理了"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在中国译介的四个阶段,探讨了影响其翻译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语境等文学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不可多得的契机之一,典籍英译工作正面临历史上的最好机遇。在本文中,笔者从典籍英译的意义,以及具体方法应以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中国英语为补充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在全球化语境中致力于汉文化典籍的英译并以异化翻译为主将是21世纪中国翻译的主要走向。  相似文献   

10.
"古诗之美,专求意象"。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由于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加深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加大了诗歌翻译的难度。文章主要梳理分析中西方翻译理论界对诗歌意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可以借助西方"等值论"来指导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力求在这一全新视角下探索萃取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英语兼具英语的特点和汉语言、文化的特质。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意味着语言间的交流与渗透,更是包涵语言在内的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基于中国英语鲜明的词汇特征以及中国英语借助翻译手段而得以形成的机制,词汇翻译可用音译、义译、音义译及解释性翻译等方法,并据"适宜"原则根据实情作出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作为第三产业的饮食行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遗余力地吸引顾客,将潜在消费动机变为现实的消费行为。要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引导顾客饮食消费需求应成为餐饮业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与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饮食发展的程度也反映了社会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作家、翻译家,他提出翻译应该要遵循三条标准,即"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本文首先阐述了林语堂的翻译观,接着介绍了林语堂的翻译观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吉菜作为中国"新八大菜系"之一,是在中原尤其是鲁菜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融进了满、朝、蒙等民族的传统饮食而形成的新菜系。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以地域划分的不同风味特色和多元的饮食文化特征,具体为东部长白山与朝鲜族风味区、中部黑土园田与满族风味区和西部草原湿地与蒙古族风味区。这三个区域的吉菜在原料的选择、烹制方法及口味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从"源语文化"看中式菜肴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饮食化源远流长,中国菜举世闻名。我国加入WTO之后,应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菜和中国化,促进民族化的交流与传播,弘扬我国的旅游和餐饮业。本从中式菜肴的翻译与中国化之关系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再现源语化特征和再现源语化信息”的跨化翻译观。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功能视角可以透彻理解SVC基本句型的修辞功能;在语言的"形式与功能匹配"理论指导下,英语SVC句能表达描述、叙事、定义、评述等多种功能,其中评述功能最为重要。根据"英语重句法结构"、"汉语重信息结构"的思想,在翻译时应正确理解原文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准确切分复杂句中的语言事件,先叙事,后评说。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传播是试图将文化人类学和已经建立起的传播领域进行相关联结,其核心是构建和阐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沟通的模式。相关理论指出,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因其不同的文化熏陶和经验,对同一信息的感知和期望各不相同,也因此将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翻译实践中,描述性(转换)翻译将扮演更为重要的文化和认知角色,以满足目标文本读者的动机和文化预期,产生与源文本"类似"的认知反应。  相似文献   

18.
《茶经》是一部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古典茶文化著作。既强调茶学信息的准确传达,体现出科学价值;又在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上独具特色,蕴含着浓厚的美学价值。因此译者对原文美学意蕴的传达不仅要"达意",还要"传情"。通过对原文的质朴美、形色美、辞格美和画面美的分析,探讨了《茶经》美学意蕴在译文中的成功再现。也说明"达意"和"传情"不失为再现原作美学意蕴的可行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旅游六要素中,食居其首,可见饮食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着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如何使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展示广西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特色的同时,提出了加强民族饮食文化研究、重视培养民族饮食文化人才、推进民族饮食与旅游业的结合、走民族饮食现代化之路、开发医疗保健民族饮食产品、注重广西民族饮食文化品牌的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莱肴种类繁多,烹饪方法多样,且富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中式莱名的翻译应以交际为目的,讲究语用对等,遵循信息、简洁和美感原则,灵活运用直译、意译或音译等各种翻译技巧,并辅以深厚的文化历史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方能让世界透过菜名了解中华饮食与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