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生态经济伦理学以生态经济伦理为研究对象,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理念与价值规范的实践哲学.通过生态伦理道德的培育和提高,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略论“以德治国”中道德的社会控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华 《中国市场》2008,(44):122-123
在"以德治国"问题内部,人们对道德的理解主要停留在伦理学层面,大多学者往往从伦理学视角透视道德,从伦理学和法学关系视角研究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道德不仅仅是伦理学范畴。道德是人际社会价值关系的调节器,是解决人们"怎么办"的问题的重要手段,因而也是社会学和社会哲学范畴。本文拟从社会哲学视角对"以德治国"中道德的社会控制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生态伦理学就是要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局限,把自然纳入人类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之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4.
《商》2015,(49):130-131
在人类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发紧张,生态危机的出现开始引发全人类的关注。西方环境哲学家最早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弊端,力图对这一价值观进行生态整体主义转向,形成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体系。罗尔斯顿吸收了环境伦理学者的先进思想,汲取了生态学、进化论和大地伦理学的有益成分,探讨了东方文明与环境伦理的思想结合,对自然价值进行了重新界定,厘清了自然的系统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对自然价值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思想十分丰富,对后来的环境哲学家们也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熊晖 《商》2014,(15):29-29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位置,还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连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路是从哲学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反思整个世界,反思人类本身,突出了互相尊敬和谐共生的道德观以及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树立了正确的生态思想,因此生态伦理学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着市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世界市场由此而完整和统一,全球化的经济意味着全球的人联合起来共同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这就需要从全球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伦理道德所调整的关系愈来愈复杂,这就要求经济和伦理道德的高度融合,于是在现代社会道德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精神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智能结构,又拓展为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是一种终极关怀的文化,它重视的是人真正的生命质量,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分析,当人们摆脱了短缺经济,从温饱走向小康和富裕小康时,便越来越重视商品所包含的观念价值,尤其是在人们的观念价值中,体现的是更多的思想文化,创意和重构的是更多的人文精神.21世纪新人文精神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高扬生态意识;超越工具理性,呼唤审美智慧;调节理性思维与精神信仰;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分离;将人类从物质主义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成就新的人性,建构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铸造全新的精神文化世界.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体现了执政党在新的世界发展格局下对当代国际社会竞争态势的敏锐洞察,也是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8.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生态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是以生态价值补偿、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森林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并通过生态伦理规范的约束,达到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同时,构建生态伦理与实施生态补偿,也是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构建和谐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中林 《商场现代化》2005,1(36):379-381
"经济人"与"道德人"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已是"经济人"人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可持续发展经济,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伦理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性,但又不否定自然的主体性,将人与自然置于平等的主体来看待,二者是和谐互动的合一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世界。就伦理领域而言,网络给人类道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伦理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目前,网络伦理建构问题已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应当从网络伦理的制度建设、技术完善和网络道德建设等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人为中心,向自然界索取"为价值理念,它对生物圈构成了强大的冲击,使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了全球的规模。要使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状况得到缓解,那就是现代生态道德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人是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是人的重要载体.社会整体的运行与发展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在休谟伦理学中,同情原则和旁观者理论一道被运用道德评价、道德区分和其伦理学说的构建.本文从同情原则出发,论述了同情原则的发生机制即其在休谟伦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从同情原则具有的缺陷引出“旁观者”理论,阐述“旁观者”理论与同情原则的内在关系,并对于休谟的伦理学中的这两大原则做出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即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宽容与和谐;发展归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保护和尊重;发展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节约与公正.在新形势下,转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推行生态伦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淑萍 《中国市场》2006,(11):84-8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1、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主题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们实践中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们常提到的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外部世界.这个"自然环境"是环绕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而逐步展开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部分,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特殊生物对这两种环境有天然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滨 《现代商业》2013,(5):279-279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兴起了群众自发性的保护生态平衡的“绿色运动”,这股思潮很快同社会主义结合,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目标,把经济政治活动置于其中进行思考,开辟了20世纪人类观察与思考社会主义的新视野。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理论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对人性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而生态人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而提出的新人性。它是建立生态文明的根基和本源,以生态人的价值伦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实中的最佳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要正确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生态道德素质,建立生态法律制度和生态伦理保障,以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从而达到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双优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商店的兴起对传统商店的冲击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商店油然而生,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时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信息网络实现了人类社会文化信息交往的新突破.因此网络商店的产生对传统商店带来冲击,使原本作为唯一销售方式的传统商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流".  相似文献   

19.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人类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等一系列人与自然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目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正成为理论界和实践家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苗青 《消费导刊》2009,(23):42-43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与文明发展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类生存面临严重挑战,将环境与发展、环境与文明放在一起考察成为各国发展现代化的共同课题。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的真正实现,保障人类社会的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