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智慧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倒逼银行业加快智慧转型的步伐。本文分析了金融科技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总结归纳国内外银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金融科技在我国商业银行智慧转型中的应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泛资管时代来临、金融监管日趋严格、金融生态重建、人口老龄化加剧、金融需求加快升级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对此,我国银行业如何因势而动、顺势而谋、乘势而发,以成功实现战略转型是摆在中国银行业面前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国际银行业两次重大转型的背景及国际先进银行的主要应对策略,为正处于变革期的中国银行业实现战略转型提供战略、营销、运营、风险、技术等五方面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金融去杠杆和严监管等将给银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金融业生态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各大银行也加强布局零售市场、农村市场和线上渠道。邮储银行以零售信贷业务为核心,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发展,也面临着"换挡升级"。本文通过全面分析当前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借鉴同业战略布局的做法,提出邮储银行零售信贷业务转型发展的要求、目标和举措。  相似文献   

4.
魏伟 《福建金融》2014,(7):43-46
伴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变革正在影响并形成全新的社会生活习惯和商业模式。在此大背景下,以网络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运营模式,银行业正面临严峻考验。商业银行必须认清大数据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影响,转变经营策略,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推动数字金融不断发展。新形势下,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推动商业模式变革,深化数字技术应用,赋能业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6.
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改变过去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提升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转变、产品和服务模式的专业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增加有效的金融产能供给、提高商业银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最终完成银行的变革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7.
《会计师》2017,(18)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变革也在悄然的展开。近年来,在财务管理领域出现了"财务云"管理技术和概念,"财务云"计算的出现,是公司财务管理与变革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财务云"的推广和应用对公司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财务云"管理模式下财务人员如何进行转型进行分析,同时,就每一位公司财务人员如何面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促进财务人员更好的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为银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带来了新的机遇,各家银行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架构、模式、流程等均发生了重大变革。测试工作作为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如何保证产品研发效率更高、用户体验更佳、系统运行更稳定,成为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并对新时期测试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9.
郭莽 《新金融》2021,(3):4-6
数字经济蓬勃兴起,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把握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机遇,加快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银行业应在培育数字化思维、着手建设新型能力等方面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多次提出优化金融资本结构和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服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新产业、新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化政府改革稳步推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银行业是中国金融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亟需顺应时代潮流,寻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