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启动农村消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动农村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消费需求难以启动,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消费倾向;面向农村市场,调整商品结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激发农民消费热情;搞活商品流通,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缓慢,农村消费不足的问题尤其严重。山东是农业大省,对山东农民消费的分析有利于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本文选择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分析山东省农民消费问题,并运用山东省农民的消费数据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最后从增加持久性收入和提高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方面提出政策性意见,以增加山东省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供给相对过剩,扩大消费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也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在时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广西农民家庭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农民收入、消费以及金融需求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制约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制约农民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在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基大压力下,呈现出停滞不前的态势。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目前的整体消费水平较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较大的潜力和开发余地。因此,深入分析我国农民消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可能采取的对策,无疑对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析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 《全国商情》2007,(12):96-97,121
目前扩大内需的重点是解决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民的消费现状及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诸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缓、预防动机增强等,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购买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预期,培育新的消费观念,建立农村信用消费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村消费持续低迷的态势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论文以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农民消费的演变趋势与特征为基础,以计量研究为侧重点,对农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从定量研究的角度证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的同时上涨。必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扩大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农村消费持续低迷的态势阻碍了经济发展,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民消费的演变趋势与特征为基础,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从定量研究的角度证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的同时上涨。必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扩大农村消费。论文以计量研究作为侧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前,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难点主要有:第一,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短缺;第二,农民消费观念的滞后;第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第四,农村消费环境差;第五,农民消费素质偏低;第六,工业企业产品结构不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第七,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滞后。针对这些难点,要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整体消费水平;第二,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第三,转变营销观念,强化对农村市场的现代营销;第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9.
消费需求不足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我国政府为拉动内需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应该看到,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为了开拓农村市场,就必须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只有提高了农民收入,才能扩大农村消费;此外还要增加有效供给,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并提供金融支持,从而有效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2000~2013年中国农民的消费支出与工资性收入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发现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相关性较高。因此,通过农民消费支出与其工资性收入的实证关系说明,适度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能够有效启动农村消费需求,进一步促进消费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马克思消费和流通理论,本文认为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农民消费力较低和农村流通网络发展滞后。因此,为了启动农村消费,政府应当实施两类政策:(1)提高农民个人消费力的收入政策和价格补贴政策,以及提高农村社会消费力的分配政策;(2)通过推动城市连锁经营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的流通网络,节约农民购买消费品过程中的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同时政府必须注重两类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内需不足的关键在于消费需求的不足 ,而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是导致全社会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导致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放慢。因此 ,要扩大消费需求 ,必须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为理论基础,利用重庆统计数据,分析收入及收入结构对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层面分析,持久性收入及其边际消费倾向对农民消费影响最显著,提高持久性收入对农民的消费支出有正的影响;从收入结构分析,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对消费的影响非常显著,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会极大地刺激消费需求。因此,应大力提高农民的持久性收入水平,并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预期和边际消费倾向;同时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家庭非农业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农民消费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扩大农民消费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就是培育农民消费的新热点。根据对全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10多个省市农户的调查和部分省市农调队调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农村消费结构正全面升级,农村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出现。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的住房消费、教育消费、文化消费和通讯消费这些消费热点,论述了如何加以培育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中纯农民消费需求是中国拉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增加纯农民消费需求?那就要使之有钱可花,而且敢于花钱。本文首先从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再结合现实中农民的需要,探讨纯农民增加消费需求的思路:除了纯农民自身主观上的努力,从国家、社会层面的外力介入,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创造条件,这对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更有效、更具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杰  何畅 《西部金融》2012,(5):83-8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资产结构较为单一;农民预期消费需求结构进一步升级,但受物价上涨带动支出增长过快,导致农民未来大宗消费动力不足;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服务水平发展较慢,农村居民金融观念亟待增强。同时,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稳定、支出增长过快、社会保障还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谈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十分不利。在探讨分析我国农民消费落后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农民消费需求特征,提出政府、银行业、工商企业以及公共产品供给部门和农民自身在促进农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方面应做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消费阻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需求和供给有很大的共性(收敛性).贫困地区的农民不是一般研究意义上的理性农民.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中,消费阻力同样存在.贫困地区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阻力有一些共性.本文在介绍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消费阻力以及其表现,然后提出正确引导、消除贫困地区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消费阻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省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民的消费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但是我省农村的商品流通体系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农民需求的满足度无法得到很大的提高。文章通过对福建农村市场商品流通情况的分析,结合我省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我省构建基于连锁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在此基础上考虑其具体运作及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20.
扩大内需是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基本立足点,而影响内需扩大的主要因素是消费需求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农民消费不足.为此,本文提出扩大内需关键在于开拓农村消费需求,并分析了当前开拓农村消费需求面临的难点,提出了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