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看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并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笔者就我国的法治建设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2.
陈飞宇  胡晓林 《消费导刊》2009,(14):148-148
法治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现代国家的治国之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法治对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内容。一个法治国家必然具备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法治社会必然由信奉法治的公民组成。而在我们这个具有"人治"传统精神的国家,想要公民转而信奉"法治",是无法仅仅靠国家的号召来完成的。在国家大力引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需要作为执政者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信仰法治,以自身言行来率先垂范,党员干部率先树立起法治信仰,将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征程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构建,而一个国家法治文化是与其传统文化难于分割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形成的传统美德,理应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精神支柱。近年来我们忧虑道德滑坡,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弘扬传统美德,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5.
祖萍 《商》2014,(47):185-185
本文立足于法治中国的建设,首先从人性基础,从哲学的层面阐述了法治立足于的人性理论是性恶论,法治是人性恶给予的合理安排。其次从法治的规范、事实、价值的理论结构的发展以及含义来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法治,再从法治的发展历程中来认识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进而提出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的法治中国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陈立娥 《中国市场》2009,(13):40-41
法治与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阐述法治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在制约国家权力、化解社会矛盾、统合民众理念、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得出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自由化促使市场竞争、人才竞争以及资源竞争等尤为激烈,为了能够获得竞争主动权以及竞争主导权,创设良好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营商环境在其中具有关键作用。选择投资环境过程中,理性企业需要对法治环境进行考量,良好法治环境为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以及社会生活规则奠定基础。本文对法治营商环境营造重要意义作了分析,针对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对策,为建设法治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南希 《商》2013,(14):234-234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法治是完善社会管理的基础、根本和保障,在完善社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社会管理创新不能脱离法治语境。要充分发挥法治导向功能,提升社会管理理念;要充分发挥法治调控功能,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法治保障功能,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确保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建设给长江沿岸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水运成本低,长江流域旅游业的开发、内陆城市的对外交流,依靠长江,长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法治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制度保障。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要以法治为基本理念。重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搞好交通、物流和服务业的建设,把大企业的重大项目继续做大,还要重视人才引进和宣扬文化。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重视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在发展长江经济的同时,应联合长江经济带中的所有省市,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机制。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8)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应着手制定民法典。对此,我国民法学界对于制定一部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民法典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已经讨论了几十年,但仍旧未能就制定问题达成一致。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法治国家以来,建设一个民主、富强、法律制度健全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努力的目标。为了建设法治社会,有法可依、法制健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民法典正是我国法治社会的基础。德国、法国、日本都是有成文民法典的国家,其民法典的编纂均不同程度上对其本国的法治建设产生影响,而其中的历史经验,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工作部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升入,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迫切要求加快推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数字法治政府呈现出的是一种“科技”+“法治”的新结构,更注重的是从以往的权力管控到权利保障的变化,当前数字法治政府在建设中面临数字化立法欠缺及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不足的问题。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数字法治政府的建设首先需要树立数字化和法治化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数字化立法和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的提出,赋予了法治国家建设的灵魂。政治文明是法治国家的必然指向,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建设法治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政治文明确定了法治建设的核心内涵,作为文明建设的更高层次,建设文明的政治理念、文明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政治行为,是法治国家的要求。政治文明也指明了法治国家建设的路径,既要吸取世界的文明成果,又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按政治文明建设的特点,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向,选择有利的时机和切入点,建设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13.
王君慧 《中国报业》2023,(13):114-115
在融媒体技术支撑下,创新城市台法治节目,能有效发挥节目优势,弘扬法治精神。本文在阐述融媒体对电视节目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台法治节目创新的重要性,并探究城市台法治节目创新的具体策略,期望能进一步推动法治社会的有效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进行区域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目前法治国家建立的大环境尚不具备,实现区域法治还缺少一定的条件;区域经济不能推导出区域法治.国家应从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入手,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其职能;建立健全检查奖惩长效机制;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开展和完善区域法治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法治原理     
王钊 《商》2014,(40):200-201
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当前治国的主流,然而对于法治的界定学界也有不同看法,为了建设法治国家,实现真正的法治社会,必须正确理解法治,本文从法治含义以及精神,原则等方面,对法治进行了相关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推动法治经济发展,加速法治政府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文章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展开阐述,分析当下在建设法治政府与完善法治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经济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我国依法治国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4,(6)
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社会舆论最活跃的力量,而高校是社会精神培育的主阵地之一。大力建设一批优秀、先进的,而且能够引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把国家层面的依法治国和社会与公民层面的法治精神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高校必须发展和弘扬法治文化。而在新媒体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构建浓郁的高校的法治文化氛围,创新共青团的工作与活动方式,牢牢吸引住青年大学生,把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进行品牌化的包装、培育、宣传、运营,是一条可以关注和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冯美燕  王学燕 《商》2014,(48):201-201
在当代中国,警察是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同时也是武装性质的我国力量,承担着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等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我们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因此,警察需要科学、深入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含义,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为努力推进我国公安机关乃至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李彦斌  陈涛 《消费导刊》2009,(1):223-22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是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完善和健全对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那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就犹如空中楼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完善和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私人产权的合法性,才能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本文从法治建设与政府、法治建设与市场两个方面对法治建设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