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喆 《致富时代》2015,(2):238-239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的一种考试制度,其产生及发展到最后被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科举制度具有相对公正性,对保持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以及文化继承方面有积极作用,同时科举制度也有考试内容僵化、重伦理轻技艺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社会的官员录用形式的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为开创于两汉的察举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科举制度最早建立于隋唐时期,北宋的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现行的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时间却并不久远,还留存着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北宋科举制度的总体情况及其影响的利弊,进而提出了公务员制度对公务员录取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危若 《市场周刊》2011,(10):90-92
贡院作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物质留存.已经悠悠阅尽了1300多年的时光。而留存至今的江南贡院也历经800多年之沧桑。  相似文献   

4.
伍海诚 《消费导刊》2010,(3):237-237
中国是最早采用科举考试取士的国家,科举制度既促成了中国古代的繁荣,又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解放后我国实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为主的现代考试制度,用以选拔人才。正确认识科举制度,对于改革,完善,发展中国现代考试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姚莉 《适用技术市场》2011,(16):118-119
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从起源到没落经历了1300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向。通过研习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对科举制度的起源与终结、利弊以及对国内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明代翰林院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联系呈现出密切化和固定化的趋势,并连接了科举制度与选官制度,最终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特殊局面。也正因如此,明代是翰林官在政治上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君主的东征北伐还是朝政的治繁理剧、人事进退,都有翰林职官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身影。  相似文献   

7.
吕宇静 《商》2014,(5):196-196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发展历时1300多年,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都产生过推动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深入分析科举制的发展,对当今社会具有深远意义,进一步从其内在机制探寻合理成分是时代所需。  相似文献   

8.
李国胜 《商业时代》2006,(25):108-109
汉代的选举制度创造了读书人垄断政府官员的先例,此后中国历史上就一直是“崇尚文治的政府”。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唐宋科举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趋势,以及对我国科技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在近代的解体与留学教育在近代的兴起有着一定的关联。留学教育对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人们突破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学的束缚,动摇了科举制度的思想支柱,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价值取向,重塑了国人被扭曲的人格,为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树立了样板,这样,科举制度的解体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文化积淀的产物,封建的自然经济体制、宗法政治统治、科举制度以及传统价值观念是它产生的原因。它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因素,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当今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克服传统官本位职业观念,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商》2015,(19)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虽然他们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并不能彻底改革中国的教育,但洋务派的举措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鹏 《现代商业》2011,(24):178-180
分别采用文献数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李约瑟之谜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用科举制度解释李约瑟难题的质疑并分析了李约瑟问题的主要成因:新儒家思想通过意识形态控制了人性的基本愿望。另外由于价格扭曲的问题,发现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事实上都无法全面解释中国改革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百熙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性人物,他一身致力于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恢复和发展京师大学堂、主持制订近代学制和推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以忠孝为本"、强调德育方法的实用性、注重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德育管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思想,对现阶段我国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琛 《中国广告》2003,(4):62-65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唐朝国力强盛,政治清明,赋役较轻,文化科技昌盛,社会风气开放,民间生活多姿多彩,相继出现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粮食亩产量增加;手工业水平提高,产品更为丰富精良;商业规模扩大;南北经济交流密切,使得唐朝显现高度的文明气象。两宋时期(960年-1279年)开国之初,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科举制度的飞跃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空前进步,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有着2000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其性别定位的文化意识是非常牢固的。试想,科举制度盛行的时候,一个女子若中了进士,那她就是变态,因为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再想,旧中国商业刚崛起的时候,一个女子若成了大商贾,那她就是疯子,因为那时女子应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商人之妇;设想,在中国股票刚刚兴起的时候,一个女子若成为股民,那她就很不正常,因为那时女子只是适时问问丈夫股情是"多头"还是"空头"而已。社会发展到今天,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男女平等已经发生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产生过极大影响。其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选官制度的视野里,我们应全面、客观的审视这项制度,综合其利弊得失,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延续至清末,共有1300多年历史.科举考试自下而上层次繁多,从布衣到状元,须经过一系列考试.  相似文献   

18.
《市场周刊》2012,(4):80-83
毛笔与其他文房用具一样.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之一,是汉族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原地区的确立与传播.再加上科举制度的完备与文人士大夫之中的书画艺术的发展.使得毛笔与其他文房用品一起被赋予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汉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供销商情》2006,(1):49-49
灵水村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所辖的一座千年古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在中国实行科举制度的一千三百年间,灵水村不断有人考取功名。明清以来,据有姓名记载,此村曾出过2名进士,22名举人。民国时期,这个小村落曾走出过6名燕京大学的学子。解放后,历年都有学生考上大中院校,一个小村落出现如此多的读书人,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素有“北京举人村”之称。该村也干2003年被建设部评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相似文献   

20.
清末改革中,官员选拔制度作为政治制度变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这场变革是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学堂选官制度的建立为主要特征的,是从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到近代文官制度的转型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同时,其实施过程中的所遭遇的挫折和反复也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认真思考,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