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亦彬 《消费导刊》2014,(3):185-186
现阶段我国法院对死亡赔偿金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能否得到支持做法不一,其中原因关涉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和各法院对物质损失范畴的界定,以无赔偿能力不支持死亡赔偿金也成为重要的原因。我国应尽快明确影响死亡赔偿金适用的有关问题,进而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形成统一支持死亡赔偿金的做法,以结束现阶段混乱的审判局面。  相似文献   

2.
崔树娟 《消费导刊》2014,(9):235-236
在新《刑事诉诉法》出台之前,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已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侵权责任法》定性为“物质损害赔偿”。新《刑事诉诉法》及该法司法解释的出台,却再一次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法律性质的确定陷于混乱。且直接导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均丧失获得法院判决支持的法律依据。本文拟通过就现有规定的梳理,对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作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福艳 《商》2012,(23):145-145
长期以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司法实践,这也是当前我国司法急需进行规范的问题。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局限在诉讼法或侵权法领域,很难引领附带民事诉讼真正走出困境。实际上,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难以真正走出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本质认识不清。而转变理念、创新体制、完善配套制度等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乱象问题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阮奕茜  胡昀 《商》2014,(39):214-214
对于死亡赔偿金制度我国法律在相关规定上没有统一规定。以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相似案情因法院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判决和现象。本文通过讨论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受害人的死亡赔偿在我国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达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避免出现“同命不同价”的现象,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与统一性,提高法律在公民心目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商》2016,(13):233-234
作为保护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相关民事权益的程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有一新一旧、"分庭抗礼"特点,二者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与司法目的,在适用范围上具有一定重合,因此,在实务中如何将当事人刑事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有效衔接,避免程序不安定,提升对被害人民事权益的有效保护,是当下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冠 《商》2013,(20):225-22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诉讼程序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是解决被害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其对刑事犯罪的被害人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附带民事诉讼的独立性并参考国外立法经验及我国现令司法状况,并提出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进行重构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李雅琴 《中国市场》2010,(39):154-156
目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尚不承认精神损害赔偿,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就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林春茂 《商》2014,(21):217-21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损害后维护公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惩罚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新修订的《刑法诉讼法》以及新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对审判机关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附带民事诉讼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是民事实体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结合。在我国当前的刑事法律框架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最主要的特征依然是附属性,这与此项制度的设计初衷是相悖的,但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在附带民事诉讼上,当事人将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相似文献   

9.
《致富天地》2008,(6):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即起诉条件包括以下六个方面:附带民事诉讼以刑事诉讼的成立为前提;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符合法定条件;有明确的被告人;  相似文献   

10.
设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旨在程序上方便当事人诉讼,使其免遭讼累,同时在实体上及时弥补刑事被害人因不法侵害所遭受的损失。但是,该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却产生了受理范围和请求赔偿范围狭窄、效率低下、受害人民事权利易被忽视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性质、产生背景、公正实现等方面分析,认为附带民事诉讼具有相对独立性,进而指出从长远来看,刑事附民事诉讼可以而且应当从刑事诉讼中分离出来,而目前应在当事人程序选择权、赔偿损失的范围、受理范围、建立刑事损害补偿体系等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刑事审判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刑事被害人或被害人的近亲属(以下简称刑事被害方),在公诉机关对刑事被告人提起公诉前或提起公诉后,放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选择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北京东城区法院开庭公开审理了"家政公司服务员失职导致幼儿死亡"一案,原告顾先生胜诉。法院判决被告北京市富平家政公司支付原告死亡赔偿金39万余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以及丧葬费等费用共计52万余元。在有家政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体系中,仅靠被害人自助和求助于被告人补偿目前还很不现实,需要首先在补偿对象及条件、补偿金来源、补偿机构的设置、补偿启动机构及方式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国家补偿制度,同时完善社会援助机制,这是解决目前被害人不利处境的主要途径。此外,还需完善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使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吴建华 《商》2014,(52):234-234
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财产保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诉讼制度,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提高法院审判执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保全案件数量的增加,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克什克腾旗人民法院近三年来财产保全工作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15.
李晓东 《商》2014,(39):210-210
死亡赔偿金作为我国死亡赔偿制度中一个重要的赔偿项目内容,在涉及死亡赔偿金的诸多问题中,最具争议就是对死亡赔偿金性质的界定。死亡赔偿金性质的确定也直接影响到其赔偿的范围、计算方法、如何分配等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是讨论死亡赔偿制度的基础性问题。所以本文将针对死亡赔偿金性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近几年不同学者对此问题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白璐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5):112-113
我国在诉讼上长期实行一元化的证明标准,即刑事、行政和民事诉讼均采用"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不具科学合理性。我国应根据民事诉讼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国外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形成以高度盖然性标准为基本原则,并辅以其他标准的多元化证明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商》2015,(31):248-249
在司法实践中,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交叉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民行交叉问题成因复杂,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本文仅就民事诉讼中行政先决问题展开讨论,并对多种解决方案加以梳理,并借鉴日本行政诉讼制度中的"形式当事人诉讼"制度,充分利用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制度,附带解决行政诉讼问题,为解决民事案件中的行政先决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李振 《商》2014,(37):261-261
在整个诉讼阶段来看,特别是民事诉讼,执行阶段是颇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整个诉讼收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对于执行工作颇为关注,经过在西安基层法院的长达半年的调研来看,执行工作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被执行人难寻、被执行人的财产难找两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法院执行案件的中止率高,申请执行人权益难以较充分的实现,延迟利益甚至主要债务得不到实现。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翻阅了该法院2000年至2014年的大部分执行案卷,发现大多执行案件的中止事由皆是因为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财产,申请执行人不能提供被执行人其他可供执行财产线索,还有一部份是被执行人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可供执行。  相似文献   

19.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在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概念的界定。行政民事诉讼作为一项实践脆生立法重视的新兴程序,在学界却长期停留在个案的探讨和零星的关注上,缺乏基础、系统的论证和深入、细致的研究。中国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需要不断发展和成长,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纯民事案件若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而最终得不到执行,可以说这是当事人之间市场交易风险在执行环节的延伸。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也有可能无法执行,但把它说成是交易风险却是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