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对冲基金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曙松  王超 《新财富》2006,(9):94-98
日本2000年通过立法允许对冲基金在日本正式开展业务,其后5年的时间里,日本市场上的对冲基金规模迅速膨胀了10倍。除了部分富裕阶层之外,大量的养老金、保险公司也都成为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最大的两类投资者,一是追求分散化、低风险的金融机构、养老金,二是追求高收益的富裕个人,因而分散化、低风险的对冲基金组合基金和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型基金构成了最主要的两种策略,一直占据着日本对冲基金一半以上的份额。目前日本对于对冲基金的立法尚属空白,为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养老金的利益,监管当局正在建立对冲基金的监管机制。日本在对冲基金的法律定位、监管原则和监管模式方面的选择,可以为中国未来的对冲基金监管机制设计提供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商》2012,(18):18-18
欧洲债务危机越演越烈,美元可能恢复其避风港的地位。据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投资者做多美元迹象明显,而对冲基金在买入美元的同时,减少大宗商品市场的多头头寸,来对冲市场风险。据CFTC上周五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情况下,投机性投资者首度有了做多美元的迹象。这期报告显示,截  相似文献   

3.
杨燕 《现代商业》2007,(21):220-221
本文对对冲基金的定义、内涵、特点作了详细介绍,对其风险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对冲基金对进入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值得我们关注。最后还就对冲基金的监管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财富》2010,(7):94-95
日本是亚洲最先发展对冲基金的市场,但20年后又回到原点,绝大多数基金经理都在做fundamental driven、value oriented的股市多/空头策略,且多集中在中小市值股票上。相反,美国对冲基金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其基金规模如今已是亚洲(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的9倍、欧洲的3倍。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周莹 《新财富》2009,(6):108-111
在金融风暴的洗礼下,2008年对冲基金的收益平均下滑了22个百分点,而管理期货基金却逆市上扬了14%,成为除定存、债券之外少数能创造正收益的投资工具。事实上,除了眼下的这场金融风暴,在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引发的经济不景气中,管理期货基金的表现同样亮眼。在任何经济环境中都能获利的特性加上期货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管理期货基金受到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关注与日俱增,资产规模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0亿美元跃升至2008年末的2060亿美元,累计增长超过20倍。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改革逐渐深入,我国对冲基金规模不断壮大,规模和发展速度与其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监管细则也在不断的借鉴和摸索中。本文通过分析对冲基金的自身特点以及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情况,找出目前其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提出几点对冲基金监管方向的建议,展望我国对冲基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方 《市场周刊》2001,(7):57-57
对于能力、资金、时间均不足的上班族投资而言,找个风险小见效快的方式是最理想的了,那就不妨试试开放式基金,它是相对于封闭式基金而言的,其基金规模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发行新份额或被投资人赎回的投资基金。开放式基金在国外又称共同基金。开放式基金在国外又称共同基金,就是无须关心走势,也不需要技术分析的一种趋利避险的投资工具。目前,开放式基金已成为国际基金市场的主流品种,美国,英国,香港和台湾的基金市场均有90%以上是开放式基金。据析,我国大陆地区开放式基金将于今年推出,这可是个大机会哟!  相似文献   

8.
文芳 《新财富》2011,(2):74-81
在资产管理领域,欧美资本东渐的长期趋势已然形成。索罗斯基金等海外资金与机构纷纷人驻香港,引起了人们对热钱流人的担心。不过,在众多对海外对冲基金行为模式有深刻理解的对冲基金经理看来,海外对冲基金要做空中国,无须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而且,目前涌人香港的海外资金中,不少属于长期投资者,对它们和热钱要区别对待。同时,由于亚洲区资产负债表大为改善、对冲基金的策略变化以及种种技术障碍,13年前的“索氏狙击”难以再度上演。  相似文献   

9.
对冲基金作为具有极大外部性的交易主体在国内和国际的资本市场中都是不容忽视的,其发展受到证券市场的波动影响,同时也具有普通投资工具的本质。在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双重作用下,对冲基金如何生存,对我国对冲基金的发展有极大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新财富》2006,(9):100-101
尽管目前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公募与私募基金还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但是基于现实的市场需求,事实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对冲基金,通过各种合规或者不十分合规的渠道进入了金融市场,或吸收国内资金投资境外或直接投资国内市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业务规模。  相似文献   

11.
在以互联网为中心,各地金融市场紧密融通的背景下,伴随着资管新规的出现,我国金融市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投资者对优质资产需求激增进一步扩大了对冲基金的市场规模.但由于发展速度与监管完善程度的不匹配,也使得对冲基金市场乱象丛生.因此,从对冲基金的定义、特点、发展现状出发,同时对比美国对冲基金市场,借鉴美国对冲基金市场的监管措施,对我国对冲基金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对冲基金的定义、内涵、特点作了详细介绍,对其风险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对冲基金对进入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值得我们关注.最后还就对冲基金的监管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几次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起到了导火索和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对冲基金广为人知,并几乎成了金融动荡的代名词。近年来,对冲基金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不断向新兴市场国家扩展。  相似文献   

14.
文芳 《新财富》2010,(7):88-93
拥有10多年对冲基金组合投资经验的聂军认为,要推动萌芽中的中国对冲基金行业茁壮成长,不仅要避免走日本的弯路,更要改变人们对于对冲基金的错误认识。在他看来,被妖魔化的对冲基金其实风险更小、回报更优、杠杆可控,比传统投资策略更优越。他同时指出,中国乃至亚洲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往往集中于股市多/空头策略,策略同质化不仅摊薄盈利机会,更增加系统风险,因此,对冲基金经理们需要扩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尽管中国特色的对冲基金的发展一日千里,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对冲基金仍然是陌生的.这里讨论对冲基金的正面影响,如价格发现功能,增加市场流动性、多样化的收益产品等;以及负面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影响财政收入等.希望本文能让一般的投资者对对冲基金有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全球对冲基金业在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卷土重来,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自然受到了对冲基金业的重视和青睐.发展对冲基金这种新兴投资工具,有利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但其带采的风险同样需要高度重视.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冲基金在中国的监管,是我国繁荣发展对冲基金业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中国资本市场,提出了对冲基金权变监管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全球对冲基金业在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卷土重来,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自然受到了对冲基金业的重视和青睐.发展对冲基金这种新兴投资工具,有利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但其带来的风险同样需要高度重视.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冲基金在中国的监管,是我国繁荣发展对冲基金业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中国资本市场.提出了对冲基金权变监管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谢国忠  林昭夫 《新财富》2004,(12):32-32
投机盛行使得很多长期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望而却步,对冲基金则越来越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全球资本市场已经成了对冲基金从彼此手中获利的赌场。但随着房地产泡沫的消退,货币套利的热潮也会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19.
文芳  王凡摄影 《新财富》2010,(11):98-105
无论是对冲基金SAC Capital Advisors在中国的招兵买马,还是索罗斯香港办公室的开幕,都显示出海外对冲基金正加强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本土对冲基金的爆炸式发展,可谓箭在弦上。  相似文献   

20.
《新财富》2010,(5):202-213
在次贷危机来袭的2007年,保尔森为公司赚进150亿美元,个人进账37亿美元,成为赚钱能力超越乔治·索罗斯和文艺复兴科技公司詹姆斯·西蒙斯的对冲基金经理人。经过次贷一役,保尔森的基金跻身最大的对冲基金之列,至2008年11月,其资产管理规模达360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