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灵魂.区域创新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内条件和区外环境下.区域政府为实现本区域“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区域全新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活动过程。本文结合连云港市实际.就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能力事关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是影响河北省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区域内外创新发展双重不平衡,限制了河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走区内协同和区外协同相互促进之路。持续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区内协同创新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强化开发区创新发展,发挥开发区作为全省创新示范区的效应,促进河北省整体创新实力的提升,使河北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效率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存在差异.文章以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行为主体为出发点,对影响区域各主体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测度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能力概念来自于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研究,区域创新体系是与弗里德曼所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相对应的一个创新经济学中的概念。弗里德曼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成“推动新技术产生、改进、引进和扩散的公私制度网络(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 network)”。  相似文献   

5.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是在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能力作一个判断,并对区域创新能力与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通过评价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每个地区的创新能力的强项和弱项,有利于政府判断区域创新能力的走向和成因,帮助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并找到今后的工作出发点,找到江苏区域创新的集聚点,揭示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区域创新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现状、评价使用的指标体系以及具体的评价方法三个堆度对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研究认为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而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增强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将反映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与环渤海城市群其他省市进行比较,寻找河北省区域创新的不足之处,最后指出应从创新环境的改善、创新投入的增加、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等方面提升河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宁波通讯》2006,(7):F0003-F0003
近年来,江东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紧紧抓住加快紧缺人才队伍建设突破口,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上进行了创新探索,为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对策——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横向分析甘肃省创新能力在全国的定位,又对该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优、劣势分析,从而提出构建政府推动型区域创新系统的对策,并详细阐述每一子系统及其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外源型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区域创新产出能力"的角度选取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分别进行省际和市际两个区域层面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并对各省域及市域的外源型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回归模型检验,认为目前中国的外源型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外资的引进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山东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及提升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创新能力是由该区域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六方面要素所构成;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由六大要素、25个指标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对山东各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际评价和比较分析。认为青岛、济南两市的创新能力最强,东营、菜芜、威海、淄博、烟台、泰安、潍坊七市次之,济宁、滨州、聊城、德州、日照五市一般。临沂、枣庄、菏泽三市相对较弱;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知识流动和创新交流、重视教育和科技人才培养、加快以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程、提升创新的综合产出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提高山东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品牌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区域"公共物品"的属性又使得区域品牌在使用中产生很多问题.政府、行业协会、经营者应共同努力来建设区域品牌.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是识别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建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熵值法,利用全局思想对2016—2020年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分析发现,长三角各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问题。分析各区域创新能力结构变化发现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为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短板。未来可从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突破口入手,着力提升各区域创新能力,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又推动着科技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间接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产力。文章在创新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例的角度分别建立了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和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创立评价指标,对湖北省2010~2015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推进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区域创新,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发展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2011年,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以下简称"科技部火炬中心")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20多年实践与经验总结基础上,启动实施了"一个行动,两项工程",即"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其中,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国家高新区发展内涵、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探索与实践,在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中引起了高度重视与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6.
客观评估区域海洋创新能力,是国家协调区域海洋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构建了包括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和海洋创新绩效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海洋经济统计和科技统计数据,对我国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对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从11个沿海省(市)来看,上海的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最高;从5个经济区来看,珠江三角洲较为领先;从3个海洋经济圈来看,北部和东部较强。  相似文献   

17.
创新能力是决定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拥有较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的浙江,也面临着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迫切任务。文章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浙江的区域创新能力,论证了浙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名词解释]自主创新:加强自主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①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②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慧眼工程:通过对一批其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潜力大的优秀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服务、解决其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创业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迅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其市场规模和品牌知名度,实现本土原生性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浦东区域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引领、人才支撑, 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深化全市"聚焦张江"战略,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为了激励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也是为了将纷乱复杂的科技创新活动系统地联系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必须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实际上,目前许多地区和城市已经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促进区域整体发展,这其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研究政府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分析对于构建完善而又健康的区域创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而对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建设国家、区域创新系统和制定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创新指数是反映地区创新水平进步程度的相对数,通过对各地区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创新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衡量和评价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是指导地区科技发展政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