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小城镇房地产为突破口建设小城镇,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发展小城镇;小城镇的发展过程,同时既是吸纳大量资本和先进理念的过程,也是吸纳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了农村人口和农民的数量,为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以及农业内部分工扫清了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建设好小城镇对于启动当前泰州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小城镇建设要摆正小城镇发展与合理用地的关系,发展特色农业,保护环境,实现小城镇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松 《品牌》2013,(Z3):18
努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建设小康城镇的重要举措。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小城镇建设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好结合的可能性。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促进二者很好的结合和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的小城镇建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发展道路,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增长。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但是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许多客观问题和不足。因此小城镇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正> 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积极实施发展小城镇这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并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根本途径。同时,发展小城镇对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的整体结构也极具现实意义。而农村的商业现代化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有效地构建面向小城镇的零售业体系,既是适应零售业立地郊外化趋势的要求,也是推动农村商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又是我国零售业迎接国际挑战,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自身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更好地启动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6.
王颖  李华  史亚军 《商场现代化》2013,(17):188-191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大兴区青云店镇为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兴区青云店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发现青云店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一些建议,探索出适合青云店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大兴区青云店镇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及农村老年人口的状况,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农民养老保障所带来负面影响的普遍性,探讨政府为解决这种负面影响而应采取的措施: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小城镇、小城市,拓宽农村第三产业空间;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尝试建立以村为单位类似城市"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对外出民工的尊老思想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与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都曾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过贡献,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的状况,决定了单一依靠某一种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是不可行的。通过对两种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刘易斯人口流动理论强调依靠工业扩张来吸纳剩余劳动力,而忽视以农业本身的发展来吸纳劳动力。与刘易斯的人口流动模型相比,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更接近我国现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仅要靠工业扩张,还要依赖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推动下的城乡劳动力流动。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编写规划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以小城镇为重要载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农业生产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城市化道路。我国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大政策",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特别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建设工程索赔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小城镇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兼有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双重特性,吸纳就业人员多,产业关联度高,能有效带动种植业、畜牧养殖业、装饰装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餐饮业以市场大、增长快、投入相对少和吸纳劳动力多等特点,对于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去向等问题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镇区规模适度扩大,集聚吸纳能力有较大提高,走人口密集型的城镇化道路是目前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论面向小城镇的零售业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远  王丹  刘颖 《商业研究》2001,(1):124-126
农村及小城镇的商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并解决农村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在农村及小城镇零售业体系构建过程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对广大农村的辐射作用的发挥。科学地构建面向小城镇的零售业体系,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从而推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濮  田渊 《市场研究》2002,(12):7-8,10
<正> 建设发展小城镇,是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且在全社会成为共识。本文拟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全省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小城镇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2年,建制镇数量达到20601个,镇区人口达到1.6亿,占城镇总人口的32%。小城镇发展,带动了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农就业的相对集中。据统计,建制镇的乡镇企业约占到乡镇企业总数的40%,吸纳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超过转移总量的1/4。各地涌现出一批经济实力强,人口规模大的重点镇。财政收入超亿元的镇有357个,最高的东莞虎门镇已达到19.4亿元。  相似文献   

16.
WTO、“三农”问题和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鹏霄 《商业研究》2002,(24):145-146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 ,是大力推进中国农村的小城镇建设 ,用价格政策保护并提高农民的收入 ,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 ,以迎接WTO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以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和理论为主,分析了该理论在我国适用性。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高失业率使得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受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因此只靠城市根本无法吸纳,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发展小城镇对于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更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就业空间,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贯彻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先后确定李家寨等54个镇(乡)为信阳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乡),并给予优惠政策,以加快试点镇(乡)小城镇建设,使其成为具有较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1,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只发展几个大城市,而是需要发展更多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镇群。2小城镇的发展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城镇化建设中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苏南地区城镇化模式的研究,以期寻找苏南小城镇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建设中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发展小城镇及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即通过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再通过适于小城镇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因势利导,可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