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1990,(10):42-44
河南省鄢陵县地处豫东平原,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泛区。据1989年底统计:全县总人口55.28万,土地总面积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2万亩。1980年至1984年,全县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967.5万元,财政支出累计5004.5万元,五年累计收支差额,2037万元,平均支差407.4万元,在长期收不抵支的情况下,1985年行政区划改变后仍为许昌市唯一的财政补贴县,当年核定基数补助132.3万元。鄢陵县为克服财政经济的暂时困难,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全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开辟财源,大力组织收入,除1989年烟叶受灾,财政收入下降外,1985年至1988年财政收入连年增长,据调查,1985年至1989年全县收入累计完成6098万元,比1980年至1984年增收3130.5万元,翻了一番还多,为争取改变全县补贴面貌,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激发各级当家理财积极性;(二)加强农业生产,稳定基本财源;(三)发展工业生产,培养梯级财源;(四)加强征收管理,积极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五)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六)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合理利用间歇资金。  相似文献   

2.
肖鹏 《财政监督》2008,(5):16-18
1985年实施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是在1980年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和1983、1984年两步“利改税”的基础上推出了一项财政体制改革。经过1980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五年实施和两步“利改税”的逐步推进,中央、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委、区政府主动适应免征农业税后的新形势,把提高执政能力落实到抓基础、抓发展能力上来。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地缘优势,实施“围城经济”战略,加强区乡财源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经过三年的拼搏。使“吃饭型”财政转变为“发展型”财政。2004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55亿元,比2001年增加1.5亿元,年均增长9%;完成地方财政税收4505万元,比2001年增加2111万元,年均增长33%,实现了“一年突变,三年跨越,五年大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聚南端,属国家级贫困县,2009年财政收入仅1.3亿元。县贫造成了工会经费也十。分紧张,县工会经费来源:一是县财政拨付的定额补贴18万元;二是地税代收工会经费21万元,两项合计仅有39万元。  相似文献   

5.
李业华 《财政》1990,(10):41-42
我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伏牛山南麓丹江口水库区,是个贫困县。全县人口64万,土地面积420万亩,可耕地69万亩,人均1.08亩,水域面积70万亩,人均1.09亩。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不灵等原因,经济发展一直缓慢落后,197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993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0元,财政收主只有560.7万元。农民靠国家救济、财政靠国家补贴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发展工农业生产,使我县工农业总产值、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先后迈上两个台阶。1980-1094的第一个财政包干期结束时,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19066万元,人均纯收入上升到120元,财政收入上升到1039万元,在1985-1989年的第二个财政包干期结束时,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40677万元,人均纯收入上升到320万元,财政收入上升到3182.4万元。十年间,农民人均收入和财政收入都翻了两番多。在全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财政部门努力管好家,理好财,积极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财政》1991,(2):25-26
我省现有农垦企业172户,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及湖滨地区,耕地面积59.7万亩,林地面积515.4亏亩,职工人数26.9万人,总人口54.8万人。1978年以前,企业连看亏损,成为国家的沉重包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认真贯彻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从1979年开始对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企业、职工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企业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89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3亿元,是1978年的5倍;职工人均收入1238元,是1978年的3.4倍;1989年实现利润5634.7万元,比1978年增盈6303.7万元。1979年至1989年共计盈利41415万元,财务包干结余资金共计32971万元,这是我省农垦企业一笔数额很大的资金,是企业自我发展的资金来源,管好用好这笔资金十分重要,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农垦企业“六五”期间包干结余管理上存在的各项基金提取比例不尽合理,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偏多、包干结余资金管理流于形式、“寅吃卯粮”等问题,在“七五”期间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管理,促进了包干结余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我们的做法是:一、重点用于生产发展基金,积极培相干企业发展后劲。二、坚持按计划使用资金,检查各项基金使用效果。三、量力而行、控制自筹基建规模。四、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好生产发展基金。五、统分结合,瞻前顾后,用好各项基金。  相似文献   

7.
萧绍良  陈贤俊 《财政》1991,(9):32-33
甘肃省共有85个县(市、区),1990年财政补贴县有63个,补贴面达74.1%,补贴额为2.98亿元,占当年县级财政收入的21.9%;全省有61个县(市)发生赤字,赤字面达71.8%,过字额为2.15亿元,占当年县级财政支出的9.7%。在这些赤字县中,绝大多数是补贴县,这种状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财政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全省财政经济的发展。从1984年开始,甘肃省狠抓财政扭补工作,以大力兴办县级工业作为培植财源的主要途径,对一些县采取预拨财政补贴款的办法,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支持其发展生产,开辟财源,提高财政自给能力,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韦华云 《财政》1991,(2):41-42,3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装族自治区武鸣县财政局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广开财源,积极组织收入,实现了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1989年财政收入完成7008万元,比开始实行财政包干的1980年增收了4413万元,增长了170.39%,平均每年递增11.7%,在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注意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在保证工农业生产和文教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努力节约庋出,做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多年受到自治区的表扬和奖励,1989年还被评为全区和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9.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从此迈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而财政体制改革是这一改革的突破口,开启了引领中国体制改革的先河。我国的财政体制,根据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或称统收统支体制。其特点是:财权和财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对地方基本上实行统收统支的办法.地方财权很小,机动财力很少。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财政体制改革之前,这段期间,尽管多次进行体制调整.集权分权的程度也有过变化,但就总体来看,基本上属于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类型的财政体制。第二种是包干体制.即“分灶吃饭”体制。其特点是:在划分收支的基础上.分级包干,自求平衡。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有较大的财权,地方财力大大增强。但它还不同于分税分级财政体制。1980-1984年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1987年实行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和1988-1993年实行的“改进包干办法”.都属于这种体制。  相似文献   

10.
淮安市淮阴区长期以来,农业落后、工业薄弱,是苏北重点贫困县区之一。 1980年,淮阴区财政收入仅为1017万元,直到1997年,淮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达1.14亿元。10年来特别是近一年多来,该局以国家分税制改革为契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该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委提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发展思路及战略决策,以“兴一方财政,富一方百姓”为己任,  相似文献   

11.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自治区28个重点扶贫县之一.全县人口为150,812人,有苗、瑶、侗、壮、汉等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74.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区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机,出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为174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1980年增加874万元,增幅为100.7%,“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4.9%;农业总产值为4395万元,比1980年增加988万元,增幅29%,“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5.2%.国民收入1985年人均389元,比1984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1年92元提高到1985年的179元.虽然,近年来山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这是以低起点为基础的.1985年人均国民收入广西为401元(在全国排第28位),全国为656元,均高于龙胜.1985年自治区财政对龙胜的补贴为804万元,占该县全年财政支出61%(“六五”期间为70%,还未包括民政等部门的救济款).目前全县仍有86,000人未解决温饱问题,占农业人口54.6%.其中有34,628人年年需要救济.因此,贫困少数民族山区如何凭借自己的自然优势和国家有限的扶持,进一步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异常迫切.  相似文献   

12.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与四国接壤,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有8个国家一级口岸,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401万人,共有4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5.37%。在州直八县两市中,只有奎屯市、伊宁市上解,其余八县均是吃补贴的县。2003年州直一般预算收入67962万元,同比增长15.3%;上划“中央两税”4871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48017万元,同比增长16.7%,财政自给率40.6%。尽管财政收入有一定的增长,但远远满足不了支出增长的需求,财源结构单一,“烟、酒、糖”上缴的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近50%。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含山县2005年整合五保户补助、优抚资金、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粮食直补资金、水稻良种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助、退耕还林补助、村干部固定报酬、农机补贴、贫目生“两免一补”、农民倒房补助等十二项涉农补贴资金2443万元.实行一个漏斗向下,“五个一”管理。一是“指标统一下”。县财政按季度将补贴指标统一下达到各乡镇。二是“资金一户管”。  相似文献   

14.
凭祥市边贸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波 《广西财政》2000,(6):28-30
凭祥市是祖国的南大门,西南两面与越南接壤,面积650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是中越边境线上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对东南亚的最大的通商口岸,但是,由于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和自卫还击战等连绵不断的战事使凭祥市一直处于支援前线的战争,战备和支前状态,凭祥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不但不好地发挥,而且在人力,物力和财务上付出了重大代价,全市经济建设受到极大的摧残,经济损失难以统计,尤其是丧失了在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发展壮大经济的机遇,至1985年,凭祥市仍然未能摆脱“老,少,边,山,穷”的困境,仍属于广西48个贫困县(市)之一,全市场财政收入赤字,年年依靠上级补助,才能保持收支平衡,从1956年至1985年,上级共补助4383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7%,为了扭转财政收入靠上级补助才能发展经济和其他事业的被动局面,凭祥市以1988年中越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为契机,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对越边境贸易往来,在之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凭祥市经济得到了全面的,空前的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强,随着经济和边境贸易的蓬勃发展,1989年财政收入由历年不足500万元的水平突破1000万元的大关,达1265万元,此后,财政收入绐终保持持续,稳定的大幅度增长趋势,1990年为1895年,1995年达4754万元,1999年为8503万元,市财政由全区的补贴大户成为人区人均财政收入的较强的市(县),在这一个时期,凭祥市财上入年均增25.2%,可见,对越边境贸易不但是凭祥市财政收入起决定性的,最重要的特殊财源,也是凭祥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可以这样说,凭祥市的经济是“边贸经济”,凭祥市的财政是“边贸财政”,如果没有边境贸易,就很难有凭祥市迅速发展繁荣的经济和超倍增加的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5.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并在2005年中央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增长328.6%。  相似文献   

16.
项怀诚 《财政》1991,(2):2-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营农垦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特别是“七五”时期在财务管理方面推选了财务包干办法,促进了农垦经济的迅速发展,“七五”期间,农垦企业年均实现利14. 4亿元,比“六五”期间年均增加6.9亿元,增长近1倍。农垦企业除向国家交售大量的糖、棉、油、橡胶等商品和向城市供应丰富的肉、禽、蛋、奶等副食品外,上交国家的税、利、费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年增加,1990年预计完成20亿元,比1985年增加10.3亿元,增长1倍多。“七五”期间,农垦企业累计比“六五”期间增加84亿元,增长53%。实践证明,财务包干办法调动了国营农垦企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为深化农场内部改革创造了条件,改革的方面是正确的,效果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7.
曲伟  健民 《财政》1991,(10):20-22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是一个处于粮食生产区的县级市。1985年,全市财政收入只有3107万元,在全省县级财政中处于中游偏上水平,然而,时过5年,情况就发生了惊人的变化。1990年按现行财政体制口径计算,该市财政收入达1.09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比1985年增长2.5倍,平均每年递增28.5%,高于全省平均年递增幅度20.5个百分点。在全省70个县(市)中,绥化市第二个跨入亿元县和了近10年时间,他们只用了5年时间,就净增财政收入近8000万元。“绥化现象”令人深思,为何在5年时间里,财政收入增长这样快,绥化经验对其它地方有无可借鉴之处?根据调查所见,绥化市确有地理位置优越、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等客观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绥化市的财政经济工作独县特色,在强化政府财政行为、依靠科技培植财源、内涵挖潜增加效益、扶持税利大户和供助外力加快发展等方面都有新的创举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叶青 《财政监督》2008,(5):19-19
我国1985-1989年实行的“区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取得很好的效果。有关这一体制的具体内容、调整、成效、问题,中央财经大学的肖鹏已经做了全面、可信的解读,读者一目了然。在此,我只想补充两点。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国家财政补贴数额越来越大。1987年已达到670亿元,1988年增加到762亿元。最近公布的财政预算今年的补贴总额将达到931.17亿元。一些经济专家一再发出警告:补贴再这样不加限制地增加下去是十分危险的!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巨额补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菜篮子”问题,反而买来农民、商业职工、消费者“三不满意”;粮食补贴不仅已成为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沉重包袱,而且促成粮食消费超常增长,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我们认为,巨额的财政补贴也是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市场物价上涨势头难以抑制,从1985年到1987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平均每年上涨7.4%,1988年上涨18.5%。不可否认政府  相似文献   

20.
灌南县地处全省最不发达的淮连盐宿交界处,是全省最有名的农业小县、工业贫县、经济穷县、财政弱县。全县72.2万人口,1027平方公里土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27.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48元,财政收入1.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8元。多年来,人均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均列全省之末,省市扶贫工作队已连续六年在该县帮扶。地处全省“经济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