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3年9月至201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达到38次之多,其中上调32次,下调6次。中国人民银行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引起的流动性过剩,本文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降低货币乘数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对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起到收缩作用。本文最后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未来走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构造我国货币乘数模型,研究银行等金融市场主体在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重约束下,面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决策行为及其对货币乘数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存款准备金率与存贷比可互使对方失灵;货币乘数随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分为斜率不同的四个阶段;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机制有特殊性和局限性。提出三点政策建议:协调好存款准备金与存贷比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关注保证金存款;关注非信贷资金运用对存款准备金率作用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3.
日本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90年代以前日本的货币政策为传统的利率诱导型 ,90年代以后 ,为了克服经济萧条 ,日本银行采取了大幅度放松银根的政策。1 995年在再贴现率降低为 0 .5 %的历史最低记录后 ,日本将作为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 (无担保银行隔夜拆款利率 )依次下调 ,1 999年 2月至 2 0 0 0年 8月间采取了所谓的零利率政策。日本银行想通过降低中长期利率来拉动总需求的增加。但是其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并不理想 ,其原因之一是货币乘数下降。本文以 90年代为中心 ,考察日本货币乘数为什么下降 ,并探讨如何使其货币乘数上升  相似文献   

4.
为防止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人民银行再次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8个月内第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一次性减少可用基础货币资金1100亿左右,考虑货币乘数放大作用情况下,商业银行估计会收缩货币资金量4000多亿。从整个银行业来看,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将降低商业银行信贷的增长速度,使货币市场流动资金趋紧,这是一个货币紧缩的信号。  相似文献   

5.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于长期停滞的泥潭。作为应对措施,日本银行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乘数下降。本文从影响日本货币乘数的因素入手,分析了日本货币乘数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人类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信息社会商务活动的核心,也是intemet应用的发展方向。而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货币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电子货币的引入使传统……  相似文献   

7.
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性工具,也是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防范支付风险的有效手段。面对我国经济的局部发展过热和地区、行业发展不均衡,今年第一季度末货币当局依照稳健而科学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金融秩序和人民币币值的双重稳定,再次上调了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且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其制度的整体框架和扶优限劣的激励机制为金融企业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的标准。本文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因素及其效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将直接锁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1100亿元资金,以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9.
仅仅间隔35天,央行又一次作出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  相似文献   

10.
宗强 《中国经贸》2011,(12):102-103
在我国现有银行业监管架构和采取信贷规模管控的调控方式下,调控行为、监管行为和监管目标会明显影响信贷规模进而影响银行业创造货币的能力,从而可能在基础货币供应不变的情况下引起货币供应总量的变动。因此,研究宏观调控行为、监管行为及其所指向的目标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是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完成货币政策目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以2007年的货币政策效果为分析切入点,分析并评价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整的效果。笔者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个货币政策工具之所以没有像理论上所阐述的那样具有明显的效果,主要在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不合理,外汇占款抵消了政策效果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们预计第二季度通张压力在紧缩性组合政策调控下会暂时减轻,但政策效应持续性不宜高估  相似文献   

13.
高珂  时光 《改革与战略》2010,26(6):81-84
文章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来剖析央行货币政策出现转变的根本原因。通过建立模型、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流动性变化是从2007年底初见端倪、2008年上半年逐渐减少而下半年开始大幅减少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货币政策之所以出现倒V型转变的关键原因是央行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失误和反应滞后。  相似文献   

14.
为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7%提高到7.5%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董积生 《西部论丛》2007,(12):48-49
为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今年来央行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前10个月,央行先后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隹利率由252%上调至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上调至7.29%,发行央行票据3.84万亿元,1至11月央行还先后9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9%调升至13.5%的历史高位。此外,相关部门还通过发行0.8万亿元特别国债等措施紧缩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尽管如此,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我国流动性过剩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增长仍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苗头,紧缩性调控措施还会进一步出台,这无疑对还处于转型中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英国《金融时报》3月15日】在过去的1年多时间内,中国的中央银行连续多次提高了法定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在公开市场上大量回收流动性,在此背景下,令许多分析员困惑的是,为什么银行间的债券市场不跌反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4月21日起,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至此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进一步上冲至20.5%的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8.
从2006年6月开始,央行不断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行表示,此举旨在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19.
去年以来,我国银行信贷大幅度增加,投资增速和经济增长率均创近年来新高,特别是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物价发生了明显的上升,这些现象引起了中央银行的关注,并适度进行货币政策操作。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以同业业务为主的非存款负债以及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大大弱化了货币乘数论的有效性,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本文从理论及实证两个方面研究货币乘数论与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对于央行能否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这一点,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检验的论据都不充分。实证研究表明:由于同业负债、理财业务以及出售持有债券获得流动性支持等外部融资渠道的存在,商业银行贷款并不一定受到存款约束,导致传统的货币乘数论失效。在法定准备金率这一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降低的前提下,我国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央行只有对商业银行等主体的放贷行为和货币创造能力实施有效控制,货币政策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