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和费用的配比为标准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而计算出利润,不管是否在本期已收到或支出现金。原来的基本会计准则把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会计原则。2006年2月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把此项会计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把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会计基本假定来对待。本文就权责发生制的性质和归属问题,及权责发生制退出会计原则之列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权责发生制是按照归属期来确定本期的收入费用,以权力取得和责任完成作为收入费用发生的标志,进而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目前在各国会计实务中,企业会计核算大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会计利润的特点 1.会计利润是以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得的各种收入与相应的费用成本相抵计算出来的。这种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础之上的利润,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2.会计利润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上的,因而是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按权责发生制来划分的。收入费用以应否归属本期为准。  相似文献   

4.
权责发生制会计与现金流动会计由于各自特点而各有其局限性,任何其一都不能全面反映财务会计目标,都不能提供给外部使用者以全面、准确的信息。下面简要介绍这两种会计的发展及结合途径:一、权责发生制会计与现全流动会计的涵义1、权责发生制会计。权责发生制会计是指传统会计据以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基础。它运用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能较好地确认各期的收入与费用,正确地反映期间的经营成果。因而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采用,1975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1──会计政策说明》.把权责发生制列入会计的基本假设。但…  相似文献   

5.
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会计处理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负担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这一确认计量基础与收付实现制比较,主要是从时间选择上确认的标准,其核心是根据权利责任对应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费用和收益,既不预见未实现的收益,又充分估计到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消除生产经营中的虚假成分,充分体…  相似文献   

6.
一、征求意见稿与旧制度的比较(一)征求意见稿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原则,即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付,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实行权责发生制可以解决旧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而产生的收入成本不  相似文献   

7.
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在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时,以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为前提条件,以应收应付为标准。它一直统帅着会计核算行为.在会计日常核算工作中,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会计报表体系中,为反映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从经营中取得的资金和用于经营的资金,总括地报告企业在该期间所有的筹资和投资活动,完整地揭示企业在该期间内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也曾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原则结合现金收付实现制来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但是,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应提供哪些信息是由社会经济环境与决定的。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财务报告使用的要求。所存在的不足已日益显示出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者的差异在于对收入和费用的会计确认时间不同。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收付为标准,会计记录方法比较简单,但对各期收益和费用水平的反映却不尽合理;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和义务的发生为标准,会计记录方法较复杂,但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各期收益和费用。  相似文献   

9.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以企业的收益或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按照归属期确定本期收益或费用的一种方法。配比原则是以企业根据当期已取得的收入与取得这些收入所发生的费用相配合,通过两者的差额来确定本期利润或亏损数额的一种方法。两者均以持续经营和会计期间为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是按照会计分期的要求,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为平衡各会计期间损益,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对不仅仅属于本期的费用所进行的分配处理。  相似文献   

11.
从会计对象特性和谨慎性角度看权责发生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责发生制即应收应付制,是以应收和应付作为标准来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凡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是否已经收入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而不属于本  相似文献   

12.
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一)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所得税影响金额,直接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收益分配观”,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付所得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仅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影响程度。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工作量小;但是应付税款法不确认当期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显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而逐渐被淘汰。  相似文献   

13.
一、原有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会计信息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原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会计处理既采用权责发生制又采用收付实现制。由于两种会计基础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不同,所以对损益的确认就不同。在收付实现制下,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后者不能正确反映收入费用的配比关系,不能正确核算医院利润,从而不能正确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果。  相似文献   

14.
会计主体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处理时,在月末需要将收入和费用确认入账,这时所做的会计分录一般称为调整分录。而现在各种会计学原理教科书中,对调整分录概念和其所包括内容的表述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此类会计基础性问题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会计核算基础有权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权责发生制是指会计核算中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的方法,即凡属本期的收入(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到(支出),均作为本期收入(费用)处理;不属本期的收入(费用),即使本期收到(支出)的款项也只作为预收(预付)款项处理,而不作为本期收入(费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仍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能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需要,但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收付实现制的不足日益明显,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及事业单位的特点,改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程春晖 《四川会计》1994,(10):20-21
试论权责发生制会计与现金流动会计的结合厦门大学程春晖权责发生制是传统会计据以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基础,由于它较能正确反映企业各期的经济业务及经营成果,因而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1──会计政策说明》,把权责发生制列...  相似文献   

17.
《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桉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权益责任是否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的一种处理原则。它是指导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新会训制度的诞生,又为它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下面就权责发生制在新会计制度中应用的几个有关问题,谈一点我们的浮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而不论货币资金是否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一切要素的时间确认,特别是收入和支出的时间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或责任义务已经发生为标准。一、推行权责发生制的背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逐步确立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财政预算会计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现行预决算报告制度已经难以满  相似文献   

19.
一、企业会计处理的基础会计处理的基础可分为两种: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其中,“收付实现制”是指以实收实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费用的标准,强调对收入、费用、成本、利润及资产、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必须以收付事项已经实现为原则。企业在报告期没有实现的收付事项则不能作为核  相似文献   

20.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制度。当前社保基金会计核算使用的就是收付实现制。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改进和完善这项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