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萌 《价值工程》2013,(17):296-299
目前,对土地利用在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新兴热点,而对于政策影响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变化模拟研究与分析的成果尚只存少数。因此,本文在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现状于结构和空间布局两方面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当前面临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相关政策进行需求变化研究,通过合理选择土地利用分类,运用逻辑回归分析及ROC曲线等方法进行反复的驱动因子筛选,最终选出最适用于研究区特点的因子,并通过CLUE-S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政策在空间布局上的影响做出合理模拟。结果显示,采用确切符合研究区特点的参数设置,灵活多变地选用驱动因子可以有效地帮助实现运用CLUE-S模型同时模拟出"建设用地上山"、"建设用地为耕地腾挪土地"、"建设用地沿河沿路发展"、"重点产业用地扩张"等多项土地利用政策在空间上的布局,其结果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慧  杨具瑞  刘一龙 《价值工程》2012,31(31):73-74
在遥感技术我GIS技术的支持下,对松花坝水源保护区1992、1996、2001、2006、2010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对此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由结果看出:该水源区内林地是主要的土地类型。由于人类、自然等多种因素的驱动,使得未利用土地、居民点、草地都有减少的状态。保护区内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也是导致该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不断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哈密市1996年的土地详查数据和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对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进行综合研究.采用动态度指数、综合指数、变化率等方法,分析了以哈密市为代表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种类、面积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导至处了各类生态环境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同时土地利用的变化还改变了自然景观面貌和影响景观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分配,它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些影响也会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动中表现出来。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状况以及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进行的系列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5.
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城市建城区土地面积扩张是衡量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对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城市规划的修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本文将运用GIS分析软件,结合绵阳市现有的城市规划,分析绵阳市城市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辉河湿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文章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对辉河湿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利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定量研究了辉河湿地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8年的15年间,辉河湿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无水湿地,并且辉河湿地面积萎...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安康市2005—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利用模型,对于安康市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安康市耕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非农用耕地面积增多.其中2010年林木覆盖率比2005年上升2.69%.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安康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2、2012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利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土地利用流量”的新概念来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区际差异。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流量能很好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数量、方向,以及转化程度、方向;(2)从土地利用流量来看,北京市近20年来耕地减少最为严重,流出面积为2408.97km2,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是流入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3)从土地利用流量比的角度分析,耕地和其他土地均为负值,而其他类型均为正值;(4)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来看,北京市土地利用年均变化速度达到1.15%;(5)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区际差异,将北京市16个区县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迅速变化区、较慢变化区和轻微变化区。  相似文献   

9.
产业的增长变化与土地利用方式及利用类型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本文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北京市产业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产业用地效率比较以及产业用地与GDP的相关分析,探讨了北京市产业增长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从优化土地资源在产业问的配置、提高产业用地效率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6,(27):184-186
目前各矿常采用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及区域测绘地形的方法,对矿区的塌陷范围进行监测,实地调查土地利用情况。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淮南矿区对采煤塌陷区域进行了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 SAR)、TM影像技术研究,获取地表土地利用特征,为淮南矿区土地分析与复垦提供技术依据。论文主要研究淮南丁集、顾桥矿区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2005年~2015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矿区土地利用信息。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6,(25):63-65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产建设在不断地改变着土地的利用结构。论文以志丹县2005-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从土地利用数量和土地利用程度两方面对志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志丹县土地的总体变化幅度较小,但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率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慢,未利用地、耕地和水域的面积出现负增长,利用动态变化度分别为-5.60%、-2.93%和-2.3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林地和交通用地呈正增长,利用动态变化度分别为1.15%、1.00%、0.77%和0.67%。志丹县2005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31.10和227.38。最后根据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志丹县土地利用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技术开发》2016,(3):150-151
文章在介绍毕节市概况的基础上,就毕节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耕地利用现状、园地利用现状、林地利用现状、牧草地利用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等八个方面对毕节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最后就毕节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婺源县赋春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特点,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战略并对土地整理的目标进行了阐述,并且将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土地整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8年期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绝对值以大于1为主,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弹性系数总体小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Agent模型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Agent模型的复杂系统模拟预测功能,论文尝试解决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问题,以期对科学制定城市与区域规划有所裨益.在典型Agent模型"Repast3.0"基础上,构建了Repast与Openmap相结合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预测原型系统.基于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应用结果表明,GIS-Agent一体化技术是模拟预测土地利用分布变化的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土地利用学等学科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开端,在未来近半个多世纪的时期中,将一直处于急剧突变进程之中.加强对我国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根源分析问题.本文简要概括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和驱动机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探析干旱荒漠区人工绿洲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程度,对于人工绿洲的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景泰川电力提灌灌区(以下简称"景电灌区")为典型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ENVI和ArcGIS软件,对景电灌区1994年、2001年、2008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景电灌区在1994-2008年,生态系统处于退化阶段,在 2008-2015年,生态系统处于良性恢复阶段。景电灌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4的3.554亿元增加到2015年6.48亿元。整体而言,景电灌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在时间上相呼应,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才能对人工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研究,对于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采用200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2000-2020年MODIS遥感影像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NPP变化影响。研究结果认为应该控制城市扩张规模,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8,(9):80-84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宿迁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随之土地的利用情况发生极大变化。本文对宿迁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80~2005年时期为研究时段,对这一特定时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太湖水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1980-1990年问,环太湖地区土地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太湖水质开始受到人为干扰;1990—2005年间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发生重大转变,开始以建设用地为主,太湖水质也急剧恶化,说明受到人为因素干扰较为厉害。文章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和自然因素这五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