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上海市自1993年开始改革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于1994年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年来,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协同下,始终立足“以人为本,为民解困”原则,不断规范救助行为、夯实救助基础、创新救助形式、优化救助体系,为维护上海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基本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镇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1996年实施以来,低保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运行机制正常化、政策宣传广泛化、操作程序制度化、对象管理动态化、民主监督公开化、资金管理规范化”,有力维护了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政府分了忧,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从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几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低保家庭政策补贴、社会捐助四位一体的最低生活救助体系。在此过程中,财政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参与政策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监管,确保应保尽保,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晓燕 《河北企业》2014,(10):12-14
<正>一引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制度。我国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向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与支持,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灾民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救助,以及社会互助。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助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江苏省从2005年起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农村低保工作进展顺利,运行良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进行救助,以满足其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线”。赤峰市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从1997年起率先在市辖三区实施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1999年5月,全市12个旗县区已全部建立并实施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年来,共计发放保障金1132万元,累计有近30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充分发挥了扶贫济困、帮弱救残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本文通过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特点的研究,从而弄清各国救助制度之间的区别。从而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是因为年老,疾病,灾难等陷入贫困,危及到人的生存,居民难以维持正常生活时,国家或者社会所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对于被救助的人都是弱者,保护弱者即是文明社会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制度优越性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名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难以真实反映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实际效果,引入新的指标,对中国城市近年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实质救助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同时为政府有关部门对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选择和评估提供一个新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名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较高的城市,如深圳、上海等,其实质救助水平并不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建筑工程项目相继开工,许多风格独特、创意非凡的建筑物成为城市的地标.然而,近年来一些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不久即出现质量问题,成为“豆腐渣工程”;有的由于设计及基础施工等存在问题,建设物未达到寿命期限就被迫拆除,成为“短命建筑”.因此,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物正常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基础施工成为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社会发展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类发展及社会进步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广泛的涵义,其中,某些社会发展目标是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会影响某些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反过来,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是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活质量、地域平等与社会公平、社会安全、多样选择以及公众参与等社会发展目标,对于城市建设的实践活动均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小朋  王景 《价值工程》2010,29(21):148-149
在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发展中,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及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营造良好的居住空间归属感,为居住者提供丰富、美好的生活空间,才能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本文根据现有城市居住空间中存在的现象,总结了几点关于城市居住空间的归属感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谢治菊 《城市问题》2011,(11):77-83
流动商贩治理是城市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流动商贩的有效管理有利于促进城市社会管理的优化。传统城市社会管理体制下的流动商贩治理存在治理理念落后、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机制不健全、治理模式暴力因素明显、治理成本较高等问题。在新型城市社会管理模式下,要实现对流动商贩的有效治理,必须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机制、治理模式等方面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从农转工到农转居--征地安置方式的变化与成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与生活问题,我国相继出台了农转工和农转居这两种安置方式.作者通过比较分析指出,农转工由于体制转型导一致的问题而变得举步维艰,作为其替代办法的农转居虽然正成为许多地区解决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首选方案,但许多农民通过这种方式进城面临着因其素质低下而无法就业只能"吃低保"的困境.因此,农转居不宜盲目扩大规模.与上述两种政府主导型的安置方式所不同的是,按土地市场价值经予失地农民补偿的自主择业将成为一种新的征地安置方式.  相似文献   

17.
城市园林与城市社会生活——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晓岚 《城市问题》2007,(12):99-101
分析了20世纪末城市园林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传统园林、城市新园林在城市社会中的作用和表现,提出城市园林在社会关系建构、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并结合南京城市发展趋势,揭示了城市园林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十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我国 ,搞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提高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 ,而且是顺利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引擎和有力保障。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顶庞大的系统工程 ,我们必须统筹规划 ,通盘考虑系统各部分的相互联系 ,保证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现行的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分别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3个方面提出了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珠海市西部地区刚被纳入珠海市经济特区的范围,其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距原珠海经济特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探讨了珠海市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问题、户籍制度和弱势人群就业问题、城中村和城市管理秩序问题、空间布局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