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林淼 《经济导刊》2006,(3):78-82
“为了保护投资者以及公众的利益”,这是美国《2O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SOX)法案》)的第一句话,其分量之重,不仅让那些现在欲到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望而却步,更让那些已经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成本倍增,甚至打起主动退市的算盘。  相似文献   

2.
邓国用 《经济学动态》2002,(6):003-F003
我国著名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的新作《消费力经济学》已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皈。这是他继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消费需要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一系列著作之后  相似文献   

3.
王彦荣 《时代经贸》2008,6(8):31-36
近期,美国国际经济问题研究所伯根斯滕在《外交》杂志上发表《平等伙伴关系——华盛顿如何应对中国经济挑战》一文,再次公开提出“两国集团”(G2)观念。“G2”观念的提出,将中国由国际经济体系的“参与者”提升到“领导者”地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部分人士对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视,但从实质上来讲,“G2”与前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关于发展生态消费力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论述:发展生态消费力,对提高消费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文明,作用很大。接着从消费力的主体、客体、生态环境等方面说明我国当前生态消费力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生态消费力的对策:要培育高层次的生态消费观念,发展生态产业、产品,优化消费环境,加强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加强生态知识的教育。最后提出:发展生态消费力,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本篇文章是《新智囊》与中国管理传播网共同策划的“中国商业理念转型三部曲”终篇(前两篇为《狼性文化的终结》)、《企业真的能够和谐吗?》,见《新智囊》2007年2月期和3月期),重点在探讨支撑经营理念转型的动力之源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由个人负担的比重越来越高。对于贫困的大学生及其家长而言,助学贷款是他们进行教育消费的保证。但由于个人信用制度的短缺,我国助学贷款的顺利发放还需要有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利益中心到底在哪?《中国的利益中心底在哪》一文(《环球时报》2007年12月9日)告我们:“中国发达的制造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沿海。一个广东省,产值是西藏的91倍。是青海的42倍。即使有西部的出口,沿海地区的货物也不可能走陆路。”文章还认为,“历史没有记载任何一个人沿‘丝绸之路’从长安到达罗马,中国西部不仅从前没有现在仍然没有通往西方顺畅的贸易通道”.  相似文献   

8.
对“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末、2000年初中国书界涌起了一阵旋风:出版面向教学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这场旋风的风源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之名推出成果:《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与《〈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使用说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1999年12月10日以“中国案例教学——MBA教育的新起点”为名用整版推出一组文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曹凤歧的“中国人编写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9.
东方 《经济纵横》2005,(3):64-67
柳传志先生,江苏镇江人。1966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原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他于2000年1月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2000年6月被《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2000年度评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2001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25位最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经济月刊》2011,(9):75-75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尹世杰在2011年7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发文指出提高精神消费力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提高精神消费力,有利于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实现低投入、低消耗、  相似文献   

11.
人物     
《新经济》2010,(1):90-90
“中国工人”:入选《时代》年度人物 美国《时代》杂志16日宣布,“中国工人”作为今年榜单上的唯一一个群体和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同时上榜。《时代》评价称。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他们的贡献使得中国引领全球实现复苏,实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陈希琳 《经济》2015,(4):26-28
说起“文化消费”这个大命题,颇有宏大叙事的意味,但如果你看到热映的电影、座无虚席的音乐会、卖座较好的芭蕾舞表演或者是传统戏剧表演,你就能感觉到文化消费的无所不在,以及蕴藏在其中无穷的消费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新角度     
《新经济》2009,(8):14-14
《朝日新闻》 中国“80后”拯救日本经济:年轻人消费意识淡薄,老年人捂紧钱袋子,日本国内消费低迷,商品卖到哪里去呢?上世纪80年代出生在中国的“80后”是最佳对象。  相似文献   

14.
谢付亮 《新经济》2009,(11):69-69
中国茶不需要立顿,这一观点“惊艳”亮相后,似乎立顿要与《茶经》一同被“抛弃”,同样引来争议无数,有人“惊讶”:为什么这么斩钉截铁?有人立即拍案而起,撰文指出:中国茶真的不需要立顿吗?言之有物,论之有理。  相似文献   

15.
人物     
《新经济》2009,(9):56-56
基辛格:中美关系必须“重新平衡”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许多国家要求中国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但中国内向型的经济增长转变,必然意味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将大大提高,中美关系也因此需要“重新平衡”。这是基辛格8月19日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的一篇文章的观点。基辛格认为,过去几十年来,世界已经习惯于“好胃口”的美国大量消费,而中国则向美国提供大量消费品。大量美元流人中国,然后中国再借钱给美国消费。中国曾经对美国这种“低风险、高增长”的模式非常向往。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2月19日《参考消息》报上刊登了《如何看待中国科技产品出口》一文,转引西班牙《先锋报》披露的经合组织(OECD)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是世界最大科技出口国,中国2004年IT行业出口增长46%,已经超过美国,中国的这项出口达到1800亿美元,而美国只有1490亿美元”。对此,尚需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闻周刊》5月9日推出封面故事:中国的世纪(China‘s Century)。中国著名影星章子怡笑容可掬地出现在封面上,背后衬以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万里长城和上海东方明珠塔。封面还用红色标签注明:特别报道。美国《新闻周刊》以“未来是否属于中国?”为总题,用了二十—个版面进行了密集报道。该组报道所要阐释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已不再是—个预言,而是—个事实”,其成果“惊人”。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好处。然而,“中国世纪”到来究竟是事实还是作者耸人听闻的噱头呢?  相似文献   

18.
美国海军中校、海军战争学院国际法教授詹姆斯·克拉斯近日在最新一期《世界事务期刊》上刊发长篇文章,假想中国2015年将与美国发生海上激战,最终中国海军打败美方“乔治·华盛顿”号航母。这次“灾难性失败”宣告美国在太平洋长达75年的优势地位的结束,确定了中国在亚洲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9.
周宇 《经济导刊》2006,(12):40-42
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这是深圳一次意义深远的发展模式的转变。2006年8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目光投向了深圳的转型。在其题为《深圳的诞生与再度辉煌》的文章中直言:深圳今天面对的转型问题,整个中国经济也将会遇到;深圳目前正在做的是整个中国也必须做的事情;深圳  相似文献   

20.
沃尔玛——一个享誉全球的名字,一个缔造奇迹的神话!2002年,它力挫微软,登上了《财富》500强的龙头宝座,让我们不禁感叹:“一个卖廉价衬衫和鱼竿的摊贩怎么会成为美国最有实力的公司呢?”于是,翻开沃尔玛的成长史,细细研究,却惊讶地发现,它的成功并无任何玄机奥秘,相反,其经营理念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就已被提出。可以说,沃尔玛是成功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浓缩史。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沃尔玛人对这套思想体系的灵活运用和持之以恒铸就了今天的服务业巨星![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