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论述谨严,其所包含的智慧值得现代人借鉴、吸收,“以正为仪”、“以人为本”、“应变不失”、“德以合人”等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垄断:老祖宗们把垄断叫做“龙断”、“陇断”,原指中国古代市场中隆起的地方,也指高而不相连属的土墩子。《列子·汤问》中有话:“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孟子·公孙丑下》中说:“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说的是有做生意的人爬上土墩子,为的是能够获得卖得好价钱的货物。后喻为把持和独占,“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用法,无疑是后人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3.
锡、铅、锌是人们最常用的,也是常常混淆的三种金属。我国古代常常把锡和铅都称作“青金”。《神农本草经》则称铅为“黑锡”,汉初著作《尔雅》则解释说“锡之善者曰铅”。古罗马人称铅为“黑铅”,称锡为“白铅”,我国古代把锌称为“倭铅”。五代时的《宝藏畅微论》提  相似文献   

4.
一、柴达木古代交通述略柴达木交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我国古文献中,有不少关于中原人沿丝绸之路到西域的记载,先秦时的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流沙,如“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大山曰昆仑之丘”;《庄子·天地篇》有;“黄帝游乎赤水,登乎昆仑之丘”;贾谊《新书》亦有:黄帝“涉流沙,登于昆仑”,这里提到的昆仑,是一个很大的地域,都和今日南疆以至延绵到柴达木的昆仑山有关。成书于战国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记载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作为一部古代典籍,《论语》不仅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可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相提并论;同时,《论语》也因其杰出的政治智慧而成为经邦济世的重要思想渊源,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实践的影响可见一斑。“郡县治,天下安”。自秦代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起,县级建制一直延  相似文献   

6.
“福”趣     
新春佳节,在我国城乡特别是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屋门、窗、箱柜、水缸、粮囤、农具等地方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示“迎春接福”之意,对这“福”字的涵义解释的不少。 “福”字在初有文字的早期文化中就已有之。据《说文》解释:“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福”字广义的就是幸福,它是祸的反义词。《老子》:“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卷上:“全寿富贵之谓福”。狭义的福是夫妻双全、子孙满堂,古代称木星为岁星,谓其所在有福,故又名福星,天国神仙之地为“福地”,庙宇供善男信女解囊的箱子上面写的是“广种福田”。用“福”作人名、地名、商标名的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7.
太阳与能源     
光焰耀目而神秘莫测的太阳,早就引起人类的巨大兴趣。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太阳的诞生。至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盘古化生”,见于《五运历年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一说是“羲和所生”,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  相似文献   

8.
巫,甲骨文写作 ,后省作。《说文》上是这样解释的:“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最早是个动词,同降神事相结合,可释为赞、祷,而进行相主持这种活动的人即是巫师。巫亦称巫教。主持巫教活动的,除巫以外还有觋。《说文》称:“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故我国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  相似文献   

9.
田勇  刘波 《魅力中国》2011,(10):326-326
《日知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有几条涉及到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军队的兵种情况,现予以探讨,以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日知录》并对我国古代兵种相关情况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两种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井 《南方经济》2004,(1):13-15
发展观有两种:一种是“以物为本”,以经营增长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基本上是这种发展观,在取得伟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不协调的负效应。另一种是《决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社会进步为目标。它是《决定》的指导原则,以五个统筹发展来克服不协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治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人们,几乎概无例外地将“不患贫而患不均”这句话,当作我国古代关于经济方面的基本国策而加以肯定和宣传。我认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不患贫而患不均”原作“不患寡而患不均”,见于《论语·季氏》。原文为:“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  相似文献   

12.
春节与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的叫法始于民国,在这之前称为年。在中国古代,就有对年的不同叫法:在夏代叫“岁”,表示新年一到,春天就来了;商代叫“祀”,说明四时已尽,该到编入史册的时候了;到周代,才有了“年”的说法。《尔雅释年》上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就是这个意思。《谷梁传》中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甲骨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样子。由此可见,“年”原是庆祝丰收的喜庆日子,故古代辞书把“年”字放在“禾”部,叫“稔”,寓意谷禾丰,所以年的意思就是五谷皆熟,收成好。公元前104年,汉武帝…  相似文献   

13.
能否搞好企业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而无论何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归根结底靠人去实施。人才是管理的根本因素。抓住这个根本因素,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究竟怎样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使管理达到最佳效果?只能在管理实践中探索出结论。一、在以人为本管理上,要解决好依法与依靠这一首要问题依法与依靠,就是法制管理与民主管理。法制管理与民主管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国家制定的法津来看,《企业法》既规定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也规定了“职工有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劳动法》、…  相似文献   

14.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收集于《道德经》一书。《道德经》未被道教利用之前,原名为《老子》。老子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精华,他创立的道家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鼎足而立。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把《道德经》也能当成企业管理者必备的“怀中宝典”。  相似文献   

15.
任杰 《魅力中国》2010,(23):284-284
《大学》是一门作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儒学经典,是古代做人做学问的指南,对今人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着重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理解《大学》一文。  相似文献   

16.
《特区展望》九九第一期刊耕云先生《百病从心生》一文,写得很好,很受教益。但文章把孔子“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话翻译成“他是这种人,他当然会得这种病啦”则偏离原意太远。 《孔子原话出《论语·雍也》,全文如下: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乎,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孔子弟子冉伯牛害了病,病的可能相当严重,孔子去看望他,说了上面那段话。杨伯峻先生把“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翻译成“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是基本准  相似文献   

17.
近日应上海市道教协会之邀作客钦赐仰殿。钦赐仰殿坐落在浦东源深路,是上海重要的道观,也是今浦东地区保存较好的古代庙宇。在古代,“钦”通常为皇帝专用词,如皇帝专派的官员叫作“钦差大臣”,皇帝御览后再定名者称“钦定”,如中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就全称《钦定四库全书》,皇帝的恩赐则称作“钦赐”,这座名为“钦赐仰殿”的庙宇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它与中国古代的哪一位皇帝有关。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过上海的浦东,并驻足该庙。清晨,当他推开楼厢的东窗时,仰视到东来的紫气,认为这是一个吉祥…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万叶集》被誉为他们的《诗经》,是研究日本古代社会的重要典籍,不单是文学史的文献。这部古诗歌集产生在“假名”文字出现之前,是使用汉字的“音”和“训”记录的。到后来,这些记录就产生辨识解读的问题。读法不同,意义的理解就有分歧。有的,一首“和歌”竟有30多种解释;有的,到如今也不能说是已经解通,在学者中间成为“众说纷纭”的悬案。这种情况应该说并不奇怪,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古典籍研究中是常有的现象。但是,今年一月,新潮社出版了由中野矢  相似文献   

19.
海东青,又叫海青、海东青鹘。它是一种名贵的猎鹰,也是古代东北边疆各族人民向中原王朝进贡的珍品。这里就其分布和产地作一考析,不妥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一、海东青的地理分布根据古文献记载,我们认为,海东青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域: (1)辽东地区。据《本草纲目》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六研斋笔记》载:“海东青,鹘之俊者,大如鸠,春初自海入辽。”  相似文献   

20.
年的由来     
年这个称谓是自周朝开始的,《尔雅·释天》上说: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而很早以前,古代的字书都把“年“放在禾部,叫“稔”,寓意谷禾丰稔,《谷粱传》曾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这里的有年就是收成好,大有年自然就是大丰收的意思了。可见那时还未出现“年”。但是周朝的“年”却以建子,即十一月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