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制定相关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河北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十分明显,选取8项经济统计指标,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保定市22个县(市)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并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 喀斯特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典型喀斯特地貌类型覆盖区—遵义市为研究区域.从土地生态安全角度出发,基于环境—经济—社会(EES)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聚类综合评价方法,对遵义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市各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可分为3大类:土地生态安全低度风险区2个,中度风险区2个,高度风险区10个.遵义市应...  相似文献   

3.
耕地破碎度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借鉴景观格局研究思路,构建耕地破碎度评价模型,利用1992年、2003年和2014年3期TM影像,对宁波市各县(市、区)耕地破碎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区域耕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基础数据以及耕地破碎度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研究方法:景观指数法,熵权法,自然分级法。研究结果:全市各评价单元耕地破碎度不断增加,1992—2003年耕地破碎度增加的幅度大于2003—2014年。全市耕地破碎度空间分布情况变化明显,1992—2003年两个Ⅰ级区转化为Ⅱ级区,一个Ⅱ级区转化为Ⅲ级区,2003—2014年,Ⅲ级区增加两个,全是由Ⅱ级区转化而来,Ⅰ级区只剩下一个。研究结论:全市耕地破碎度不断增加,地形复杂、经济发达的地区耕地破碎度偏大。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省7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比较分析黑龙江省2003、2008与2013年县域经济指标权重和县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并结合ESDA法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明显,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2)局部差异方面,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西部边缘化"特征和经济退化现象,"HH"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哈大齐"地区;"LL"区主要集中在以克山县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并有向四周扩散的趋势。(3)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和比较优势,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黑龙江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促进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文章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框架下构建包含开放环境、开放规模、开放潜力的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10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分为四类:发达开放区(重庆、四川、陕西)、中等发达开放区(内蒙古、广西、云南)、一般开放区(宁夏、新疆)、落后开放区(甘肃、青海)。(2)西部10省整体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较大,西北地区严重落后于西南地区。最后,文章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背景,针对不同类别,提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并且有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分析65个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概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65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和经济落后地区4种经济发展类型,基于GIS软件,从地域的空间分布上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各系统可持续与协调兼顾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基于榆林市12个县域有关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榆林市区域发展可持续性与协调性进行评价。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榆林市各县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其次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县域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进行评价,并结合榆林市域与县域发展实际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但各地级市差异明显,各类整治工程效益迥异。根据不同盟市发展与地区定位,从自治区层面综合分析不同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确定地区土地整治目标和重点,对部署土地整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使用灰色关联模型,选取经济、社会和生态3方面共10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期间12个盟市的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内蒙古整理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4盟市,复垦工程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地区位于通辽市、兴安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等传统煤矿产区,开发工程以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通辽市综合效益最为显著。依照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位序排列,内蒙古12个盟市可划分为4类,其中第I类为均衡发展重点整治区域,第Ⅱ类为土地整理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Ⅲ类为土地复垦工程效益优先区域,第Ⅳ类为复合类型整治区域。与第I类区域相比,后3类区域各类工程综合效益略低,但具有明显的优势类型。[结论]作为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内蒙古土地整治工作应考虑不同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适度整治。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选择10项指标,对辽宁省44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划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44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工业发展及综合经济实力因素、人均经济水平因素、社会稳定因素3个层面,累积贡献率达84.8%。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辽宁省44个县市可划分为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区、初等发达区和欠发达区5种地域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44个县市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原因,同时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辽宁省4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投资消费三个方面建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辽宁省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大连、鞍山、锦州为中心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以及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附近,辽宁省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13个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南向北逐步降低;(2)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远远高于苏北地区。研究结论:通过运用地价杠杆、规划引导、区域合作、奖惩机制等手段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甘肃省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以2009年数据为准,构建了甘肃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21个民族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与比较。结果表明,地处甘肃 河西的民族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地处甘肃中南部的民族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据此,提出促 进不同类别民族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明确绿色经济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运用DPSIR模型,从经济系统、生活消费系统、能源系统、环境系统以及产业与技术系统5个方面选取28个指标,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依据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通过系统聚类法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4种类型:绿色经济发展高水平地区、绿色经济发展较高水平地区、绿色经济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和绿色经济发展一般水平地区。最后,通过对各种类型城市共同特点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各地市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剖析,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新疆经济迎来发展新契机,天山北坡经济带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分析该区域内各县域综合竞争力状况,旨在了解各县域竞争力优势与弊端。基于地理学系统性视角建立了含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发展3个子系统的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与空间定量法对各县域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综合竞争力理论评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发展现实基本吻合,同时讨论了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不足之处,为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研究借鉴。通过分析各县域最终综合竞争力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将天山北坡经济带分为四种类型的竞争力地区,即综合实力主导型"强"竞争力地区,工业、农业主导型"较强"竞争力地区,农业、旅游业主导型"中"竞争力地区,单一产业主导型"弱"竞争力地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县域的豫南三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豫南地区的南阳、驻马店、信阳三市为研究对象,鉴于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之观点,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13个相关因子对该三市所辖的28个县进行了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分析和关联评价。结果发现南阳市各县域综合发展指数最高,驻马店市最低,且每个市中各县的发展水平差距较为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为进一步了解豫南三市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县级区域作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量度区域经济时间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1978-2009年来贵州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规律,同时,选取11个经济发展指标,运用主成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测度贵州82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根据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将其分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四...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划分这4类主体功能区需通过省级区划的指标体系来确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包括10个指标项。其中,经济发展水平(EDL)指标项是刻画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增长活力的一个综合性指标;该指标项由人均地区GDP和地区GDP的增长比率两个要素构成,具体通过县域人均GDP规模和GDP增长率来反映。将辽宁省58个县级行政区作为省级区划的基本单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评价辽宁省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及其成因,刻画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全省承载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8.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高阶段和终极目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可以反映城乡发展是否协调和可持续。文章从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等四个方面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以市域为单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我国2010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中等及以上的市所占比例分别为62.50%、71.43%、61.01%和61.90%,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社会、环境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次之。(2)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总体一般。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较高、中等、较低、低的市所占比例分别为13.10%、21.43%、33.04%、23.81%和8.63%。(3)社会、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较好,尤其是社会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上的重叠性;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等级市集聚连片且圈层结构分布格局明显;环境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环境一体化发展水平反而较低,并且空间分布复杂,省域内差距较大。(4)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受自然条件、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东中西差异明显,与我国的三级阶梯分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尤其是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东部部分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落后的西南部地区是较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主要聚集区。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对2016年福建省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缓解城市人地矛盾,保护耕地资源。研究方法: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通过障碍度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看,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2)开发区区龄、开发区至县(市)中心距离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不存在明显规律。研究结论:经济发达地区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第三产业比重、社会商品零售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次发达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欠发达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用地扩张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城、浦江县城和磐安县城为例,构建其用地扩张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三个小城镇用地扩张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值.小城镇用地扩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导致耕地数量的减少,不利于对农业的发展;失地农民的产生,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正面影响主要包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城镇化水平;改善小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经济较发达地区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其用地扩张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较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但其产生的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也是较大的,其影响的综合评估值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