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直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主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阐述涉及到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利益问题,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共鸣,具体体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彰显了民生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方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活动的终端组织机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摆在疾控机构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构建民生财政,着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由建设性财政到建设性公共财政,再到构建民生财政,要求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民生财政,解决民生问题,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同沐浴民生财政的阳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发展党内民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寻找到的一个突破口,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可以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得到扩大和再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对民生改善有深切的关注,他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思想保障。毛泽东事实上确立了民生改善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思想保障,为民生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强调加快经济建设以改善民生;他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同时,毛泽东民生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诸如急于变革生产关系,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平均,忽视了效率的提高;偏重生产建设,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6.
古巴作为整个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自革命成功之日起,就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和层层紧逼。社会主义的古巴,是一个贫穷的国家,由于美国的长期封锁和苏东剧变,经济一直十分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尽管困难重重,古巴仍然是一个社会安定,文明和谐的国家,这与古巴在民生方面的作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共在改善民生方面进行的大量探索,以及各种民生政策的制定,都有我国值得借鉴的方面,这些方面为中国当前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西方生态主义认为,集权不仅造成人对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也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为了改观西方国家的精英集权对普通民众民主权利的侵夺,生态主义的参与型基层民主理念主要体现出超越仅在"选举期"人民才享有所谓民主权利的假民主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蕴。其理论渊源无疑是多元的,但其中凸显出杰斐逊和自由民主主义价值取向等的影响,尤其是对卢梭及其"主权不可分"论的反思。对西方生态主义的参与型基层民主理念的探析,可以对我国切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认识到改善民生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改善民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善民生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全方位系统工程。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启示我们要从政治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发展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终极目标。和谐文化视域下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创造和睦的发展环境,激发社会活力,让人的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保障人民各方面的权利,着力养成民主意识与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晴雨表",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科学制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和决策,才能使整个社会具有和谐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才能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共建共享是和谐社会的根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制度设计、在于冲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不仅高度关注民生,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改善民生的理念、政策取向和具体、明确的工作部署,是党的十七大的历史性贡献。它标志着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全面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在进入一个根基更加坚实、更加牢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民主政治。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构筑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本文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概念作了解析,分析了我国法律文化二元结构的不平衡状况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利影响,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迫切要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有利于树立法律的至上权威,有利于法律实际效能的发挥,有利于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  相似文献   

14.
人民军队法制建设重要思想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建设和军事法制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奠定了人民军队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保证了人民军队建设始终在法制的正确道路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化解进程,直接决定着和谐社会建构的深度。而当前我国的民生现状,隐藏着很多不稳定因素,极大地冲击着和谐社会构建的步伐。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发展对策,是当务之急,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6.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本前提的,中国加入WTO,信用建设更是意义重大,本文对此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准确定位应该从其思想的深层理论逻辑得到阐释。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历史观基础是西方社会进化论中的社会有机体论和中国传统阶级调和论;孙中山民生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养民"的政治哲学理念,没有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政治价值观的倒转;孙中山通过其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展现了其民生思想的道德乌托邦色彩,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本质不同。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深层理论逻辑的揭示表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是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近现代继承者,它不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正确的探索期、正误交织的曲折期和严重错误的失败期;思想框架几乎涉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内容。其探索有成绩也有失误,但作为起点和正反经验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尊重人民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生共进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概括为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寻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途径的毛泽东思想;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邓小平理论;与时俱进应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赋予发展新内涵的科学发展观。在上述历史进程中蕴含的基本经验是:联系实际是根本;立足国情是前提;民族特色是风格;群众实践是基础;旗帜问题是关键;理论创新是源泉;人民利益是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