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袁文英  石成全 《时代经贸》2007,(5Z):157-157
近年来,气象新闻由原来的天气信息逐渐变成了一种重要的新闻强档,对于这个新兴的新闻栏目,并不会因为其先天的信息优势,而毅然“素面朝天”。面对日益挑剔的受众,以娱乐的形式向受众传播天气信息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娱乐化路线,形式各异的气象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纷纷露面。当然,低级而拙劣的娱乐固然让受众大倒胃口,但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迎合受众人群需求,气象新闻节目就必须采取争夺注意力。而真正的娱乐化传播模式也正是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也是媒体所应追寻的,那么,气象新闻到底该不该“变脸”?怎样才能让受众接受,虽然众口难调,但笔者也想就此发表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则是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它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通过对当前所出现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及其负面效应的分析,使人们对这一现象有一清醒地认识。并希望通过政府、媒体和受众共同的努力来还新闻以本来面貌,让媒体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公器。  相似文献   

4.
季梦婷 《经贸实践》2016,(7):298-299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中国目前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了新闻娱乐化现状的背景和成因,针对其出现的伦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推动我国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的角度入手,阐述了新闻娱乐化产生与发展的条件,并概括了当今社会新闻娱乐化的体现。新闻娱乐化之所以诞生于消费社会与其三种逻辑模式直接相关: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逻辑已由消费产品的使用价值变为消费其附加意义;消费社会的媒体秉承的是商业逻辑,企图通过最低的成本争取最广的受众,最终赚取最多的利润、该社会的种种特征放大了媒体的娱乐功能,媒体所塑造的拟态环境更加虚幻,从而使受众在体验过程中更容易得到弥补。同时,新闻娱乐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体现出两大趋势,其一为硬新闻数量减少,其二为硬新闻软化处理。另外,新闻娱乐化加速了媒体内容同质化,对培养受众独立思考能力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6.
媒介娱乐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种选秀类电视娱乐节目的风起云涌,以及电视新闻普遍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媒介娱乐化现象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这篇文章我们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下剖析媒介娱乐化,有助于人们深入地把握媒介娱乐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张雨 《时代经贸》2013,(20):180-180
媒介娱乐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种选秀类电视娱乐节目的风起云涌,以及电视新闻普遍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媒介娱乐化现象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这篇文章我们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下剖析媒介娱乐化,有助于人们深入地把握媒介娱乐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李俊松  杨舟 《经济师》2011,(11):63-64
网络的出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介传播塑造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然而在当前以市场为导向和消费理念至上的社会中,传媒娱乐化呈现出了主流态势。媒体在报道社会热点事件中越来越多地围绕着人们的猎奇心理、消遣心理等展开并引发了诸多关注。由庸俗化的新闻和对带有负面信息的"过分"报道所产生的负导效应,提醒媒介的传播者不能一味投大众所好,需要对社会传播责任有更清醒认识;同时,对于媒介的监督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媒介经济学近年来特别紧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一是媒介行业的迅猛发展。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催生了大众媒介市场意识的觉醒,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大众媒介的产业功能渐渐释放出来,媒介市场自然就热闹起来。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这一观念在中国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社会的市场化转型刺激了人们的信息消费,需求催化市场,大众媒体追求经济效益不再成为意识形态禁忌,媒体爱财,生财有道。各个媒体纷纷进军市场,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大众媒介市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大众媒介市场的活跃必然带动了媒介经济研究的勃兴。二是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自身逻辑的演进发展。新闻传播学研究渐渐摆脱教条主义和传统意识形态禁锢,开始直面当代中国传媒现实,面对新闻传播业涌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媒体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自从1979年《解放日报》恢复刊登了第一个商业广告以来,媒体与广告之间的关系就再也打不散了。媒介进入市场,成为天经地义的经济常识。面对市场的考验,媒体如何应对?这成为摆在众多媒体面前的迫切问题。实践的期待呼唤着理论的跟进。媒介市场复苏了,媒介经济活动活跃起来,但是我们关于这方面的解释却姗姗来迟。媒介市场的兴盛期待理论的跟进,在这种背景下,先天不足的媒介经济学就匆忙上阵了。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南京零距离》的开搔,它的高收视率让民生新闻一时间炙手可热,各地纷纷效仿,而民生新闻的主持人也学起丁盂非那种平民化的主持方式。然而,民生新闻在风行全国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其存在的问题,容易出现媚俗现象如表达内容止于庸俗、表面,表达方式流于娱乐、花哨的现象愈演愈烈,如何使民生新闻主持人真正的从表达内容,表达方式,新闻视角方面做到平民化,摆脱那种一味模仿,为平民而平民的表达方式,追求鸡毛蒜皮的表达内容,故作平民的视觉角度,本文将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现有民生新闻主持人的现状,对民生新闻主持人“假”平民化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即我们的民生新闻主持人该如何转变一味模仿,把视角投射到“真”民生上来,投射到真正反映“民”需求的报道上来,尽快摆脱娇媚做作的“假”平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帅帅 《新经济》2010,(6):60-63
在中国,“新闻集团”太过昂贵,所以没有一家电视台可以称作媒体帝国。同样在中国,“娱乐集团”太过泛滥,所有省级卫视都可能成为一个娱乐大亨。但目前,唯一可以称作娱乐帝国的,只有一家电视台,那就是湖南卫视。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遍地开花的背后,隐藏的问题不断暴露。记述民生的原生态化、庸俗化、娱乐化现象,弱化了新闻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教化功能。只有用"大民生"视角,从"记述"民生迈向"突出"民生,才能切实履行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保证民生新闻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北京光线传媒公司制作的国内第一档娱乐新闻节目《娱乐现场》为个案,涉及了娱乐新闻的嬗变轨迹,对娱乐新闻与文化新闻的区别加以分析,并对电视娱乐新闻节目的关键性元素做出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丁忆 《江南论坛》2002,(10):42-42
为社会哪一个群体办报,满足这个群体的哪些需要,树立起何种鲜明的媒介品牌,仍是我们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家知道,办好党报必须遵循三大规律:一是宣传规律,二是新闻规律,三是市场规律。如何遵循三大规律,各地市党报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这种探索说到底就是如何在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上做好“文章”。然而这“两套动作”的创新,直接关乎党报读者群的定位问题,因为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理念决定机制,机制决定产品。而所谓的理念,就是企业如何对产品进行技术设计与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今天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新闻。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一个“以人叙事、以事述史”的写作方式,用纪传体的方式记叙了2000年前的新闻,这种写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国内外学者对《史记》的某些记载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又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什么是新闻真实?新闻为什么会失实?《史记》是否会出现失实?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今天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新闻。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一个“以人叙事、以事述史”的写作方式,用纪传体的方式记叙了2000年前的新闻,这种写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国内外学者对《史记》的某些记载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又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什么是新闻真实?新闻为什么会失实?《史记》是否会出现失实?  相似文献   

17.
马利 《时代经贸》2007,(1Z):44-45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在传播中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播媒介由以往的报纸、广播、电视延伸到了互联网。于是,形形色色的新闻网站和电子报纸在网络上涌现。它不仅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渠道,更成为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大量失真失实的新闻在网络中涌现,并且还被大量报纸争相转载,使得新闻真实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人们对媒介的公信力不断产生质疑,同时也引发了新闻工作者对网络环境下的新闻真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节目为了满足受众休闲娱乐的需要,提高收视率,从而使电视节目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对于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现象,我们应该正确去对待,分析其成因,并形成有效的对策,以期创造一个和谐的视听环境,使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娱乐导向。  相似文献   

19.
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而未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凡失实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的客观事实,凭着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意志去报道“新闻”。就新闻界自身来说,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应辫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治江 《大陆桥视野》2012,(10):134-135
平民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树立受众意识,改变过去那种“你听我说”、“你播我看”的报道方式、用平民化的视角叙述新闻,成为新闻故事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过去的报道中,我们一度忽视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今天我们再次对新闻“故事化”进行探索,就是让我们重新挖掘新闻报道的细节,用新闻故事实现新闻报道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