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色文化的传承是现代进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红色文化的精髓部分,能够彰显我国的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现今我国各个区域展开了红色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利用红色文化精神促进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相反,在旅游产业的升级过程中对红色文化进一步传承,开辟了中国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经济产业共同前进的新方向。而红色戏剧作为红色传承中的重要元素,对于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对红色文化传承中的红色戏剧与红色旅游协同发展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所谓红色文化,可以说是我国当前最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的不断革命才建立了新中国,其传承下来的革命精神和思想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而VR技术作为当前市场前景十分广泛的科学技术,具有极为真实的交互性,借助VR技术,能够实现用户在虚拟环境当中展开交互,感受到沉浸式的真实体验~([1])。红色文化和VR技术的高效融合,对于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9年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70岁华诞,长征作为我国革命历史上的奇迹,有必要全面开发红色旅游路线,倡导全民体会红色精神。本文简要阐述了开发红色长征旅游资源的教育价值,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路径来全力促进红色长征全域旅游战略的发展,希望将中华民族不朽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四个全面",这为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契机。在此背景下,石泉县提出了红色旅游教育精品课程开发的课题。本文主要论述了此课题开发具有传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彰显县域文化自信;激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新动能,构筑党建教育旅游基地发展新高地;加速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进程;开辟县域党校发展新征程,加快教育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以此加快革命老区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皖南红色文化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其中蕴含着艰苦奋斗、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勇于胜利等革命精神,对于党员党性教育发挥着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本文皖南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着手,师徒寻找一条皖南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党员党性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必然要求,要抓好党性教育,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就要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向榜样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让很多人有了重温红色回忆的想法。红色抗联"微电影"之旅互动性和娱乐性十足,重构了全新红色旅游体验模式,能够使学员在短时间的参演过程中切身领悟并传承红色抗联精神。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所形成珍贵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VR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可通过对VR技术的运用~([1]),使用户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漳州作为重要的革命老区,是光荣的革命传承地,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近年来,漳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弘扬与保护方面也取得一些可喜成绩。但是在市场化的运作之下,漳州旅游资源开发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基于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理念,探讨漳州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合理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后,国内各行业均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面世也极大地推动着我国文化发展。江西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虽然新媒体时代为传播江西红色文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然而,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江西红色文化的传播。笔者从新媒体时代下江西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创新江西红色文化传播的一些路径,以期为促进江西红色文化的更好传播与传承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红色基因指红色文化中有形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精神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和资源整合。本文以百色老革命根据地为例,探讨红色文化旅游中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整合利用,希望能对改善千城一面文脉特色危机起到重要作用。依托百色红色文化、绣球文化、铜鼓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广红色文化+旅游构建乡村景观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河北是红色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传承,“红色胜地”文化品牌是河北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京畿福地·乐享河北”总品牌的六个子品牌之一。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红色文化品牌的塑造迎来了新的机遇。在红色文化品牌的建设中,河北要从品牌建设、品牌传播、品牌塑造、品牌精神和品牌保护五个方面出发,推进红色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迈向胜利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文章以概念范畴探析为研究起点,廓清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生成逻辑、共性特质与传承困境,试图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长效推进机制。研究发现:(1)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广布于红军长征沿线,其孕育、生成、积淀、发展、传播、创新和嬗变均与红军长征存在内在关联,深受长征文化及长征精神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非物质形态文化或口述历史;(2)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跨区保护难度较大、长征文化根基不深、非遗传承人才断层、利用方式同质单一与旅游开发利用无序等现实挑战;(3)明确研究发掘、人格活化、教育活化、数字活化、空间活化和产业活化六大实践进路,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此外,研究还对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及其活化利用实践进路展开延展性讨论,尝试性勾勒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逻辑关系图谱,以期为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3.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4.
彭香 《西部旅游》2023,(2):88-90
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好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帮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如何全面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是相关人员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融合是文化旅游与教育事业的深度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文旅教”融合创新,实现文化育人。  相似文献   

15.
沂蒙精神与沂蒙红色文化是临沂地区文化的核心要素,革命老区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与历史底蕴。现阶段临沂市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对沂蒙精神与沂蒙红色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其中,红色旅游外宣资料和标识语的英文翻译显然是红色旅游推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促进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的对外传播,加强对外宣传语言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做好红色旅游外宣资料和标识语的翻译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临沂市主要红色旅游外宣资料和标识语翻译的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对传承大无畏的奋斗精神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分析了台儿庄古城旅游发展优势,探究了台儿庄古城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文旅融合视角下台儿庄古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提出了一些策略,以促进台儿庄古城红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勇敢和智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教学日益成熟,在校园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对于我国精神文化教育,特别是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本文从智慧教学的角度出发,立足山东省非遗文化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有效的实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推动"齐鲁文化传承"工程的开展,促进山东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以红色资源为基础的精神文化产品,其作为我国近代革命史的重要资源,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把"红色旅游"工程与晋商文化、古建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旅游相结合,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互补双赢。红色旅游是旅游新生代产品,是建立在红色旅游资源基础上之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它极富内涵的独特精神价值,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已形成具有世界遗产意义的"红色精神"。发展红色旅游,彰显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陕西扶贫工作和红色革命老区游开发的现状,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研发红色旅游产品,促进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使红色旅游的发展真正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