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调查研究报告》2006,(87):1-15
“十一五”期间,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对重大机遇,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将呈现出如下一些主要发展趋势: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继续扩大,跨国公司将在产业转移中发挥主导作用;国际产业转移仍然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产业转移向产业链高端部分延伸;软件等新兴项目外包业务将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将日趋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在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产业转移的阶段是从加工贸易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国际产业转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一是第三产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第二是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跳跃性;第三是生产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第四是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产业供给链整体搬迁趋势;第五是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相似文献   

3.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而承接好国际产业转移则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新形势下开发开放结构调整的快捷通道,是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形势都有了新变化。当今,在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尚未见底,世界经济衰退继续蔓延的严峻复杂形势下,我们要努力抢抓发展机遇,继续做好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具有许多趋势和特点,将给我市构筑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带来许多新机遇。宁波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产业立市战略,着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5.
看点提示 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呈现三大主要特征。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和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呈现三大主要特征。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和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和产品由一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现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全球经济经历两次大范围的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重心和全球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21世纪,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调查研究报告》2006,(88):1-15
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今后需要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为主;各省市、各地方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内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不同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企业对国外技采依赖性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大了我国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难度;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走高,全球经济增长进入高油价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格局和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对于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增长阶段,致力于通过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重庆而言,其影响不容小视。应该加紧研究世界产业转移变化新趋势,及早谋划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调整的方向,积极应对油价高涨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的国际化与广东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产业转移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世界产业结构的开放性是产业转移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信息产业的成熟和低成本竞争局势的形成,使当前的产业转移国际化呈现新特征。作为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广东应该顺应产业转移国际化的新趋势,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置于国际国内产业双循环中。  相似文献   

11.
台湾的IT产业,为什么会在短时期内大规模向大陆转移?其实和当初美国将制造中心转移到台湾一样,都是由寻求竞争优势而不断转移供应链重心的国际产业变化趋势所决定。  相似文献   

12.
因区域产品内分工变化而引发的产业转移是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也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再配置的体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表现出新的特征和特殊条件,使得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形成新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区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延伸,因处于大国综合特征的环境下而表现出多梯度空间纵深、大市场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和区域政策干预的特征。结合中西部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利用好国际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国际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杨 《特区经济》2008,(6):92-93
随着产业国际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调整迈入了新的阶段。本文借鉴第一次和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转移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情况,运用对外直接投资下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变化互动模型来研究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说明中国大规模海外投资必然是随着其工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不断地升级换代而壮大起来,同时通过海外转移产业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4.
《北方经济》2006,(12):42-44
一、问题的引入 产业转移,又称产业区域转移,是指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过程。按涉及的地域范围划分,产业转移可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最早是从国际角度开始的。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雁形形态产业发展说”,对东亚区域内依据各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形廊的产业结构错落有致的“雁形形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一个国家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Eaton&Kortum、Keller等的研究认为一国技术变化往往不是来自本国研发,而是国外技术转移和扩散的结果,其中承接产业转移成为获取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本文将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以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外溢效应比较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已有的理论并基于中西部地区的区情,给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结构调整信息》2004,(2):39-39
近年来,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数字类产品发展迅猛,未来3年我国消费电子产业还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国际消费电子产业将向中国深层次转移。  相似文献   

17.
王德平 《特区经济》2005,(2):131-132
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 由于各国或地区要素禀赋差异,发展水平不同,产业主体为追求特定目标(如利润最大化、全球战略等),必然根据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跨国或跨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回顾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业转移伴随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致经历了商品贸易、技术贸易、产业直接投资、间接投资、服务贸易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等历程。  相似文献   

18.
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正在形成推动世界产业大转移新的浪潮。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是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如果说制造业转移给了中国几千万农民工发展机会的话,服务业转移则将给中国上千万大学生更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有望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等战略,同时改变沿线各国产业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文章主要通过沿线各国经济基础及区位条件的分析,以及通过产业转移及引进外资的基本国别分析,结合引力模型、结构相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对于沿线产业转移区位选择,最后结合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的分析结果,对中国沿线产业转移提出推动沿线产业转移需要兼顾两个方向,即国内产业应积极寻求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沿线产业转移应积极顺应新的国家产业转移趋势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产业转移与广东承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利方 《南方经济》2003,(12):62-64,48
国际产业分工呈现出新格局,促成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广东如何适应新形势,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在国际产业链条的分解与资源全球化配置中把握机遇,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