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研究--生态旅游研究的基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环境协调型的旅游开发方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在研究领域仍然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研究上,对旅游开发、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内涵、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及旅游区生态系统与一般生态系统的差异性等科学问题的研究十分薄弱。随着旅游开发广度和深度的加大,  相似文献   

2.
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十分关注地质科学问题。因为:地质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基础,地质地貌景观资源是旅游业的基本资源,地质地貌景观资源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对象。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具备地质知识,建设生态旅游区(点。线)必须开展旅游地学研究。总之,在生态旅游中地质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山地型生态旅游地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开展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首先摸清了黄山风景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地貌、气候、水体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2)梳理了黄山风景区在生态旅游者、资源、企业与环境等方面采取的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包括确定合理的景区承载量、封闭轮休精华景点、规范保护古树名木、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灾害、严防森林火灾、生态旅游企业改革和科学治理“三废”等;(3)论述了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效益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溢出性,对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黄山风景区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范例地,其区域发展、法规标准和多主体参与等一系列生态旅游保护与利用实践为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界定研究——以八达岭长城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的概念和关键指标、界定模型,并选取八达岭旅游区作为典型案例区,旅游区周围的6个村落为样本点,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从而获取了旅游经济指标的实测值以及样本空间坐标。然后运用旅游区经济影响指数模型和旅游区经济影响域域值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总体趋势和范围的分析。结果发现,基于户均旅游直接就业和收入标准化值的八达岭旅游区旅游经济影响域域值为2.84千米,该值代表了八达岭旅游区经济辐射范围核心部分。在此基础上,刻画出旅游经济影响域的空间结构,并探讨了空间分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地发展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红罡 《旅游学刊》2006,21(8):75-80
这篇文章运用生态-经济的理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生态旅游的一些零散论述加以系统化,并通过建立生态旅游的结构模型,探讨生态旅游发展中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行为关系.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型涉及了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工作市场、游客和财务促销等6个部分,模型的模拟功能有助于理解旅游发展的复杂结构.模型得到验证后,可以成为评价旅游发展政策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旅游区三重旅游环境系统及其优化调控--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西安为例,提出了旅游区三重旅游环境系统的概念,即旅游区的大旅游环境系统应该是由三个圈层组成的同心圆结构,其一是旅游区的宏观环境子系统,其二是城市综合环境子系统,其三是旅游景区(点)环境子系统,总称为三重旅游环境系统.着重分析了各环境子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互关系,据此提出了基本对策并建立了促使系统良性运行的优化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7.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乡村生态伦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乡村的影响广泛深刻,对乡村生态伦理的构建所起的作用尤其引人关注.本文在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视野下,着重探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构建乡村生态伦理的影响这一特殊而重大的课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和文献检索,以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研究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下乡村生态意识的变迁,经过一系列分析和细心的验证、研究得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能给乡村生态伦理建设带来积极、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潜藏着一些值得警惕而应未雨绸缪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区域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构建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进而计算得出旅游区各旅游片区旅游生态位宽度,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以昆明为核心、以玉溪和曲靖为次要节点及以楚雄为末端节点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构建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贺春艳 《旅游学刊》2004,19(1):77-81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其追求的三大效益之间由于存在复杂的关系而难以同时达到最大化。如果严格限制所有的生态旅游为特殊专项化的活动形式,则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生态旅游持续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我们应该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原则和规律,同时引入技术手段,根据不同生态旅游系统的旅游承载量来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而对于人工自然型地域生态旅游系统则应积极开发大众化的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区人文建筑动态阈值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全华 《旅游学刊》2002,17(6):54-56
通过实地监测并全面分析生态旅游区张家界环境演变趋势,表明用面积计算法、线路计算法、卡口法、自然净化量测公式等目前常用的旅游区容量计算方法,难以准确计算生态旅游区人文建筑动态阈值。本文提出了基于环境脆弱因子的游客住宿设施阈值计量模型,并在典型的生态旅游区张家界进行了验证。实证研究表明,住宿设施阈值计量模型是生态旅游区建筑规模调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基于游客视角的生态旅游认证支付意愿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旅游认证产品能否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取决于旅游消费者对它的接受程度,本文通过对浙江省4个景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认证产品的认知和态度,并运用假设评价方法评估了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认证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认证产品的选择意愿受性别、教育程度、月收入、旅游频率、旅游方式、过去一年旅游花费、对生态旅游进行专门的认证并授予生态资格证书的赞同程度,以及未认证生态旅游产品的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而差别显著;计算所得的支付意原表明,平均而言,旅游消费者愿意支付比未认证的生态旅游产品高35.1%的价格来购买通过认证的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评估是衡量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绩效的重要手段,然而国内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评估方法尚未形成科学的指标评估体系.研究针对国内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评估方法忽视利益相关者利益失衡的问题,借鉴WCPA评估框架,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在对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评估过程中,发现保护区存在产权权属不明、管理资金缺乏、生态旅游不“生态”、社区缺乏沟通等问题,并指出: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的关键在于明晰区内资源产权;扩大筹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生态监测重视程度,加大国内外生态监测合作;科学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加强生态旅游规范管理;建立激励性生态补偿机制;推行社区共管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旅游的竞相开放,如何建设区更有时代意义以及旅游意义的旅游产品成为国家以及相关企业首要关注的话题。本文以盘锦市河蟹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为研究的对象,首先对盘锦市的生态开发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次盘锦市河蟹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所提出的不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旨在促进盘锦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生态旅游大环境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张淑云 《当代旅游》2013,(10):15-16
在经济迅速的发展前提下,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体验过程的重要消费方式之一。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对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粗放型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旅游模式应运而生,从本质上将这是一场对环境与旅游和谐发展的探讨。本文主要是对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我国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研究是生态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之一,而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效果评价是该领域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议题,研究结果将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开展和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采用实验对比法,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样本组,对前者在实验控制的状态下施加事先设计好的环境教育干预,对后者,使之处于惯常情况下:然后运用前期研究成果来测量和评价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干预的成效.实验结果表明:在宏观尺度即第一层指标中,实验组综合得分的平均分、中位数、标准差、最高分、最低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平均分的等级高出对照组将近2个级差;实验组对环境教育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旅游者“生态旅游者程度”自我评价情况要远远优于对照组.在中观尺度第二层中的7个二级指标中,实验组除在技能、行为、意愿3项指标上微高或稍高于后者外,在知识、意识、伦理观念、评价与建议4项指标均上明显或非常明显高于后者.上述结果均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环境教育干预的积极作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环境教育干预、样本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旅游动机和“游前”旅游经历4个因素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是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关键角色之一.本文在有关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实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通过对当地社区、旅游企业及政府等相关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旅游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可持续运作的关键环节和优化模式.因子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社区主人翁意识、公共福利、教育培训机会以及经济收益等,是影响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丰富了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理论,并对我国生态旅游的社区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近20多年来,可持续旅游已成为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极力支持和推崇的旅游发展理念和行动。随着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经济发展形式的相继出现,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也陆续成为发展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形式。发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节能减排的战略选择,它以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采用低碳技术与材料,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与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一、低碳旅游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旅  相似文献   

18.
孙琨  唐承财  侯兵 《旅游学刊》2023,(11):124-139
让游客在生态旅游中获得幸福感是国家公园创造社会福祉的重要途径,相应幸福感受主客体因素共同影响。文章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区,通过质性分析识别生态旅游客体条件及主体体验内容;调查评价旅游主体获得的快乐及实现幸福感;通过比较分析、普通最小二乘与分位数回归,分析主体对客体体验特征、各种体验感受对其快乐幸福感、实现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主体对客体接触与了解、在客体中沉浸与享受是其游中幸福感最主要来源,而研究区客体内容丰富且变换性强,需主体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接触和感受,但大部分主体主动性不强,旅游体验与客体特征契合不够;不同主体在各种体验中的幸福感形成特征不同,但这些特征尚未被充分认知和关注,致使旅游客体配置方式与主体幸福感形成特征契合不够。主客体契合不充分对游客幸福感造成负影响。因此,运营者需实行互为优化参照的主客体契合模式,既根据客体特征调适优化主体体验,又根据主体幸福感形成特征进行客体优化配置,以提升生态旅游者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海洋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海洋生态资源为支撑的新型旅游形式。海洋生态旅游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发展,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江门的海洋自然资源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江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期望能够推动江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为其他地区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我国海洋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静波 《旅游学刊》2008,23(2):51-55
本文以中心地理论为指导,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法合成原理对湖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进行了定量分析,综合考虑各城市的经济、文化、行政管理、旅游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配合旅游功能分区,确定长沙为一级旅游中心地,张家界、郴州、岳阳、邵阳为二级旅游中心地,株洲、湘潭、衡阳、常德、益阳、永州、怀化、娄底、吉首为三级旅游中心地.以此为基础,划分五大旅游区,分别是湘中大长沙都市旅游区,湘西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旅游区,湘北环洞庭湖旅游区,湘东南宗教文化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湘西南丹霞、山地草原景观和侗文化旅游区.最后,提出了一些湖南省旅游中心空间结构系统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