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韩业宏  于靖 《活力》2005,(7):221-221
当代新闻传播进入图像传播时代,“带你走进新闻现场”的新闻呈现方式已经成为不仅是具有影像优势的电视传媒全力追求的境界,而且报纸等平面媒体也纷纷提出“读图”理念,扩大视觉新闻版面、提高图片编辑水平,营造可以使人“一见钟情”的魅力,在争夺受众有限的“初始注意力”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于是,在讲究视觉冲击力的阅读需求下,新闻组照脱颖而出,以其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回放“新闻进程”,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特色,受到报纸编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刘云霞 《活力》2006,(4):191-191
新闻可读性就是指新闻具有的对受众有益、有趣和可信的素质。那么,怎样才能使新闻生动引人,具备很强的可读性呢?一个方法就是在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创作中的某些手法。而其中散文笔法就很值得一提。散文笔法的魅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史国立 《活力》2014,(10):90-90
《新闻夜航》是中国新闻名专栏,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多年来,成为受众一个准时约会的对象,但在民生新闻栏目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使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内容满足受众“口味儿”?这个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4.
邱丽娜 《活力》2012,(7):50-50
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是媒体自身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新闻故事化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在新闻界被广泛认同,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表达方式。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乏昧的状态,加之“故事”比“事实”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从而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也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5.
孔冠男  于海彦 《活力》2010,(8):315-315
有人说,这是个信息发布的时代.时效、线索、题材等要素的第一手获得成为各家媒体夺取受众目光的焦点,“快餐”式新闻的流行也成为必然.但是这种“快餐”也让记者队伍中普遍滋生出浮躁情绪,多年的从业疲劳,以及采访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一些新闻单位存在浮皮潦草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浅了,深度没了,语言干巴了,百姓也不爱看了,所以说,到新闻现场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并不是老生常谈,而是目前一个急需大力提倡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文可心 《活力》2011,(6):240-240
新闻传播的服务性问题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篇需要与时俱进的“新文章”。服务性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属性.从广义上讲。新闻就是一种“大服务”:从狭义上讲,就是要做好服务受众的具体工作,满足受众的利益诉求。服务性新闻,也称服务性报道,或实用性报道。它是一种为社会公共事务或人们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非商务活动问题无偿提供信息的新闻,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切实可用,无偿服务。  相似文献   

7.
朱冬梅  苏雪菊 《活力》2010,(6):229-229
如今新闻已摘下了“高高在上”的帽子,大踏步地进入了“平民时代”。新闻报道开始不再唯政务报道马首示赡,转而吹起了“都市风”、“市民风”,老百姓成了当今新闻的主角,于是乎新闻开始变得越来越“低调”,越来越有人情味。新闻的服务性逐渐回归,并被重视,被凸显。因为只有通过服务,才能去影响受众,吸引受众,才能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才能确保被受众认同。  相似文献   

8.
张蕊 《活力》2013,(15):95-95
经济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各级电视台的经济类新闻报道日益增多,节目形式也愈发多样化,拥有了一批广大的受众群体。但是,地方台的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却还难以摆脱“数字加成就”的报道模式。不能全面地得到地方受众的认可。为改变地方台经济新闻报道的处境。就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要在采写中努力做到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语言上下“软”功夫。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增强实用性和服务性。一、在新闻语言中凸显“亮点” 要在语言上下“软”工夫。要让相对专业的经济新闻“活”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新闻语言“软”下来。语言“软”了,老百姓就容易看明白。而这,就需要在写作中下工夫,注意语言、字句的写法,用通俗轻快的语言来描写生硬的物体,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等语言艺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新闻的吸引力。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巧用流行语和俗语。流行语与俗语是穿插在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词汇,其使用频率高、受众接受度广、趣味性强。譬如当下网络流行词汇,或者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俗语等,将这些语言融入到经济类新闻报道的标题当中,去代替一些专业性词汇,加大生活贴切度.提升老百姓的观看兴趣,拉近经济类新闻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拓宽新闻的受众面。  相似文献   

9.
张昭 《活力》2004,(11):129-129
网络新闻的及时性与海量性使其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和快速获取最新信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的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这些变化对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提出尖锐的挑战,使标题成为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  相似文献   

10.
王刚 《活力》2012,(10):162-162
中国媒体发展已不断成熟,并与受众形成了各式连带关系,受众熟悉的节目样式随着中国式娱乐的发展,有了更新与转变。受众因为对娱乐的需要而对节目“百般挑剔”,新闻娱乐化就是其中的产物。而受众也因为节目形式的转变而进一步学会了辨别,用自身观点影响节目形式的改变,而这些又在侧面影响了中国传媒的发展过程。新闻娱乐化和受众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互补进而得到双赢的机会。新闻娱乐化因受众而愈加多样,受众因新闻娱乐化不断成熟,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也进一步演绎了中国媒介发展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任丽萍 《活力》2012,(12):132-132
乡镇广播站除播发省、市、县一些比较重大新闻外,还播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领导讲话、新农村建设、好人好事等方面的内容。诚然,这种传统媒体的报道.大多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宣传,受众是被动的,没有选择、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好多人看来很难使受众产生共鸣。其实,这种认识未必全面,受众者不都是被动的。受众者是不是被动,关键在于新闻内容有没有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新闻,受众就会产生共鸣,并且深受感染.  相似文献   

12.
陈涛 《活力》2012,(9):57-57
早在解放前的《申报》就已注意到民生新闻报道,并开设有《市井新闻》这一栏目。而电视类的民生新闻出现得更晚。2002年《南京零距离》走红后,因其特有的编辑思想在全国迅速掀起了民生新闻的高潮。在新闻编辑的表现形式上,民生类新闻的平民化表达更具亲和力。以往的新闻报道。百分之八十的报道遵循着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尤其是独特的“新华体”和“上帝的全知全能视角”,让受众感到漠然,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使传统的新闻成为普通百姓眼中的“鸡肋”。如今许多民生新闻栏目的编辑风格摆脱了刻板严肃的包装,以轻松休闲的包装形式,根据新闻的内容表现出喜怒哀乐,敢于引导舆论,表达心声。  相似文献   

13.
吕琳 《活力》2010,(7):55-55
新闻语言本质上应该是传播信息、报道事实、解释问题、快速交流的语言,以“白描”为其主要特征。“白描”式的语言洗尽铅华,文风质朴平实,有利于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式处理,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便于受众在快速交流中领会与接受。本研究以新闻语言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着重对新闻语言中“白描”手法的重要性和如何运用进行了研究,并且得出运用白描手法提高报道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对这一“世纪难题”的破解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在毛泽东民主观的视野下,引入平等、沟通和参与等元素将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开始将受众理解为中心,重视受众需求,因此,电视民生新闻一定要改变过往的灌输式宣传,教条式宣传,应该转而以受众真诚沟通,了解其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15.
鞠红梅 《活力》2013,(24):72-72
看似“信息大爆炸”,实则新闻趋同更加严重。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焦点却非常集中。新闻热点的单一、新闻语言的贫乏、新闻选题的跟风,其背后是媒体挖掘新鲜新闻能力的匮乏,媒体从业者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  相似文献   

16.
何龙淼  李强 《活力》2014,(23):49-49
在现如今新闻面向社会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中,传统意义上“播什么,看什么”的新闻概念逐渐淡化,新闻叙事手法也更加多样,但新闻主题更为鲜明,中心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尤其是近年来民生新闻节目的出现让受众人群普遍感到一股暖暖的亲和力。所谓“民生新闻”是指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的,主要以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为关注热点的电视新闻形态。应该说,民生新闻的出现具有当今时代进步特色,它是政府团结群众,传递百姓心声最便捷的渠道,更是政府集思广益,实现群众参政议政最为有效的途径。其之所以得到政府支持、群众认可,因为它具备当下新闻必然的发展条件,符合新闻“三贴近”理论的现实需要,起到了“五化”,即规律化、故事化、生活化、实用化、政策化。  相似文献   

17.
金东晖 《活力》2014,(2):110-110
本文以哈尔滨电视台《娱乐开讲》为例看方言类节目的利与弊。本文从方言类节目能够获取较高收视率的角度揣测受众心理,研究其原因。众所周知,方言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必然与特定地域内的受众有天然的心理上的接近感,也就比普通话更能引起本地受众的共鸣。同时,通过方言播报这种一般意义上比较严肃的信息,使方言的地位通过媒体得以承认并巩固下来,从而使持这种方言的普通受众感觉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得以承认,得到一种对其身份尊重的满足感,因此,该类受众就比较容易产生对这一媒体的认同感,从而更乐意收看这类节目。方言播报的节目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但如果想继续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必须要面对许多问题,突破限制自身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陈怀旗 《活力》2012,(6):164-164
新闻采访是新闻制作各环节的重要基础,也就是业内人士普遍认可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提高民生新闻采访技巧,能够使新闻生动形象,更能够引起受众的收视兴趣。笔者认为,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主要有:寻找平民视角,建立平等交流,寓问于谈,深入交流;根据不同人、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气象新闻,是报道气象信息、普及气象知识、宣传气象文化的重要平台。与公众生产、生活和每一天的吃住行息息相关,广受关注。但是,由于气象新闻包含专业知识,记者在写稿中往往会加入很多气象术语,不便于受众阅读。如何让气象新闻在准确报道的同时,又有新意?文章从“新”“直”“口”“快”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彦军  王秀文 《活力》2007,(12):70-70
一、新闻作品的主题美 鲁迅先生在《艺术论泽本序》中说过:“美的愉悦的根柢里,倘若不伏着功用,就不见得美。”受众在主题鲜明的新闻报道中,领悟到较新闻事实本身更深远的并非众所周知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