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汪琦 《亚太经济》2007,(4):40-44
本文借用固定市场份额法,通过实证得出:美日两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技术创新产业选择方向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从而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转换出现了较大差异,美国结构成功转型,贸易竞争优势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日本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转型一直在摸索阶段,结构升级的缓慢是日本贸易竞争优势有所下降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由于技术进步加快和全球竞争加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日本兴起,随后欧洲和美国跟进。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产业联盟开始在全球蓬勃发展。在中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各种产业联盟也逐渐催生。中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产业联盟对于推动产业  相似文献   

3.
日韩两国产业比较优势模式的变化特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韩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利用UNCTAD Comtrade Database提供的数据,计算两国出口商品的相关系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表明日本十大出口商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韩国变化比较明显,出口结构不断获得优化,使得日韩两国产生很多重叠的优势产品;同时体现出两国出口商品的相关性不断增强的趋势,并且日本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日本,韩国还存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的特征.两国比较优势模式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表现出日韩间产业内贸易不断得到深化;贸易关系是竞争与互补并存;日韩FTA的建设,可以始于建立共同的比较优势产业联盟;中日韩三国间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经济合作空间很大.  相似文献   

4.
日美钢铁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琦 《亚太经济》2006,(1):83-86
日本钢铁业的崛起及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维持与美国钢铁业的衰落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丧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通过协整技术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日美两国钢铁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5.
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及结构表明了该国服务贸易获取动态利益的能力,同时反映出一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发展阶段及各部门不同的竞争优势。文章分析了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商品结构、质量结构和区域结构,得出日本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较高,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结构合理的结论,并由此得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但两国的国际分工关系仍具有明显的垂直型分工特点。中日贸易关系中,不仅存在着贸易不平衡、日本对中国产品歧视性限制较多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两国冷淡的政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边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和提高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水平,从而全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 我国是在80年代末为推进产业结构调6整,开始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多年来产业政策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组织素6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到我们对产业变化、演进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认为中美两国国内的宏观经济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根本性原因。中美两国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亚太地区产业转移效应使美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转移到中国。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美国比较优势的限制加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应该主要从两国的宏观经济结构入手。  相似文献   

9.
王冠楠  项卫星 《亚太经济》2015,(收录汇总):22-31
日美贸易冲突是导致《广场协议》签订的最直接原因,但这一冲突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而是“经济主导型”竞争的结果。其根源在于日本对美国市场的“脆弱性依赖”和受“日美同盟”这一结构性权力的约束。《广场协议》的签订并没有缓解两国之间的“经济主导型”竞争,此后美国运用技术民族主义对日本半导体产业进行遏制,阻止了日本企业在半导体产业对美国的高技术超越。这一竞争在20世纪90年代末趋于缓解,主要是因为冷战的终结和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不再将其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和打压对象。“敲打中国”由此开始取代“敲打日本”,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崛起和由此导致的“综合性”竞争。  相似文献   

10.
标杆管理与产品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琴 《发展》2008,(5):50-51
一、标杆管理的起源标杆管(benchmarking)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企业“学习日本经验”的运动中,由施乐公司首开标杆管理先河。1976年,一直在世界复印机市场保持垄断地位的施乐公司遇到了佳能等日本竞争者的全方位挑战,施乐的市场份额在那一年从82%直线下降到35%。面对威胁,施乐公司开始了针对日本公司的对标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日本异质论及美国"对日修正主义"是日美经贸摩擦延伸至体制领域的重要表现。它既是冷战结束前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和美国国内政治气候变迁的产物,又具有深刻的学术和舆论背景。美国"对日修正主义"者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差异、日本政治经济体制及其相应政策手段的特殊性、美国对日贸易策略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理论观点,在美国舆论界、学术界和决策层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服务业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在介绍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美国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美国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探讨。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学习美国的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制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巍  赵莉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2):87-122,159
2018年开始,美国对华发起规模空前的贸易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关税战”和“技术战”两个方面。贸易战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明显的利益分化,利益受损方及其在政治体系中的代表力量成为特朗普政府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弱贸易战烈度甚至结束贸易战的主要动力。由于美国的产业呈现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在中美贸易战中利益受到损失的产业最终会通过它们所在选区的政治代言人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因此,理解美国产业地理政治的基本特征是理解中美贸易战进程中两国变换采取攻守策略的逻辑基础。作者认为,以产业集中分布为特征的产业地理和以选区为中心的政治地理是理解美国社会利益和政策偏好向联邦政府传导的两把“钥匙”,它们共同构成了塑造联邦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微观利益基础和核心动力机制。由于受损者比获益者更有动力站出来表达利益诉求以影响政府决策,作者在实证部分集中关注美国对华货物出口行业的产业地理政治,分析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国内潜在的反对力量,进而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美反制措施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Around the mid-1980s, Indonesia's protectionist regime supported a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which industries were mainly oriented towards producing for the domestic market. Since then, trade policies have shifted to a more outward-looking strategy, stimulating the growth and diversification of non-oil manufactured expor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quantify the nominal and effective rates of protection resulting from trade policies at the end of the 1980s. After an introduction in which the 1989 trade policies are discussed, estimates of nominal and effective rates of protection are presented. It is shown that though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has declined since 1987, it still varies widely across economic sectors. Furthermore, despite the more open trade strategy, the paper's findings show that the trade regime remains biased against exports. Finally, by examining some trade policy issues, the paper presents further ways of rationalising the structure of protection in Indonesia's industrial sector.  相似文献   

15.
贸易价格条件是反映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结合日本工业化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分析了1960年以来日本对外贸易价格条件的变动情况。日本对外贸易价格条件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二个阶段都呈现总体上升,先抑后扬的趋势,而第三个阶段呈现震动下降的趋势。一国对外贸易价格条件与本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贸易价格条件反映了一国进行国际贸易时所处地位和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为了维持相对较优的贸易价格条件,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加大科技研发,提高商品附加值;开发新型能源,保障国内产业安全和发挥资本作用、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等。  相似文献   

16.
姜丽  黄庆波 《特区经济》2013,(12):79-82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贸易是影响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外部因素。出口贸易能够获取产业规模经济效应并改善资源结构、拓展国际市场和增加国民收入;进口贸易可以弥补国内产业结构失衡、提升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改善要素资源的存量和结构、有助于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这些最终都将推动一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国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目前我国可以通过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等措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界定了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水平出现不断上升趋势,外贸发展方式已发生转变;制度变化、技术进步因素与人力资本积累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较大,而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樊勇明 《世界经济研究》2012,(8):75-80,86,89
2011年日本的国际收支出现历史性转变,贸易收支和服务收支均为赤字,所得收支成为经常收支盈余的主体。日本海外资产规模已经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不相上下,海外净资产连续22年据世界首位。日本经济正经历着从"贸易立国"向"投资立国"的战略转型。日本海外资产增速快,净资产多,但是结构不合理。同欧美"枢纽式"海外资产结构相比,"单行道"式的海外资产结构表明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度还不高、国内创新能力不足。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企业行为变化和政府政策从不同角度推动着日本经济的转型,但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后日美贸易摩擦时代,遭受美国贸易制裁和打压的日本产业界发生了以汽车产业和半导体产业为代表的产业大分流。与日本汽车产业强劲国际竞争力和继续全球扩张相反,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半导体产业却极度萎缩并出现了行业性衰退。日本综合电机厂商的多元化经营体制和过度重视暗默知识的内部创新氛围,难以适应半导体产业全球化水平分工和开放创新的时代潮流;通产省产业政策模式下的国家开发计划,无法有效应对高度不确定性且急速发展的半导体市场,延误了日本半导体厂商市场化开放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