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沪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沪港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目标出发,分析了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各自功能定位、发展战略以及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的机理。在人民币资本项下完全可兑换之前,上海的战略定位是建成综合功能健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内金融中心,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型,即从目前主要为内地经济提供涉外金融服务转向为东南亚国家提供离岸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2.
作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与作为内地最大经济和金融中心城市的上海之间的金融关系令世人瞩目。探索世纪之交的沪港金融关系对于进一步稳定和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推动中国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乃至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沪港之间  相似文献   

3.
沪港经济发展与合作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尤其是香港非常敏感,担心上海的发展会超过香港。本文对此以及新世纪沪港金融合作前景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讨论。作者认为,从目前上海在政治环境、经济地位、地理位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条件和上海所负的为内地经济发展筹措资金,以上海的发展带动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上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虽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无论从现实条件考虑,还是从长远和全局发展目标来看,上海既不可能也不会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未来沪港两个金融中心的发展不是排斥性的,而是平行的,两者之间是一种优势互补、竞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最后作者提出了新世纪沪港金融应在五个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4.
港回归10年晋全球三大金融中心据台湾媒体报道,香港回归中国10年来,经历亚洲金融风暴洗礼及金融市场震荡,但在北京中央政府推出多项"挺港"优惠措施和中国企业大举来港上市集资支持下,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竞争中明显超越新加坡,甚至凌驾上海及东京,成为与伦敦、纽约并驾齐驱的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是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亚洲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和远东国际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6.
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眼光、国际标准与世界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以来,“构建”金融中心成为中国大都市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中国大都市竞争的焦点。但对于一个城市能否“构建”金融中心,“构建”什么样的金融中心,怎样“构建”金融中心,目前国内还缺乏相当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在对全球金融中心发展历史观察和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献消化的基础上,本试图以全球眼光,审视金融中心的竞争和发展格局;提炼国际标准,比较名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不足;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结合金融中心发展实践,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和竞争的解释框架,总结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和竞争的基本经验。这对于试图“构建”金融中心的中国城市,把握趋势,瞄准定位,借鉴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夏至 《上海经济》1997,(3):11-12
香港和上海,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犹如一条龙的两只眼睛,少了一只都有损龙体的完整。九七香港回归后,如何开辟沪港金融合作新领域,无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还是对上海向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迈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回顾近年沪港银行业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香港为主要的融资窗口,服务沪港经济发展,促进上海发挥经济中心城市功能。香港是亚洲重要的资金运营、集散中心之一,凭借其国际金融中心较丰富的资金运作管理经验和自由港的地域优势,香港成为上海主要的资金融通窗门。上海不少重点  相似文献   

9.
为沟通沪港两地金融界之间的联系,交流信息,探讨合作渠道和方式,由沪港经济发展协会,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合举办、香港上海实业集团协办,《沪港经济》杂志社参与策划、组织的“沪港金融合作与发展研讨会”於1996年12月18日上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上海和香港金融界人士200余人参加本次研讨会,有中外记者近80人到会。当晚起,香港各大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将大会盛况作了详细报道。上海代表认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大批在国际上著名的金融机构。香港信息灵敏、资金雄厚、人才济济、技术手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这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香港代表就香港在国际市场和亚洲市场中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定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国际金融中心首先要考虑的是模式定位问题.金融中心的模式定位,综合了金融中心及所属国家地区的宏观管理模式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只有模式定位和管理模式,经济发展特点相协调,国际金融中心才能形成并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谁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与上海呈瑜亮情结。谁成了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对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香港的优势香港回归中国前,已是亚太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香港仅存不多的竞争优势。据伦敦团体2007年3月公布的有关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评价报告,香港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伦敦及纽约。1997年香港回归后,大量内地企业到港上市。1997年年中,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金融业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北京的支柱行业,北京也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金融中心。尽管从现阶段来看,北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伦敦、纽约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只要找准北京建设金融中心的地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推进,不久的将来,北京一定可以实现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与沪港竞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崛起为基本背景,探讨了中国可能出现全球性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依据,并且认为,虽然当前香港的微观金融市场条件超过上海,但从长期看,在宏观基础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等基本因素的作用下,上海可能成长为比香港更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沪港未来金融发展可能出现的基本竞合结构及双方各自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4.
陈彤 《亚太经济》2012,(1):94-98
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都是亚洲区域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二者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15.
从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金融中心的运行体系以及金融中心的成长环境等三个方面将香港与伦敦、纽约国际金融中心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探寻香港的比较优势及劣势,并提出香港打造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国家区域战略为背景,通过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估体系的比较,架构欠发达地区通过政策推动型的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特征应用和评估模型;并对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产业聚集及金融聚焦效应的联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现阶段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构建与持续发展的策略重点。  相似文献   

17.
读者     
给争建金融中心热降降温日前,云南省金融办主任刘光溪在泛亚金融论坛上表示,昆明目前的建设定位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并拟用20年的时间建成泛亚金融中心。至此,我国内地至少有30多个城市提出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其中,上海、北京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昆明、南宁和乌鲁木齐分别要建泛亚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亚区域金融中心,其余20多个城市,也雄心勃勃提出建成所在区域的金融中心。《人民日报》7月20日刊登的《中国30多城市争建金融中心专家忧百姓撑不起来》一文根据各省市十二五规划及有关报道列出了各城市规划建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8.
香港回归之后,在上海构建全国乃至国际金融中心以及香港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大背景下,沪港证券市场联系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1.人员交流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证券市场是符合国际标准与惯例的成熟市场。相比之下,上海证券市场带有明显的新兴市场特征,在专业人才、市场运作等方面,与  相似文献   

19.
李红坤 《山东经济》2009,25(2):146-154
由于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济南、青岛两市亟待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济南和青岛在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上应该采取合作分工型构建模式。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这一目标上,两城市要合理分工,而不是恶性竞争。由于两市在金融体系、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开放诸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两市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慎重、科学的态度,明确定位。金融中心的定位可以考虑分步骤逐步提升的方式进行。初期目标是建设各自的金融商业区,再依托金融商务区逐步形成面向全省的两极金融中心。在地区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实现之后,进一步扩大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中心的功能主要通过金融市场来体现,金融市场发达与否,是衡量金融中心最直接、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就沪港两地金融市场进行比较,不但能充分感受到两地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能明确上海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