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铁路移动卫星通讯平台”系统是在调度所和行驶机车之间建立一个远程,实时,广域空间的双向数据通讯平台,正在运行的机车(列车)和地面调度所间不需经过复杂的地面通讯网,就能将机车运行信息实时,远距离地传输到调度所,调度所则可将调度信息直接发送到机车,该系统可以为铁路的DMIS,TMIS等系统提供实时,远程的数据通讯服务和运输数据采集功能,从而提高铁路运输调度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MapX的列车调度监控系统电子地图实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MapX组件式产品提供的基本地理信息操作功能,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显示设计,以及信息查询、轨迹回放等主要功能,在基于移动卫星通讯的铁路调度监控系统中,实现铁路调度监控功能,具有简单、方便、实时、高效等优点,同时也指出了有待改进和提高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对移动物体的定位、报警、跟踪、监控,方便车主和货主对货物位置、周边环境等相关信息的查询,同时也为管理者对移动车辆的跟踪导航起到一定的辅助决策的作用.在GPS GPRS GIS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移动导航跟踪系统,以及实现系统的最佳路径算法,要素加权评分算法和智能广播算法.  相似文献   

4.
GSM/GPS车辆智能监控调度管理系统是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GSM短信服务系统相结合的一套综合的定位、监控、调度指挥系统。GPS信号的传送逐步由专网传送转向利用GSM公网传送。该系统通过GPS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实现对移动目标的全天候监控及报警、指挥、防盗和调度的功能,具有响应及时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铁路自轮运转设备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需求,研究开发了自轮运转设备施工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由基准站子系统、车载移动站子系统和应用软件子系统构成,实现对铁路自轮运转设备的动态跟踪、监控、防碰撞报警等功能,以及施工计划的制订与审核、作业过程管理、数据统计分析、报表自动生成等.该系统在铁路局、企业铁路和港口等实施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灵活的现代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体系,提出现代铁路运输调度机构的设置原则与方案。根据区域调度中心的设置方案,对干线模式和区域模式进行比较分析;针对其他调度机构设置方案,对车站调度、动车基地(段、所)调度、维修段(所)调度进行分析。按照现代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基本构思,对其架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现代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体系应充分满足铁路运输需求及未来发展的需要、铁路运力资源科学合理调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GPS卫星定位列车运况跟踪与安全防护系统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备的基础上,建立以机车为中心,以无线和有线通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地面各单位及人员为对象的全方位立体监测、防护网络系统。其功能齐全,配置灵活,有效克服目前设备重复建设,使用、管理复杂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动车组Wi-Fi运营服务系统运行状态,规范系统运营管理,加强平台经营建设,结合旅客列车特殊的运营场景,分别从运管中心、地面系统、车载局域网和服务系统4部分分析运营服务系统功能,并从系统性能监控、应用服务监控、用户行为监控3个维度入手,综合分析多维度监控指标,构建高速铁路动车组Wi-Fi运营服务综合监控体系。对全链路数据进行同步跟踪与监控,进而精准定位客运产品需求,实现客运产品特征标签化,以促进高速铁路动车组Wi-Fi运营服务系统的数据归集和大数据开发经营。  相似文献   

9.
程钢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33(12):37-39,43
为做好轨道交通运营调度指挥和行车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研制了分散自律调度集中和微机联锁系统的模拟仿真系统。根据基本操作和主要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结构设计,通过对信号、进路和列车运行的全面仿真,确定系统的控制模式转换功能、按图自动行车监控功能、列车运行调整功能、故障设置及处理功能。以武广高速铁路为实例,进行了仿真系统设计,并分析说明系统的经济适用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车辆定位及其在铁路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目前国际、国内流行的移动体定位及其工作原理的介绍,并以彼此的性能进行了比较,进而对定位技术在铁路客货运输调度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得出卫星定位技术、(GPS)并配以其他辅助定位方式,可用于铁路运输的许多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车站列车进路语音提示与报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站办理列车进路时,由于微机监测系统无法将某些影响因素考虑到进路安排中,人工考虑难以避免错漏情况。为此基于SST89单片机和ISD4003语音芯片技术,研制了列车进路办理语音提示与报警系统,采用隔离的RS422接口与TDCS通信,自动从列车调度指挥系统获得拟定进路信息,对进路上的各区段进行核查,并以屏幕提示和语音报警的形式提醒调度人员注意确认,从而提高车站列车进路办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铁路调度指挥体系,以确保高速铁路及整个铁路网络的运输安全、正常秩序和高效节能。结合高速铁路运输特点及对调度指挥的要求,探讨如何设计高速铁路调度体系,如何开发建设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13.
14.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分析和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向塘西编组站现有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各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加部分设备,完善各系统间联系通道,以及加强车站调度指挥决策、记录和统计分析功能等建议,促进编组站的作业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鲍摩-瓦尔夫模型在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配送中心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址更是配送中心规划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配送中心选址可以有效降低配送中心的运营成本和建造成本.鲍摩-瓦尔夫模型不仅考虑了运输成本,而且还考虑了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因此可按其求解方法进行求解.通过实例计算,得到较好效果.最后指出该模型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目前行车调度命令的拟写流程模式化、工作量大,为减轻调度员的工作强度,对调度命令智能生成方法进行研究。在阐述调度命令内容及发布流程的基础上,分析调度命令智能生成方法的总体架构,提出由调度电话语音识别、调度命令模板匹配、调度命令参数的抽取与填写3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调度电话语音信息的调度命令智能生成方法,并设计3个实验以对比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调度命令智能生成方法可实现调度电话向调度命令的直接转化,提高调度命令发布的效率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机车乘务员的操作行为对铁路行车安全至关重要,机车视频智能监控系统是通过监测机车运行中乘务员的操作行为,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智能系统。基于既有系统中视频数据结构存在异状、场景较为单一、分析方法受限、现场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围绕机车视频智能监控系统设计原则,以及地面视频智能分析、智能识别机车运行中乘务员的操作行为等设计目标,针对系统中地面设备、车载智能设备,优化其总体架构,并提出机车视频离线分析自动化、乘务员行为实时分析、视频存储轻量化、行车安全分析数据化4个关键功能,从而监督乘务员岗位操作是否符合标准规范要求,提高视频监控的效率和视频监控范围全覆盖,更好消除铁路运输中存在的重大行车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8.
车流组号是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TMIS(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中重要的基础数据字典。在铁路分局调度系统的开发运用中,研究利用图形化界面划分车流组号的可视化维护方法,方便、直观地解决了现车系统和调度系统的车流径路维护。  相似文献   

19.
利用java语言开发的分布式、跨平台的新型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调度模拟屏软件系统,通过调用实时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实现调度数据的实时模拟屏显示。对软件系统设计了关系量数据库的数据表结构,提出调度模拟屏光带带电状态的“中间量”路由计算算法。该算法经实践证明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能灵活配置的软件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reconceptualis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it is conventionally understood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studies. Tourism literature identifies many problems related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ourists and host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Some of these 'problems' occur only because tourism researchers assume that the appropriate goal for communication is 'communing', that is, finding common ground or understanding. This philosophical paper suggests that if one reconceptualises communication without the communing, using 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Heidegger and Jean-Luc Nancy, the 'problem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appear and communication becomes a source of enrichment for both tourists and host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basi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ourism should be the acknowledgemen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tourists and local hosts, and the goal should be the 'spacing' of culturally different individuals rather than the 'communing' of 'idle talkers'. Trea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way creates an opportunity for both sides to appreciate and value cultural difference. Experiencing cultural difference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motivators for travel and for opening host communities to international tourists. Reconceptuali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adopting Heidegger's and Nancy's philosophies promises not only to enrich the tourism experience but also to transform researchers' approaches to touris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to tourism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