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IT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一直是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根据动态能力的框架,指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动态IT能力的培育而获得,而动态IT能力的获得取决于组织持续有效的3个方面的工作,即建立和执行组织惯例以确保高效地集成和协调IT系统的交付和利用;积累和配置有价值的组织IT资源;IT投资决策时预先考虑组织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企业如何通过投资IT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管理者关心的一个问题。文章从动态能力的框架出发,指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有赖于组织IT能力的培育。而IT能力的构建取决于组织持续有效的四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和执行IT有关的组织惯例;积累和配置有价值的组织IT资源;IT投资决策时考虑组织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持续的组织学习。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理论,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外部框架模型(战略——结构——动态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能力的内部框架模型,并论述了内部框架型中5要素的功能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框架模型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提出了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理论,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外部框架模型(战略——结构——动态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能力的内部框架模型,并论述了内部框架型中5要素的功能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能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资源学派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在战略管理中处于前沿地位。本文首先探讨了动态能力概念的演化,然后对动态能力与资源、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以及动态能力的演化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动态能力理论对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指出了其理论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7.
现今,企业的战略焦点逐渐从传统的外部定位转移到内部审视的资源基础观点上。许多学者认为企业资源的特性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整合各家观点,并以资源内在特性、外在市场特性、竞争导向特性和竞争结果特性四个层面构建分析企业资源特性的概念性模型,即可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9.
10.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能力基础理论辨析及其逻辑演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的理论研究中,很多学者要么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统一于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之中,要么将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统一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之中。事实上,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能力基础理论是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体,二者的研究以获取企业竞争优势为目标,在对立统一中逐渐深化;前者逐渐演进至企业知识基础理论、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后者逐渐演进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在辨析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的同时,力求将上述理论的逻辑演进路径清晰地梳理出来,以期给人们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首先界定了动态能力概念,梳理了其构成维度与测量。然后通过整理和总结2010—2015年国外动态能力相关文献中的主要模型,对比分析了动态能力和环境动态对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结果如下:动态能力的内涵存在于企业层面、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学习并不属于动态能力;将环境动态作为动态能力的调节变量有待检验。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企业文化塑造IT核心能力:组织结构调节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能力与组织柔性课题组 《经济管理》2010,(11)
建立信息技术(IT)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企业文化是塑造信息技术核心能力的路径之一。本文在研究企业文化与IT核心能力关系的基础上,考虑组织结构的调节效应以及组织特征的影响作用,选取珠三角的381家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列联表等方法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导向型文化塑造IT核心能力,同时组织结构对二者关系具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组织规模与性质对IT核心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通过建立相应的文化塑造IT核心能力,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珠三角制造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成功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制造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Big data analysis (BDA) adaptation has been spreading unprecedentedly fast among Chinese enterprises to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Based on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RBT) and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DCT), this study aims to propose a conceptual model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terrelationship of their components, and the mechanism of ob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esults reveal several important findings. 1)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ll have effects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paths to influence these. 2) Two dimens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have direct effects 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strategy flexibility has indirect effects on these. 3) Three dimensions of resources all indirectly and positively influenc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affec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4) The path of resources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affec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are identified. Th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that leverage BDA to achie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business. 相似文献
15.
在技术快速变化的开放经济环境下,装备制造企业如何强化组织和战略管理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是当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结合动态能力理论,依据装备制造产业的特征和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应从战略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培育装备制造企业的动态能力体系。通过学习、协调整合和重构实现装备制造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核心流程;并进一步指出企业知识的链接、管理技能和简单化原则是发展和部署装备制造企业动态能力的主要驱动因素。对于在全球化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装备制造企业如何发展并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内在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动态知识管理能力的三层结构模型:基础层、转化层、应用昙。突出强调了组织适应环境变化而对知识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模型的三层结构明确指出了各层能力的构成、角色和作用,便于组织深入了解自身知识管理能力的状况和提升途径,使组织能不断获得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与资源,从而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将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他们从动态角度或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使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虽然这一理论不像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那样具有公认的统一权威性,而是体现在不同经济学家的若干论述中,但其理论观点、分析方法以及对现实的解释,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动态能力理论是企业能力研究学派在标准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研究方向,强调了能力的动态性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能力自身特有的模糊性、复杂性和隐性特点使得动态能力的内涵与构成一直处于一个“黑箱”状态。因此,通过对当前动态能力源起、概念以及实现途径等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从系统观和控制论的双重角度,揭示动态能力内涵及构成要素的黑箱所在,将有助于企业用动态能力的标准来对自身现有能力进行衡量和判断,以明确能力调整的方向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业务流程数字化的视角,采用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数据,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来探索业务流程数字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采购和供应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和销售数字化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显著。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生产效率、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路径发挥作用。适应能力路径发挥了遮掩效应,部分原因在于适应能力对企业价值的二次非线性关系,以及企业资产规模对两者的负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业务流程数字化中,生产数字化通过生产效率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最小,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最大。这一结论不仅深化和拓展数字化转型理论基础,而且对制造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