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中央根据我国城乡关系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对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我国财政部门应适时调整支农政策,以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农村信用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新 《中国金融》2006,(10):66-67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有“新思路” 当前,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支农的广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的“三农”领域,向现代市场化的“三农”领域进军不多.支农的深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农业生产,向农村新环境建设、农民新生活消费进军不多;支农的力度不够,主要支持基础产业发展,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军不多。因此,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3.
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一年。做好财政支农工作事关全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财政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支持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和优化支农投入,创新工作机制体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监管,不断提高财政支农工作水平。[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一、新农村建设对财政支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而繁重的历史工程.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化、政治、生态等三大层面五个方面.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所在,乡风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本文结合大连实际,对农行在扮演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主角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快速有效发展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探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截止到2006年5月末,大连农行各项贷款余额251.4亿元,其中支农贷款余额103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41%,占全市支农贷款总额的38.6%。“三农”贷款余额和年增长幅度均居全市同业首位。(一)加大支持“三农”力度1、农业产业化发展贷款。大连农行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支农主要模式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缓解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辖区建设新农村“五种困难”的分析,揭示出建立支农长效机制,多方联动,才能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和财政支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既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乡风明、村容村貌和管理方式的争面进步,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最近,农总行在《关于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信贷支农制约因素,对新形势下农行信贷支农的策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新农村建设对财政支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三大层面五个方面。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核心,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所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场庞大而繁重的历史工程。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总体上跨入以工促农,以城市带动乡村的新的发展阶段。但随之而来的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又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必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作为大型商业银行之一的农行,一直担负着支农重任。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农行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坚持发扬支农传统,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比较优势,深入研究农业、农村新变化、新特点,理清支农新思路、新举措,做好农业、农村金融的服务工作,促进…  相似文献   

11.
一、整合资金的条件已经成熟 1.中央1号文件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我们财政支农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金融业的支持。本文结合山东省金融支持“三农”的实践,分析了当前信贷支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作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角度,提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资金需求量极大,单靠政府财政、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目前在农村金融领域,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正在进行资金支持工作,单就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支农能力而言,维持目前的支持力度已明显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加强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部门加强支农惠农,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区更加和谐。但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也有部分地区和部门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共同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扶持和引导。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笔认为,财政部门应以统筹城乡发展、“两个反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指导,不断创新财政支持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着力构建“四大体系”。  相似文献   

16.
山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新财政支农机制(一)建立农村公共财政分配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山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增强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相适应、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机制。因为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规范、合理的农村公共财政分配机制做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定位·基础     
总行年中行长会议明确了农行的基础定位,即“县域金融”。要求“从加快有效发展和推进股份制改革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夯实县域市场基础的重要性,发挥县域金融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乍看起来,政治气氛浓厚,似有应对时政之感。我却不这么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一项较长时期的战略规划。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环境的变化与需求,当然要在详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很多方面需要金融的支持。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金融支农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高骏 《中国金融家》2008,(10):68-69
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长期以来,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三衣”方针,始终把改进支持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头等大事,不断探索支衣的服务方式和途径,大力加强支农力吱和信贷投入,充分发挥了金融在我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截至2007年末,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189.24亿元,比年初增加15.48亿元,增长8.91%,累计投放252.54亿元,同比多投放37.72亿元。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总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中国银监会基层机构,引导所辖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切实改进支农服务,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自身的职责所在.本文从分析河池辖区农村融资和银行业支农情况入手,探讨基层银行监管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