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学含义及实现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进行探讨和传统土地利用规划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学含义和实现途径,包括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多目标协同为目标,修正土地资源供需平衡的内涵,建立土地资源的公平配置模型,加强规划社会的可接受性和参与性,建立规划的协同行动框架和可持续意义上的规划方案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2.
湖南农用地可持续利用障碍性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对湖南省农用土地的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利用的障碍性因素进行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陇东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特点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在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依据川塬早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特色替代性产业,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玲 《中国土地》2005,(2):35-37
耕地资源生态利用的核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其实质是科学合理地开发、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它以保障生态效益为前提,保护土地资源,防止环境恶化;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从资源保护性、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接受性等方面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通过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和土地可持续利用障碍因素诊断模型,评价贵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分析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从当前中国未利用土地资源的面积、分布和质量特征,分析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未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倪杰 《农村经济》2006,(9):79-81
我国土地资源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本文在对循环经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阐述的基础上,指出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必须树立循环经济观,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2018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对21个市州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21个市州中内江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最高。并对四川省各市州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进行划分,发现四川省各市州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呈现区域性和聚集性特点。最后,从土地石漠化、森林覆盖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角度对四川各市州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分析研究区土地资源利用特点,评判出滁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水平指数,揭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提出对策.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研究结论:安徽省滁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水平指数为63.16%,处于可持续利用发展阶段,针对主要的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珠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珠海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应依法加强土地监测与管理、深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推进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完善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文献检索法。研究结果:(1)土地工程学是以未利用、未合理利用、损毁的土地和退化与污染的土地作为研究对象,以增加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改善环境(条件)、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2)土地工程学可以作为土地科学的二级学科;(3)土壤重构是土地工程学的核心理论;(4)待整治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工程技术与工艺等组成土地工程学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分析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对土地市场的影响以及土地供应量加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应用经济周期理论以及蛛网模型分析土地供应滞后调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揭示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研究结论:(1)土地市场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增长互为因果关系(。2)GDP同土地供应量及地价呈正相关关系,GDP对土地供应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地价变动的敏感程度(。3)中国的土地供应价格弹性为0.45,是缺乏弹性的。(4)虽然前期土地市场对经济也产生了影响,但远远低于当期土地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对"中国知网"刊载的土地科学期刊文章进行计量分析,探讨土地科学发展特征。研究方法:科学计量学、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对198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土地科学文献题录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刻画土地科学研究现状,梳理土地科学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研究结论:(1)土地科学影响力逐步攀升,并已形成了稳定的学者群体,新一代学者逐渐开始引领土地科学发展方向。(2)土地科学主要研究机构多为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研究活动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土地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力度持续增加,文章来源期刊多元化。(3)土地科学发展经历了土地制度探索阶段、耕地保护阶段、城镇化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和时空锥理论构成了土地科学演进的内在逻辑。(4)"人地权三位一体"理论和三维空间研究域模型及其理论构成了土地科学研究域的基础,即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解决在特定发展阶段,土地生产关系与土地生产力不匹配所衍生的土地利用问题,而土地政策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则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土地科学理论实践,土地科学是一门典型的"问题导向型"和"实践推动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对我国土地资源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探索性的分析研究。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我国土地资源结构布局及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说明,人多地少或人均耕地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土地的经济生产力是形成东西部差距的主导因素,而对土地的投入和产业结构或用地结构的差异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5.
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建设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建设用地结构、规模数量及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同步增长;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水平不高,建设用地外延扩展占用耕地现象较为突出.青海高原东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建设用地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给区域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绿色利用的理论逻辑、科学意蕴与法律完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绿色利用由土地自然属性决定,是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地尽其用,实现土地正义;土地绿色利用的科学内涵体现为理念的革新、方式的转变以及利用效果的统一;土地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可以从立法目的、绿色原则、绿色规则三方面进行优化,其中耕地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使用是三大着力点。研究结论:土地绿色利用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土地基本属性、永续利用、生态文明和土地正义的客观要求是实施土地绿色利用的逻辑依据,应秉持土地绿色利用理念推进土地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镇地籍数据,分析镇驻地土地利用特征,提出加强和改进镇驻地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政策建议,对促进镇驻地土地集约利用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胶州市胶北镇驻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分析了土地利用现状和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建设用地、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指标值偏大,住宅用地、绿化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指标值偏低,宅基地利用粗放、一户多宅问题突出,土地利用强度有待提高.针对镇驻地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等土地利用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系统诊断大城市边缘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形态变化急剧,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十分突出,地域功能紊乱、土地配置失调、非农就业困难、土地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应通过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资源生态开发战略及相关保障措施构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体系,推动土地宏观调控更加系统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The increasing health burdens pose great challenge for plann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create a more livable city. Recent literature has linked land use to a wide range of illness and death causes in developed nations. It therefore requires evidence-driven and replicable frameworks to inform land use decisions that integrate with health promo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mechanistic links between neighborhood land use and public health; and then quantifies their associations at district level, using the case of Shenzhen in developing China. Data for 15 health indicators in 2010 are collected at district level; and a set of standardized land use variables (individual land use type, general land use mix, and physical street conditions) are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neighborhood land us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regression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ealth outcomes and land use variabl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 use exploratory variables vary with health indicators, but several key land use determinants are identified: green land abundance, green land morphology, institutional land proximity, industrial land proximity, blue land abundance, street walkability and street connectivit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s further applied to examine the possible mediators and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casual pathways between land use and public health are quite complex. The developed set of standardized land use variables can serve as practical tools to facilitate land use decisions with health considerations. In practice, several complexities at governance levels challenge the efforts to reconnect land use policies and public health promotion. We put forward three useful solutions to enhancing health connection with land use policy across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settings. This study captures the nuanced health disparities varied with districts and indicators, and therefore produces some more generalized knowledge that ultimately helps develop land use policies aimed at promoting public health at home and abroad.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生产态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万州区1997-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耕地资源变化影响下该区粮食生产情况;运用Mapgis6.5对万州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变化进行分析,应用Dps3.01逐步回归分析模块对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非农建设占用及生态退耕是导致万州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的相关性,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性较强,而粮食单产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强;根据万州区实际情况提出应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效率来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